分享

中越双方的作战指导思想

 A松毛岭634高地 2022-07-21 发布于山东

南疆烽烟正十年



越南人民军成立于1944年12月22日,自建军之后,相继经历了抗日战争、抗法战争、抗美战争、侵柬反华战争,先后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苏军的大力支援。经过长期的战争实践,以及在先进军事思想的影响下,越军总结了和日军、法军、美军作战的经验,以及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民柬国民军较量的经历,规定了作战指导思想,一共12条。


越军为什么打不过解放军?双方的作战指导思想告诉你答案

1、积极主动消灭敌人、保存自已,积蓄力量。越军认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和积蓄力量,三者是一致的,只有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和破坏其战争手段,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和蓄积力量,才能粉碎敌人的企图,争取战争的胜利。


2、树立牢固的进攻思想。越军强调,"革命就是进攻,进攻就是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要求各个作战方向预先制定连续进攻计划,采用击敌要害的各种打法,坚决主动进攻,不让对方稳住阵脚,逐个加以全歼。


3、军事与政治、作战与瓦解敌军密切结合。越军强调,军事与政治密切结合是革命斗争的方法,作战与瓦解敌军密切结合是基本的斗争形式。在作战中,部队要发动群众奋起斗争,认真执行政策,密切军民关系,重视瓦解敌军的工作。


越军为什么打不过解放军?双方的作战指导思想告诉你答案

4、主力部队、地方部队与民兵自卫队密切配合。游击战与正规战密切结合,中、小型作战与战略性大规模作战相结合。越军认为,在以小对大,以弱对强的情况下,依靠三种武装力量密切协同作战,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问题"。因此,建立了“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有数量庞大的地方部队和民兵武装,以各种规模的游击战配合主力部队的正规战和大规模作战,以便迫使对方分散兵力,各个击破。


5、既要相机集中兵力,又要普遍采取“以少胜多”的战法。越军认为,“作战对象人数多、 火力强、机动性好”,如不集中兵力便无法全歼敌人。因此,主张“在重要时机、主要目标和主要方向上集中三至五倍于敌的兵力”。一般情况下,只集中“足够的兵力”,广泛采用“以少胜多”的战法,消耗和消灭更多的敌人。


6、消灭工事内之敌和消灭工事外之敌相结合,重视进攻驻扎之敌。越军强调,在作战中要以消灭工事外之敌为主,同时也要以袭击战术消灭立足未稳或工事不甚坚固的据点内之敌。


越军为什么打不过解放军?双方的作战指导思想告诉你答案

7、既要独立作战,又要主动协同,诸兵种协同作战以步兵为中心。越军强调,每个人、每个单位、每个军(兵)种,不但要有独立作战的精神,而且要有互相配合,密切协同的思想。在一定的时间内,为了一个目的,向着一个目标,要以步兵为中心实施诸兵种协同作战,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军(兵)种的威力,以求全歼来自任何方向的敌人。


8、坚决连续的进攻,积极顽强地防御。越军认为,作战有进攻,有防御,进攻是主要的,防御是为进攻创造条件。防御要积极顽强,贯穿主动进攻思想,随时准备出击消灭敌人,要特别防止消极防御。


9、发挥近战、夜战和昼夜连续作战的特长。越军认为,必须发挥近战、夜战和昼夜连续作战的特长,以便打破对方兵器和技术的优势,利用对方士气低落的有利因素,取得作战的胜利。


越军为什么打不过解放军?双方的作战指导思想告诉你答案

10、有重点地部署兵力和掌握强大的预备队。越军认为,只有有重点地部署兵力,才能保障有足够的兵力使用在主要方向上;只有掌握强大的预备队,才能迅速利用战机,扩大战果,以及应付预料之外的情况。


11、打有组织有准备之仗,首战必须取胜。越军认为,首战取胜具有振奋人心,坚定信念、鼓舞士气的巨大意义。必须周密地进行战前准备,保障指挥员正确地下决心,部队要随时做好战斗准备,能够紧急出动,巧妙地创造时机,不贻误战机,以求全歼敌人。


12、积极主动、勇敢灵活、机智创造、隐蔽突然。越军认为,这是指挥作风和战斗作风最系统的体现,即是既有坚定性,又有灵活性,既有创造性,又有突然性。


越军为什么打不过解放军?双方的作战指导思想告诉你答案

从上述的越军12条作战指导思想来看,其内容明显受到我军十大军事原则的影响。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我军的十大军事原则侧重于战略和战役层面,越军的12条作战指导思想偏重于战术和战斗层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所以,这种指导思想上的不同,实际上是体现了两国在工业基础、人力资源、军队规模、武器装备、后勤保障、作战规模等方面的巨大差距。


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军事原则:


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守备的据点和城市相继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坚固的据点和城市等待条件成熟时夺取之;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分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



正是由于物质条件的落后,导致越军虽然打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仗,但基本上是以游击战为主,以分队作战为主,真正经历的大仗、硬仗、恶仗不多,因而高级指挥员指挥师以上兵团作战的能力和经验明显不足;最为致命的是部队火力不强,攻坚能力有限,协同也不熟练,很难打好反复争夺的恶仗。


因此,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长达十年的较量中,越军在团以上部队作战层面,全部落败,无一胜绩;在营以下分队作战层面,虽然可以打一些胜仗,但是规模太小,于事无补,影响不了战场态势。总而言之,越军并不善于组织师以上规模的兵团协同作战,打正规战(运动战和阵地战)的能力是上不了台面的。


十年中越交锋的历史告诉我们:老师始终是老师,学生终究是学生。


●老山作战,越南人民军的战术防御特点


80年代中越老山轮战的战场(越方称为河江战场)主要围绕着边境骑线点一线,地域狭小,纵深较浅,双方紧密接触,稍有后退即动摇全局。因此,越军的基本战略是依托既设阵地实施严密防守,立足于边境歼敌,寸土必争。一旦阵地丢失,则不断将力量投入战场,坚持反击,紧贴纠缠,长期胶着。针对解放军为配合政治形势采取的对越牵制、保持压力战略,越军则变坚守防御为反牵制战略,粘住我军不放,长期对峙,这是老山作战绵延达5年多的根本性原因。在战术上,越军在防御和进攻中都采用了多种手段,攻防转换迅速,可谓使尽花样。



首先说一下越军在防御上的特点。越军依托老山地区的重要地形地物组织防御阵地和配置兵力、火力,以坚固支撑点为核心,多设阵地,形成点线连结,相互依托,互为应援的绵亘防御正面。必要时,根据地形与作战形势,将防线收缩与靠前紧逼灵活转换,化不利为有利,坚持争夺战场主动权。



在兵力配置上,越军分为主要防御方向和次要防御方向。主要防御方向上的部队,如以步兵师为单位,通常配置1个步兵团或1个加强步兵团。如以步兵团为单位,通常配置1个步兵营或1个加强步兵营。配置在主要防御方向的前沿阻击阵地上;次要防御方向上的部队,如以步兵师为单位,通常配置1个步兵营至1个步兵团。如以步兵团为单位,通常配置1个步兵连至1个步兵营。配置在次要防御方向和翼侧的阻击阵地上。如1984年中国发起两山(包括者阴山)拔点作战时,越军以老山为主要防御方向,以八里河东山和者阴山为次要防御方向。在老山方向,配置了313师122团;在八里河东山方向,配置了313师266团5营7连和4营1连1个排;在者阴山方向,配置了河宣省地方部队和公安、特工一部。在主要防御方向和次要防御方向上,防守部队的主要任务都是在其他部队协同下,积极消耗、消灭敌方的进攻力量,挫败其在此方向上的进攻,守住阵地,并随时准备机动支援其他部队战斗。在各防御方向上,越军通常以步兵连为单位组织防御,选择利于扼守的地形上构筑阵地,组成3个阵地以上的连、排支撑点,成鼎足之势,能够相互支援和策应。


在主要防御方向和次要防御方向上,越军通常都会设置阵外活动分队。以步兵师为单位,一般会由1个步兵营或步兵连组成;以步兵团为单位,一般会由1个步兵连或步兵排,以及加强的火力分队(配置小口径火炮、无坐力炮和反坦克导弹等)组成。通常预先配置在阵地外,有时也可配置在阵地内,需要时再前出到阵地外活动。二者均可得到特工队、地方部队和武装民军的配合,执行袭扰敌方的任务,消耗和消灭敌方的进攻力量,破坏其战斗队形,迟滞其进攻速度,必要时可得到上级加强的野战炮兵火力支援。如两山拔点作战时,第14军40师119团2营4、5连向662.6高地侧后穿插,第11军31师93团2营向者阴山侧后柴山堡穿插,途中都被越军的阵外警戒分队发现,遭到其火力拦阻。



在阵地构成上,越军在两山地区的主要制高点上根据地形大修工事,苦心经营多年。在土质高地上,越军通常在山顶或靠近山顶的地方、山腰和山麓的有利地形上,构筑有钢筋混凝土地堡、坑道、短洞、掩蔽部为骨干的坚固工事,并辅以部分A型工事、T型壕、Y型工事、盖沟、单人掩体等土木质野战工事。越军的工事一般不露出地面,有的分地面、地下两层,当表面工事被摧毁之后,地下工事还可以继续利用,甚至可以用来埋伏兵力偷袭敌方。在主阵地上通常筑有3-4道环形或半环形、连续或断续堑壕,通过交通壕与各种工事相连接,从山顶到山脚,这样的阵地要设置2-4层,有的多达6层,从而将整个阵地组合成纵横交错的环形防御体系,具备能打、能藏、能生活的多种功能,便于独立作战和长期坚守。在岩溶石山上,越军通常利用和改造众多的天然洞穴、石缝,构筑成掩蔽部和火力点、屯兵洞,并建有连接各火力点的交通线,形成能够相互支援的支撑点式环形防御。越军善于利用地形和植被严密伪装工事,并构筑有假工事和假火力点。越军在步兵连的防御地域内,除连、排支撑点外,还会选择有利地形构筑有班和小组的防御阵地。在步兵连防御阵地的前方和翼侧,通常设置有警戒阵地。为了迷惑敌人,越军习惯于在其前沿和阵地内设置假阵地,诱使敌方过早展开和分散兵力。



在障碍设置上,越军在各阵地前沿和翼侧多设有铁丝网,构筑有削壁、弧形防步兵壕,在易于接近的地段上挖有陷阱并埋设了竹签、铁钉、铁蒺藜、鹿砦,阵地内外及间隙地、接合部、死角还敷设有不规则的防步兵雷场。这些障碍区充分利用地形,常常混合设置,纵深小的有几十米,大的有几百米,配合主阵地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越军埋设的防步兵地雷种类多,有压发雷、绊发雷、松发雷、双引信雷、跳雷、定向雷等,辅以各种诡计设置,混合搭配,伪装巧妙。同时,通常由多个雷群梯次配置构成雷场,一般雷群间隔多为4-5米,正面每平方米布有1.5-3枚地雷,密度大时会增加到10枚以上,重要地段有时甚至多达20余枚。有的雷场里还同时设有陷阱、竹签、铁钉等,障碍重重,威胁很大。越军使用的竹签常常以多年生的老竹削成,长而尖利,放到人粪尿中煮过后再暴晒,然后布设,人被刺中后伤口往往会感染、溃烂。而当敌方士兵拔除竹签时,又可能会带动下面及周围埋设的地雷,造成多重杀伤。




在火力配系上,越军依托各连、排支撑点的工事,分别在山脚、山腰、鞍部和山脊上分层设置火力,以冲锋枪、步枪、轻重机枪、高射机枪、榴弹发射器、火箭筒、手榴弹、手雷等步兵火器,以及无坐力炮、迫击炮等伴随火炮为骨干,形成曲直、远近、轻重、明暗、侧射、倒打相结合的上中下三层交叉的密集火力配系,要求不仅能射击来自各个方向的敌人,还强调要重点控制便于敌方进攻时接近的地形和道路。各支撑点之间,又能从多个方向形成交叉射击,控制便于敌方接近的地段和路线,组织正面、侧面、倒打火力,使其腹背受击。通常情况下,连、排支撑点能够得到附近和纵深野战炮兵的直接火力支援。


在炮兵使用上,越军通常以师、团炮兵和上级加强的炮兵部队编成野战炮兵群。其中105毫米以上身管火炮设置在前沿阵地后方3-10公里的纵深地域内,主要以小青山为屏障隐蔽布局,近邻公路,便于发扬火力和机动转移;85加农炮和37、57高炮等直射火炮配置在瞰制前沿的主要制高点和一线阵地内外及侧后,依托有利地形实施固定阵地作战和游动作战,以大小炮并用、曲直结合的火力支援一线部队战斗。靠前配置的直射火炮通常藏在山顶高处的山洞里,工事坚固,伪装严密,敌方的普通炮火覆盖对其无济于事。参加战斗时,直射火炮只从山洞中推出一个炮口,打完几炮后又会立即拖回去,以防止敌方火力反击。如此多炮间歇交替作战,大大降低了被敌方发现的危险。如越军在小青山上隐藏的直射火炮,在两山作战期间常常居高临下射击中国军队阵地和步兵队形,很难发现,威胁极大。第67军部队初次反击211高地时,就是因为炮火无法压制小青山的越军直瞄炮兵阵地,导致久攻不下,作战失利。



越军的团、营属迫击炮多配置在靠近山顶的反斜面、鞍部和洼地上,根据战前测定的射击诸元和观察哨提供的坐标实施火力支援。其迫击炮多设阵地,游动迅速,敢于靠前狙击,以单炮冷射和众炮齐发相结合,形成交叉火力,打得很准,打了就走,难以捕捉。老山作战期间,中国军队相当一部分伤亡是由越军迫击炮造成的,在其火力威胁下,部队很难在阵地上自由行动。越军甚至屡屡使用无坐力炮和40火箭筒打中国军队单兵,其造成的人体创伤和精神震撼力可想而知,这是两山战场特殊残酷的一面。越军在战前对两山战场地域进行了精密测量,将从中国境内到两山各制高点间的主要目标、道路、接近地段、穿插路线都准备了炮兵射击诸元。在发起老山拔点作战时,第14军40师118团1营秘密向老山侧后的1072高地穿插,途中就遭到了越军标定炮火的准确覆盖,伤亡惨重,严重影响了战斗任务的完成。越军的前沿观察哨非常精干,善于利用地形潜伏,严密伪装,居高临下,交叉观察,及时为炮兵和步兵指示目标。在两山作战期间,中国军队前沿人员在阵地内外运动时常遭到越军火力狙击,损失很大。甚至哪里的竹林树梢出现异样晃动,越军的观察哨都会打曳光弹指示目标,很快其炮兵和高射机枪火力就会凶猛地砸过来。



就是这样,在老山作战期间,越军炮兵以纵深梯次和前沿分散相结合配置,大小炮合理使用,阵地靠前隐蔽,形成远近交叉炮火,灵活运用炮兵战术,与步兵协同作战,顽强地与中国军队进行周旋。越军炮兵很善于集中火力于主要方向和重要目标,在相对于中国军队的整体火力劣势下,常常能够造成局部地区的火力优势。甚至越军炮兵还屡屡与中国军队打炮火对战,表现出了非常凶猛强悍的战斗精神。不过越军炮兵也有致命弱点,就是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大口径炮弹自己制造不了,储备不足,严重依赖外援。老山作战前期还能吃点库存,和中国军队打打炮火对战。到了后期,炮弹严重不足,只好限制大口径火炮射击,据说动用3发炮弹以上就需要团级批准。这样一来,中国炮兵可以敞开打,越军炮兵则捉襟见肘,结果可想而知。往往越军打一炮,就要招来中国炮兵的几十上百炮,最后只好收敛了炮火骚扰,光挨炮不还手,闷头死抗了。




●越军战术3个战术令我军头疼


从过往的历史资料看,我军在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虽然取得胜利,但也吃过越军亏。越军无论体制还是战术都曾向我军学习,当时越南有些军官还在我国军校中培训过。因此,在战争中,越军对我军的战术很熟悉。据有关军事资料记载,越军有3个战术曾让我军头疼。


特点

在中越作战中,越南防御战术在借鉴我军战术的基础上有所改进,越军根据越南地形,形成自己的特点。在固守要点上与我军战术又有所不同。


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越军战术有哪些?其中3个战术令我军头疼

一是防守要点并不是制高点。


俗话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在山地作战中,制高点往往是防守要点,可以居高临下打击敌方。但在越南,山高林密,山顶之处并不是制高点,因为即使占领山顶,也因灌木茂密无法通视山下。因此,越军的防守要点一般不选在制高点上,有时先在山腰处,有时选在所控制交通要道上。


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越军战术有哪些?其中3个战术令我军头疼

二是向美军学习设立假阵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越军的战术有了改变。越军在与美军长期作战中,越军学习了美军的战术,比如在美军的阵地构筑上,以及美军侦查技术上运用了,让越军收获很大。因此,越军与我军作战中,构筑了一些假阵地,以此分散我军的注意力及兵力部署。另外,越军还利用他们伪装能力,给我军的最初作战制造了一些麻烦。


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越军战术有哪些?其中3个战术令我军头疼

三是游击战术运用灵活。


越军在作战中,他们防守要点并不是他们射击点,而一些射击点只是一些分散人员,比如民兵等非正规部队,以及散兵利用地势组成的临时发射点。据资料记载,因为越军吸取了我军游击战的经验,在与美军作战中就大量运用,而且取得成效。越军与我军作战中,当遭受我军正面打击后,越军就会分散部署,形成了一个个临时射击点,让我军摸不准哪个才是越军主力。


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越军战术有哪些?其中3个战术令我军头疼

构成

越南的防御战术特点与越南地形、环境分不开,也与当时越南社会有关。越南向我国学习形成了军民作战的“人民战争”思想。而且越南的内部军民界限很少了,各个县乡等小行政单位,也有自己的军事体制。据资料记载,越南为适应与我军作战,越南把全国原来的80个省和直辖市,改为39九个省和直辖市,很多省人口数量大,有100多万到300万不等人口。


如此大的人口基数,使越南在各省建立了战斗单位,各县、乡、村等也有作战单位,形成了越南兵民一体的军事体制。而且互邻的各省各县各乡在战略既有策应,又有联系,而且还是一个独立的战斗群。


越南之所以建立这样的体制,就是针对我国,其战术也跟着变化。虽然越军这种较强的防御作战体系有时很僵化,而且不会大规模反攻,但对于越南热带环境来看,又有其优越性。


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越军战术有哪些?其中3个战术令我军头疼

从越军整个防御体系来看,以地方部队为主,也有主力军参加。因为各省有1至2个独立团,县有1至2个独立营。越南的区域防御就形成了游击、伏击、袭扰等战术手段。在山岳丛林地区,伏击点多设在道路两侧、拐弯处、交叉路口附近,还有山地的腰、脊、谷、隘口等处。还有很多便于利用的石灰溶岩区中的石洞、石缝等便于隐蔽的地点。因此,越南战术也充分结合越南的地形。


当越南防御被突破后,越军就会化整为零转为游击战。甚至有的越军利用地形和伪装会迂回到对手后方。因为越军地方部队一般不会离开防御地域,他们对防御地域熟悉程度要比我军强。而且平时和老百姓没啥两样,让人无法分辨。这让他们便于分散伏击,开展各种侦察偷袭行动。


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越军战术有哪些?其中3个战术令我军头疼

破解

对于越军的兵民一体以及变化多端的游击战、阵地战,而防御无规律的问题,我方进行研究分析,找到了破敌之法。由于越军经常把防御要点选在公路附近险要位置上,目的就是控制交通要道。


而且越军扼守要点上也不是平均分配,而是分清主次,主要防守要点以连为单位的话,主要是一个加强排。而其他阵地兵力,便于越军发扬火力及机动和炮火支援。越军形成了互相配合的“战斗乡”、“战斗村”,这些兵民一体的单位,互相配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地形对我军形成各种火力点。


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越军战术有哪些?其中3个战术令我军头疼

越军防守要点战法并没有神秘之处,远距离对我形成压制,近距离时突然开火,且阵地前方还经常设有伏兵。掌握了这些规律就有应对之策了。


●越军进攻有四个特点




从1979年到198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广西、云南边境地区,和越军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边境局部战争。经过3600多个日日夜夜的生死较量,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解放军积累了同越军作战的丰富经验,在内部总结中对越军的作战特点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其中,越军的进攻作战特点是总结的重中之重。


我军缴获的越军资料显示,越军认为,山岳丛林地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在这样的地形上实施进攻,应该充分地利用地形的有利条件,采取多路、多方向而有重点的围攻部署,实施夜间近距离的连续攻击;大胆的渗透、穿插、分割,各个歼敌;密切协同,果断指挥,独立作战。当偷袭不成转为强攻或昼夜进攻时,冲击前强调火力准备“必须在短时间内,猛烈地、连续不断地压制敌人,使之措手不及”,“火力准备一经结束,步兵要紧接着发起冲锋”。


而我军根据大量的战斗实践,认为越军为了贯彻上述进攻作战原则,在实际战斗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战术动作,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多路冲击。营(连)一般从二至三个方向(其中有一个主要方向)上发起冲击。通常以少部分兵力正面牵制,主力则对我侧后实施主要攻击。进攻中普遍采用小群多路、多方向的冲击队形,当进至适当的距离时,每个方向上又分为数路,每路又以班、组散开队形,形成多路冲击。通常每组3至5人,组与组之间相距约10米,组内单兵相距3至5米。如1980年5 月16日,越军向我法卡山反扑时,在不到500米的正面上展开一个加强营,从三个方向成多路队形实施攻击。


2、近距离冲击。越军一般利用夜暗、不良天候或有利地形,秘密抵近我方前沿,在100至300米处占领冲击出发阵地。火力准备时,尽量利用断崖、峡谷、陡坡和丛林等隐蔽地形,采取匍匐前进、曲身前进或交替掩护,逐段跃进,迫近我方,有时甚至接近至我方前沿20至30米,炮火一延伸,即利用烟雾迅速发起冲击。当冲击受挫时,则在距离我方前沿较近的隐蔽地形上构筑掩体,等待下次冲击时首先跃起,突入我方前沿。如1979年自卫还击作战中,越军向我板烂地区进攻时,在猛烈火力的掩护下,多次利用我480高地东侧有利地形和射击死角,隐蔽进至距我前沿约50米的地方,突然发起冲击,曾三次突破我前沿阵地,后被我击退。


对越反击战,解放军作战总结评价越军,进攻有四个特点

3、连续冲击。越军进攻时,为了控制某一战术要点,往往不惜代价连续不断的冲击。当冲击失利时,通常经过短暂的准备,调整力量后,再次在火力支援下发起冲击。如果白天攻打不下,即在夜间以班、排进行偷装。在两次冲击之间,为了阻止我方调整部署,有时派少数人员与我方保持接触,进行牵制和袭扰,为其下次冲击创造条件。如1979年自卫还击作战中,越军对我军117团9连坚守的代乃阵地进攻时,在12个小时内连续冲击18次,平均间隔约1小时1次。1980年越军向我法卡山反扑时,5月16日发起攻击11次,每次间隔1小时左右;6月7日发起冲击2次,相隔仅25分钟。


4、以火力掩护冲击。步兵发起冲击之前,通常进行猛烈的火力袭击,以集中火力打击我前沿要点为主,结合对纵深目标实施压制、扰乱射击。步兵发起冲击时,支援火力根据命令、协同或步兵的进展,适时的转移火力压制我方侧后和两翼目标,随时打击我方突然出现的火力点和有生力量,掩护步兵冲击。如1980年5月16日,越军向我法卡山反扑时,步兵发起冲击前,先以炮火对我前沿阵地进行破坏、压制射击,当步兵接近5号高地时,又集中炮火对4、5号高地进行齐射和急促射,同时还以部分炮火压制我翼侧火力;当占领5号高地后,其炮兵迅速延伸火力,封锁我道路,拦阻我增援部队。


对越反击战,解放军作战总结评价越军,进攻有四个特点

总的来看,越军步兵进攻作战经验比较丰富,分队级别的指挥非常熟练,战术灵活、与随伴火炮密切协同,攻击精神旺盛,单兵技战术动作娴熟。虽然其大兵团作战能力不足,与我军较量明显处于下风,团以上部队作战层面全败无胜;但分队作战能力较强,在具体战斗中,是不容小觑的对手。



●越军用的最卑鄙的战术,成本最低杀伤力最大!


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中国和越南两国在越南北部边境爆发的战争。是指从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间的中越边境军事冲突。当时越军用了“竹签阵”。从上世纪的抗法战争、抗美战争可以看出,越南已经将游击战发挥到极致,能够游刃有余的运用这种战术了。而其代表作就要属越南的“竹签阵”了。越南位于热带雨林,这样的地方有个特点,就是树特别多。


由于成本低,越南制作了大量的竹签,并在针的顶部抹上剧毒,埋于道路、水塘、稻田中,只要人一踏入,数只利竹穿心穿肺,必死无疑,当年美国田径运员征兵入伍来到越南,看到这锋利的,抹有剧毒的竹签,也不禁脚软。



越南军队很懂得就地取材,而且根据自己的需要布置竹签。越南以山岭、丛林为主,在这样的地形下,非常适合游击战和山地战。当时越军依靠天时地利条件,对美军实施了土制办法,但是初战效果明显。这些土制方法主要就是以抓捕野兽的办法来诱杀美军士兵。这些主要得力于越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缺枪少炮的实际情况,没有办法的办法,这也是对越反击战,越军用的最卑鄙的战术,成本最低杀伤力最大!


竹签阵:在很多古装剧战场中都有出现,其实很早就有竹签阵了,比如《三国演义》中,《隋唐英雄传》用的一些战争场景等。越南所面对的对手都比自己强得多,因此绝对不会采用那种大兵团形式的主力决战,由于常年的战争很多人就运用了竹签来布置各种阵形。



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对此我军发明了,“钢板鞋”,解放军原来装备的胶底解放鞋比较薄,很容易会被刺穿鞋底,伤及脚板,造成非战斗减员。因此,解放军后勤部门经过调研试验,紧急生产出一批新型解放鞋,配发给了参战部队。



这种新鞋的鞋腰和鞋帮都比普通解放鞋高出一块,鞋底也要厚不少,重0.88公斤,穿上后感觉鞋底硬梆梆的,走起路来有点巴不紧地面的感觉,要几天脚才能适应。鞋底内有钢板夹层,竹签、尖石、荆棘等都扎不穿。领到新鞋后,很多战士就急不可耐地试穿,很是欢腾喜悦了一阵。有人专门踩铁钉试验了一下,果然扎不穿鞋底!于是,官兵们就俗称这种鞋为“钢板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