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段子文化虽然风行,但却没有留下一点人文痕迹

 盲观 2022-07-21 发布于安徽

段子文化虽然风行,但却没有留下一点人文痕迹

2022-07-21

微博是140个字,火的时候,人人都要发一下。而现在短视频兴起,微博好像不再重要,但微博中的段子,还是会一直存在的,毕竟这些现在称之为文案。

以前所谓的文案工作者,就算不是巨幅篇章,也是一个个可以写版面的人,最迟也是可以有豆腐块的,而这个的要求至少也在四五百字左右,除非是广告、新闻或者诗歌,但我们都知道,题材不限的时候,诗歌是不算字的。

以前的短信,全世界不在乎,但我们人多,所以短信很火,那个时候一条短信好像是67个字;后来什么空间啊、博客啊等等,让一大群人开始了创作的心思,萌生了一代作家;再后来的微博横空出世,140个字,变成了一个门槛,那个时候要写140字是多么的难,不是写不齐,是不知道该怎么删;随着朋友圈短视频等等,现在就要求一个标题了,大部分也就是30个字左右了,甚至有的都要求20个字,文案也就越来越短。

这样的发展,甚至决定了本朝的文体,就是段子。如果历史上,再过一千年来看这个时代的文学体的话,段子一定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很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

就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如果这个时代那就是叫“段子”。

但是很可惜,以前的这些都有作者。比如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是李白写的,它也是一微博,但是它有作者版权很清晰。现在大部分流传甚广的段子,其实你不知道作者是谁,叫无作者状态。

段子文化虽然风行,但却没有留下一点人文痕迹,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他的存在,但却是人文的集大成者,就是我之前说的“风”,那是一种场,就像是刚刚说的“风行”一样,虽然感受不到,但是却身处其中。风吹草动,我们见到了草动,但是却看不到风。

就比如《诗经》,其实这些都是这种风气,就像是谣一样,《诗经》某种程度上就是谣。它是在传播当中不断地被再创作和再修改的过程,这叫谣。我们过去说的就是谣言的谣,谣就是这种东西。第一个没有作者,没有来源。第二,谣,还有一个词叫歌谣,歌谣是没有作者的,它有多种版本的。同样一首歌谣在北方和南方是不一样的,是因为什么呢?由于这个作者它没有产权这回事情,每一个在传播的过程当中,我一看这个东西我觉得这里头有一点问题,我把它改一下,一改还挺不错的,接着再传。就是它是多作者的,不断再生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也是谣的另外一个特点,《诗经》就是这样的。

那是周的时候,后来的汉赋,都是有作者的,唐诗宋词那都是有作者的,所以你也不知道有知识产权这事儿是好还是不好。

知识产权在这个时代它一定要重新被定义,知识产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是永远存在的。《荷马史诗》说的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一个叫荷马的人他作的。其实这里头可能他作了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有可能是别人作了,他在传播,结果就归到他的名下了。别人后来又跟着体例继续写了,又继续写,又继续创作。比如说包括庄子的外篇,有可能都不是庄子写的。内篇、外篇和杂篇,分为三个部分,我看过一个很奇怪的考证,这个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他认为杂篇是庄子写的,外篇和内篇都是别人写的。

《论语》应该算是最典型的例子,是合集,也是很多人写的,只不过是围绕孔子罢了。

————完————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

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

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