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人性,经不起试探

 小婷半清 2022-07-21 发布于河南
贫穷的气味是不好闻的,就像一间位于楼房底层门窗通向狭窄不通风的天井的房间,就像不经常换洗的衣服那样一定会散发出污浊难闻的气味。你自己就老是嗅到它,好像你我自身就是一滩臭水。——茨威格
《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描写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反映出了小资产主义在生活中的虚荣和唯利是图。
一个贫困的家庭,处处都要节衣缩食,每天都在精打细算中过活,于勒可以说是他们勾画出来的一个“梦想”,是他们对美好日子的期望,他们全家都期盼着发家的于勒回来后能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然而,一次旅行,却打破了这美好的梦想,于勒落魄了,变成了一个卖牡蛎的沧桑水手。
菲利普夫妇立马决定远离他,害怕被他认出、被他牵连,甚至连回程的船都换了。在我们看到菲利普夫妇自私丑陋人性的同时,不得不感叹这对贫困夫妻的悲哀:当一直以来支撑他们的“梦想”破灭之后,他们是否会失去生活的动力,以后的日子是否会变得期期艾艾,更加潦倒呢?


1.寄托在他人身上的“梦想”,不过是自我安慰。
我们常说,拥有梦想的人是伟大的人,因为梦想是一种目标,一种动力,是对未来生活美好的向往。
但是,如果这种梦想是寄托在他人身上的,那就变得不靠谱和不切实际了。就像总有人幻想着能中个500万大奖,或者总有人幻想着祖上能多出一大笔遗产等等,这些梦想都是自己不能左右,而是依靠他人或者他物才能实现的,说是梦想,不如说是幻想。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菲利普夫妇就总沉迷在这种幻想中不可自拔。他们生活贫困,仅仅依靠着菲利普先生微薄的薪水度日,家里还有三个孩子,菲利普太太就把自己的精打细算发挥到极致,家里的吃饭穿衣,每一笔花销都需要仔细推敲的,根本经不起任何意外的发生,所以孩子们的一颗纽扣掉了,一条裤子破了,都能让她勃然大怒。
我们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在这种悲哀的生活中,在愁苦的情绪里,于勒就是一家人的“梦”,每次提到于勒,大家才能感受到一丝幸福,一点欢乐。
于勒年轻的时候是家里的败家子,终日吃喝玩乐,耗尽了家产,自然也惹得众人的反感。可他去可美洲之后,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做生意的有钱人,并写信告诉哥哥,自己愿意补偿他曾经的损失。很显然,这封信成为了全家人的寄托,哪怕已经过去了十年,他们还是会反复打开这封信,并幻想着于勒回来后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也许会住上豪宅,衣食无忧,直接鱼跃龙门。
菲利普太太更是频繁地说起于勒,好像他就是救世主一般。
“要是于勒在这条船上,那该叫人多么惊喜呀!”
“等我们的好于勒回来了,家里就会富裕的,总算这一家子出了一个能人!”
于勒变成了菲利普一家的一个希望,是这个穷困家庭为自己设想出来自我安慰的一个美好梦想,但这个梦想是依托在他人身上的,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也许一经触碰就化为虚无,这恰恰反映出了小人物的悲哀。
依靠自我的梦想也许有朝一日能够实现,但寄托在他人身上的梦想犹如在沙漠上建房子,根基不稳,最终也会像泡沫一样,美丽而虚幻。


 2.当梦想破灭之时,失去“动力”的贫困更显悲哀。
菲利普家的两个女儿早都已经到了婚嫁的年龄,却因为家境的贫困而没人提亲,为了让小女儿顺利出嫁,菲利普太太给为了女婿看了于勒的信,也是因为这封信,小女儿收获了一桩婚姻。
为了庆祝婚礼的顺利举行,全家人决定去泽西岛做一次旅游。
他们根本无法预料,也是这次旅游彻底毁灭了他们的“美梦”,那个虚幻的泡沫终于要化为乌有了。
他们心情愉悦地登上了船,菲利普先生被船上两位太太吃牡蛎的优雅举动吸引,也准备去请孩子们试试,于是,他走向了那位卖牡蛎的水手。
那是一个水手满布皱褶的手,我又瞧他的脸,那是一张衰老凄苦的脸,愁云密布,疲惫不堪。
这就是那位老水手的形象,可想而知,他必然经历了很多磨难,历经沧桑。菲利普看到这位水手之后,却惊慌失色,忐忑不安,因为他发现这位水手竟然和自己的弟弟于勒如此相像。菲利普太太也赶紧去瞧了一眼,也确定他就是于勒。
这一发现,犹如晴天霹雳,打破了他们心中早已建筑起来的梦幻之国。为了证实这一点,他们去向船长打探消息,才知道于勒之前确实在美洲做生意,可后来不知道遭遇了什么,变得流离失所,被船长收留成了一名水手。
于勒就是面前的水手这一怀疑,变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他们心里有多失望,表面就有多愤怒。相比之前对于勒的各种赞扬和期待,菲利普太太改变了她的态度:“我早就知道,这个骗子是干不成任何正经事的,早晚会来拖累我们。”


发现真相的他们,还没来得及品味这真相之后的可怕,只是想快速地跟他划清界限,菲利普太太让儿子去结账,并把女儿女婿招换到别处,当听到儿子多给了十个铜子的小费时候,她更是气得火冒三丈,回程的时候特意换了别的船,就是不想再与于勒有任何瓜葛。
在这个故事里,于勒是可怜的,他曾经成功过,又落魄了,孤身一人在船上漂泊;他有亲人,却不敢回去,因为他已经兑现不了曾经的许诺,他也清楚地知道人情冷暖,所以宁愿一个人孤老终生,也不愿去哥哥家里过着乞讨般的生活。
而菲利普一家,在卑微的生活中饱受着贫困的折磨,仍然抱有对未来的希望,虽然这希望是缥缈的,但依然值得人尊重;而他们在船上不与于勒相认,除了人性冷漠之外,其实也有点迫不得已的意思,他们自己的生活尚且无法保证呢,又怎么敢接纳一个拖后腿的穷亲戚呢。
贫困的生活导致了美好人性的缺失,这里,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夫妇的冷漠无情、自私自利。但我想,莫泊桑的用意决不是仅仅来批判他们的唯利是图,反而是表达对他们深深的同情。
试想一下,当他们回到那个寒酸的家里,依旧过着潦倒贫困的生活时,却不能再想以往那样幻想于勒的存在,这未免过于残酷。这样也预示着他们一家将一直过着这样的日子,永无翻身之时,昔日那点幻想被打破了,他们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柱,还要担心女婿知道真相后殃及女儿的婚姻,想必生活得会更加艰辛。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没有一点心理支撑,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只能自甘堕胎地穷下去。


《我的叔叔于勒》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以“我”的视角作为文章发展过程的见证者,更是将文章的讽刺力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就像评论家所说的:忠实地描写精神的丑恶,比一切攻击他的话要有力得多。

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总离不开人物、环境和情节的设置,莫泊桑用他熟练的写作手法,讲了一个看似普通却有着深远意义的故事。
总沉迷在一个虚无的梦想中,是不切实际的,想要改变现状,唯有脚踏实地努力和奋斗,梦想可以有,但不能是空想。
而当一个人失去了价值,就像于勒那样,没有了昔日的财富和荣耀,也将落得被抛弃的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