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备课手记15:儿童视角下的人性光辉

 词语寄居者 2023-02-05 发布于浙江

儿童视角下的人性光辉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收尾

师:让我们再次探究文字,进入小说的核心层面。我们似乎忘记了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非常重要,是谁啊?

生:文中的“我”,若瑟夫。

师:当然是若瑟夫,一个小孩子。这其实是作者特意设置的叙述视角。不同的视角就会产生不同的事实。通过若瑟夫的眼光,他又是怎样看待于勒的呢?请找出文中的句子。

生: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反复强调了于勒与自己和父亲的血缘关系,是正真的一家人,一个“亲”字更应该重读,可见压抑在若瑟夫内心的痛苦多么深沉。

师:作者给了我们一个不同于大人社会的儿童视角,在儿童的世界里,亲情就是亲情,不会被金钱所玷污。所以作者通过这个纯正的视角又给我们展示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人之初,性本善”,一道人性的光辉穿过世俗的污浊,让我们看见了希望和明亮。告诉我们,人本来是善良的,只是这个世俗的社会让人性变恶了。

生:既然如此,儿童一旦长大也会被社会污染失去人性,若瑟夫长大了后是否也会变成和他父母一样的人呢?

师:你这一问不但可以显示作者的高妙也可以说是正中作者的下怀。莫泊桑早就预料到了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的叔叔于勒》在被选进教材的时候被删去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我们再来看一看又会读出一片天地——

开头:

一个白胡子的老头儿向我们要求布施。我的同学若瑟夫给了他一枚值五个金法郎的银币。我吃惊了。他向我说了这样一件故事……

结尾:

这就是你会看见我有时候拿出一块值得一百铜子儿的银币施给流浪者的理由。

生:啊,老师,这个首尾,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长大后的若瑟夫依旧拥有同情心。

师:对的,并且他的同情心已经由同情自己的亲人发展到同情所有不幸者的广度。这就是作者莫泊桑身上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

莫泊桑设置一个儿童,从另一个视角看事物,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善,使我们尝到一丝“甜味”。这就是莫泊桑,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作家的风格笔调,他高举人性的旗帜,照亮我们的灵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