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了腊八就是年,一进入腊月,家里人就开始采买年货了,过了祭灶,年味就更浓了。 那时候妈妈总蒸上好多馒头,厨房的火一天都不停歇,最后再蒸上几笼肉包子,那才是我们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刻。 最后的几天总是最忙碌的,爸爸领着我们贴春联,妈妈在厨房准备鸡鸭鱼肉,就算是很贫困的家庭,也总是想方设法地过个“肥年”。 大人们忙着蒸包子,炸丸子,炸鱼炸肉,小孩们被飘扬的香味吸引,流着口水围在厨房。
 到了除夕,和爸爸妈妈一起包饺子,吃饺子,收拾完之后,就进入春节的重头戏了。 妈妈总会烧上一大锅开水,为我们洗头,洗脚,寓意干干净净迎新年。接下来,我们终于可以穿上新年的新衣服了,有时候是一件花棉袄,有时候是一双新棉鞋,但都足够我们乐上好几天。
 然后,就是围坐在一起,吃糖嗑瓜子,一家人欢天喜地地看春晚,孩子们都要兴奋好久才入睡。 零点一过,外面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噼里啪啦直到天亮。不管去到谁家,孩子们最开心,因为总有好吃的糖和零食在等着,当然还有压岁钱。 孩子们是最兴奋的,虽然听不懂那些戏文,但总能赢来一些平时吃不到的小吃。 冰糖葫芦、炸年糕、豆沙糕等等,都是回忆里难忘的味道。
 那时候交通还不发达,最开始只有自行车。爸妈一人一辆自行车,后面坐着欢天喜地的孩子。 后来,有了四轮车,一辆车就可以坐下一家人。就是太冷了,要围着被子褥子,我们常常在去姥姥家的路上高声歌唱,一路上叽叽喳喳地笑个不停。 走亲戚,自然有很多好吃的等着,可孩子们开心的是可以有更多人一块玩了。 过年,过年,一年里的所有辛苦和劳动都用来换取这些天的热闹。 那时候的春节,就是想着爸爸买来的肉,盼着妈妈买来的新衣服,想着长辈给的压岁钱。 有人说,不是以前的年味多么浓,而是那时候的我们足够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