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动回顾 | 虞云国:宋代杭州是传统江南市民文化的鲜活样本

 小熊家228 2022-07-21 发布于江苏

经济重心的南移,帝王之都的繁华,为杭州(临安)文化培壅了深厚的根基。 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发展到一个高峰的宋代,杭州也无形影响着江南城市文化的大局与细节。建投读书会第六季“风雅江南”系列第一期,我们邀请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 虞云国 教授,为我们讲述 《江南最忆是杭州——漫谈宋代杭州的市民文化》

以下回顾内容据现场速记稿整理:

我的讲座题目是“江南最忆是杭州”,讲的是宋代杭州市民文化,我们先从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词说起。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緑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逰?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晩复相逢!

——白居易《忆江南》

这三首词第一首描写整个江南,第二首写杭州,第三首写苏州。白居易做过杭州的刺史,也做过苏州的刺史,在他的心目中杭州的地位是高于苏州的,所以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江南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最大范围的概念即长江以南,随着经济文化的变动又有很多内涵的变动,这里就不展开了。我这里讲的是宋代江南的概念,宋代江南基本指宋代两浙路——浙江的全部和江南东路,江南东路大体包括现在安徽的长江以南部分和江西的东北部分。

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认为:

从江南一语含义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江南不但是一个地域概念——这一概念随着人们地理知识的扩大而变易,而且还具有经济涵义——代表一个先进的经济区,同时又是一个文化概念——透视出一个文化发达区的范围。

这段话可以说是历史文化地理角度对于江南这个概念最准确,也是最经典的一段话。“江南”这一概念不但有地域内涵,文化内涵,还有经济内涵。今天我也将从这些方面来解读宋代江南杭州的文化情况。

文化的概念很大,今天是江南文化系列讲座,所以我们以城市文化作为江南文化的一个聚焦点,以杭州作为一个切入点。我们还可以 把城市文化分为两种概念,一种是杭州的都市文化,一种是杭州的市民文化。都市文化的概念比较大,尤其到南宋,杭州(临安)成为了都城之后,皇宫文化也属于其都市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今天还是以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有关的市民文化作为讲座的主题。

建炎三年,也就是1129年,宋高宗迁都杭州以后,把杭州改为临安府,为了讲述方便,我将笼统地称其为杭州。为什么要讲宋代杭州?因为两宋时期杭州的市民文化发生重大变化,北宋时杭州已经跃居为“东南第一州”。我们主要是以漫谈的形式, 从宋人的笔记与诗词入手,来看看江南市民文化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面向。

在反映宋代尤其南宋杭州市民文化的书籍里面,有四本书资料最集中:一本是吴自牧的 《梦粱录》,他的书名和 《东京梦华录》一脉相承,是在南宋临安被攻陷,进入元朝以后,在回忆里讲述了南宋杭州的情况;周密的 《武林旧事》也是南宋灭亡后的追溯;还有两本是灌园耐得翁的 《都城纪胜》和西湖老人的 《繁胜录》。我的材料主要取自这几本书。

宋代杭州城市文化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

1、宋代杭州人口与市民构成

广义的杭州,当时有一府八县,今天只讲杭州城及其两个附郭县,钱塘与仁和,也就是狭义的杭州。公元1169年,《乾道临安志》记载杭州有10.4万户,按照一户五口计算,杭州人口有五六十万,到了1260年左右,《咸淳临安志》记载杭州有18.6万户人,相当于90万人口,这个数据还不包括流动人口。

我们既然说市民文化, 杭州的市民包括哪几个部分?杭州的官吏及其家属,这属于上层市民;手工业者、商人,属于杭州市民的中层阶级;驻军将士,南宋的杭州是都城,将士可以携带家属,有人统计杭州将士和家属的比例占到杭州总人口的15%左右;还有附郭农民,包括粮农、花农、果农、茶农等等。流动人口包括各地进京候调的官员、赴京赶考或者到太学学习的学生,道士与僧人,游客与行商等,大概有十万人。这些人共同构成了杭州市民,有人估计在南宋末年,杭州人口已近百万,但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夸大,实际人口大约六、七十万左右。

2、杭州城市文化的地理环境

一个城市能不能发展和它的文化地理环境是相当有关的。决定杭州历史地理环境的,我认为有三个因素,一条运河,一个西湖,一条钱塘江,这三者构成杭州这座大都市的重要地理环境。

a、运河对杭州的意义

我们借用隋朝大运河图做个示例。

这条运河在宋代是从汴州到江南运河余杭这一段,北宋的时候还在用。我们可以看到江南运河从扬州经过长江再到杭州,这对杭州经济是至关重要的,台湾学者全汉升在《唐宋帝国与运河》中有一段很重要的话:

隋炀帝开凿的运河,正好满足这个新时代的客观形势的要求。运河对于第二次大一统帝国的贡献,既然在连系军事政治重心的北方和经济重心的南方,以便因凝结为一个坚强牢固的整体而发生伟大的力量,它与此后唐宋帝国势运的盛衰消长自然要发生不可分离的关系。

北宋时期尽管原来隋唐永济渠的北段运河基本不用了,但是从汴州到扬州到杭州这段运河还在用,开封城里的北宋国家机器的运作都需要依靠运河运输的物资来保障。到南宋时,杭州地位就更重要了,《宋史·河渠志》写到: “国家驻跸钱塘,纲运粮饷,仰给诸道,所系不轻。水运之程,自大江而下,至镇江则入闸,经行运河,如履平地;川广巨舰,直抵都城,盖甚便也。” 因此,江南运河这一段对于杭州的存在、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b、西湖对杭州的意义

如果杭州没有这么一座漂亮美丽的湖泊,杭州就不成为其杭州,唐代诗人白居易《春题湖上》最后一句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西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没有西湖,杭州的市民文化恐怕不会那么绚丽多彩。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在写杭州风景之美的诗歌里面,苏东坡这首诗无疑也是最经典的,可以和柳永的词相媲美,到杭州不到西湖简直无法想象。《武林旧事·湖山胜概》里写了七条游览路线——南山路、西湖三堤路、孤山路、北山路、葛岭路、西溪路、三天竺路,与现在西湖的各大景区完全匹配。另外,西湖十景也在当时就已经形成,南宋地理学家祝穆在《方舆胜览》里面记载了西湖十景的名称—— 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栁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挿云,基本沿用至今。

没有西湖的自然和人文两大景观的话,杭州文化也就不成为其杭州文化。有人统计,全国叫西湖的有36个地方,苏东坡当过颍州的太守,当过惠州的太守,也到凤翔做过官,这三个地方都有西湖,但是最正宗的西湖就是在杭州。

c、钱塘江对杭州的意义

下面这段史料点明了钱塘江对杭州的作用:

浙江乃通江渡海之津道。…其浙江船只,虽海舰多有往来。则严、婺、徽、衢等船,多尝通津,买卖往来,谓之“长船等只”,如杭城柴炭、朩植、柑桔、干湿果子等物,多产于此数州耳。江岸之船甚伙,初非一色。海舶、大舰、网艇,大小船只,公私浙江、渔浦等渡船买卖,客船皆泊于江岸。

——《梦粱录·江海船舰》

钱塘江有三个名称,最下游是钱塘江,上去是富春江,最上游叫新安江,总的就叫浙江。这条江通江渡海,从新安江和海道过来的船只都可以在钱塘江上航行。杭州的腹地严州(现在千岛湖所在的建德、淳安)、徽州(现在婺源、黄山)、衢州,都由钱塘江连接。杭州城内主要以烧木柴为主,整个城市的柴火与水果等物资都是经钱塘江运过来的。 钱塘江和运河就成为了杭州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两大命脉。

3、杭州城市地位的历史逆袭

“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这是宋仁宗赠给一位赴任杭州官员的两句诗,钦定了杭州作为东南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

a、先唐时期的缓慢爬升

杭州城市的历史从秦始皇时代已经开始,当时实行郡县制,在这个地方设立一个县,就叫钱唐县。钱唐县经历了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朝的宋、齐,西汉时钱唐属于会稽郡,郡治就是现在苏州,苏州管着钱唐。东汉以后到西晋属于吴郡,还是苏州管杭州。东晋、南朝时期,钱唐属于吴兴郡,郡治在今天湖州。南朝梁、陈年间,先后置临江郡、钱唐郡,郡治钱唐县。因此,杭州在先唐时期是缓慢地爬升。

b、隋唐时期的成功逆袭

杨坚建立隋朝第一年,钱唐郡就改为杭州,这个名字就正式出现了。此时,杭州在地理区块上与苏州平起平坐,都直属于朝廷了。到唐玄宗开元时期,杭州的户口最多达到86000户,如果以每户五口计算,人口已经超过40万。到晚唐时期,整个杭州所取得的商税占全国4%,苏州和杭州在经济上至少开元以后可以并称双雄,但苏州还是排在杭州前面。

c、跻身六大古都的行列

隋唐时期苏、杭平起平坐,苏州地位略高于杭州,但到了宋代,这个情况就改变了。在吴越国主钱镠和宋高宗的作用下,杭州正式跻身六大古都的行列——北京、洛阳、南京、开封、西安、杭州。

五代时期杭州属于吴越国,开国君主钱镠主持修建了钱塘堤坝,保障了杭州的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使杭州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环境。晚唐五代时期,两浙地区是唯一一片乐土,南唐灭亡以后,宋太祖还没开打,吴越国国主主动归顺北宋,后来直接把国土上表送给了宋太宗。

由于没有经过战火,又是主动归顺宋朝,杭州在进入北宋以后继续作为东南地区的行政中心。我们可以把南京和杭州做个比较,两浙路的最高行政机关设在杭州,江南东路的最高行政机关设在南京,通过晚唐时期经济中心不断南移,两浙路已经超过了江南东路,两浙路还管辖着苏州、润州(今镇江)、常州,而江南东路管辖的宣州、徽州、歙州、江州、池州、饶州等地区,很明显没有两浙路来得富庶,苏州在北宋已属于杭州的管辖范围了,而南京管辖范围远远比不上杭州所管辖范围富庶,苏州和南京就被杭州比下去了。浙江以钱塘江为界,分浙东和浙西,浙东始终以绍兴作为中心城市,浙西是杭州,但北宋时期由于杭州是两浙路行政所在地,绍兴也就被杭州所管,毫无疑问也比不上杭州。从宋代以后,绍兴尽管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还有一定的地位,但是重要性明显不及杭州,这个现象一直延续到现在。

南宋为什么要建都临安,有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从地理位置、国防安全角度来看,杭州显然比建康(今南京)更加安全。当时宋金以淮河为界,淮河水面很窄,金军很容易渡过,过了长江就是南京,如果建都建康北伐显然更有利,但一旦长江天险被金军攻破,首都马上就沦陷了,而杭州地处江南水乡,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交错,不利于金兵骑兵作战,从地理角度来说显然杭州更安全。

第二,杭州在北宋已经成为江南最富庶地区的首府,北宋建都开封,而经济重心越到北宋后期越往南移,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脱离。唐代以长安和洛阳为政治重心,而中唐以后经济重心已经在南移,需要东南地区运送粮食到洛阳与长安。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脱节,则统治难以稳固。建都临安可以直接掌控最富庶的江南经济区。

第三,宋高宗个人因素,他是享乐主义的求和派,前几个月我到杭州去做《南渡君臣》的分享讲演,同去的责编就说,看到西湖就理解了宋高宗为什么要建都杭州。

4、宋代杭州城市文化的历史背景

a、发达繁荣的都市经济

从刚才所举四本描写杭州和临安的笔记里,可以看到杭州在宋代,包括北宋已经很发达了,北宋时期杭州的造船业、酿酒业、印刷业、丝织业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宋神宗时期,日本有一个叫成寻得高僧从日本到天台、到五台山礼佛,经过杭州,看到大街小巷都惊呆了,据他说,整个杭州市内东西方向大概有30多条街,南北方向也有30多条大街,每条大街里面又有小路纵横交错,整个马路上人来人往。宋代杭州的都市经济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市场类型多元。到了南宋,《梦粱录》里记载,当时杭州城里面有一条主干道,叫做御街,御街中段是闹市区,在这里面有店铺120多家,整个杭州经济市场形势类型多元,包括日市、早市、夜市、季节市、镇市、专业市(包括图书市场)等。

第二,市场交易活跃。在宋代已经出现了行业机构,行业机构首领叫做行老,行业组织叫做团行,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个团行存在,行老发号施令。当时在市场配置上也比较先进。以肉类买卖为例,肉很容易坏,宰多了没人要,宰少了不够卖。当时杭州城里有一个修义坊,后来叫肉铺巷,每天宰猪、羊不下数百头,屠宰之后把头、蹄子等和肉分离。杭州城里的面店、酒楼等都会向修义坊预订肉,杭州市民的婚丧嫁娶等事需要大量猪肉时也会来预订。修义坊就这样解决了肉的滞销与脱销问题。

第三, 市场经营周到。当时的杭州店家已经具有品牌意识、竞争意识、特色服务了。品牌意识方面,据《都城纪胜》记载,“大抵都下买物,多趋有名之家。如昔时大内前卞家从食,街市王宣旋饼,望仙桥糕麋是也。如酪面,亦只后市街卖酥贺家,一分每个五百贯【文】以新样油饼两枚,夹而食之。”买酪面,到后市街卖酥贺家。竞争意识,当时杭州城里的太学馒头做得很好,有的太学生将馒头带给家人吃,这样一来太学馒头就成为了品牌,有些店家模仿太学馒头,这就是竞争意识。还有特色服务,《梦粱录》记载,“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挿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䜴汤;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属。”根据节令增添更换不同的产品。

b、文化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同步南移

市民生活文化是离不开都市经济繁荣的,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转移也是密不可分的。经济重心南移,这个过程是一步一步朝前推进的。首先是东晋南渡,有一次大规模人口南移;然后是安史之乱北方陷入战乱,有很多人口南移;靖康之变以后,整个经济重心南移的格局已经不可逆转了,南方经济在建炎南渡以后彻底压到北方,与此同时文化重心也在南移。

旧京工伎,固多奇妙。即烹煮盘案,亦复擅名。如王楼梅花包子、曹婆肉饼、薛家羊饭、梅家鹅鸭、曹家从食、徐家瓠羮、郑家油饼、王家奶酪、段家熝物、不逢巴子南食之类皆,声称于时。若南迁湖上,鱼羮宋五嫂、羊肉李七儿、奶房王家、血肚羮宋小巴之类,皆当行不数者。

——《枫窗小牍》

御街示意图

举个例子,北方饮食文化带到了南方,原先南方是不大吃羊肉的,到宋代尤其南宋以后也习惯吃羊肉了。所以,杭帮菜里有一些菜肴是北方带过来的,这与苏州有所区别。从饮食角度看,北方的饮食文化和南方的饮食文化在杭州实现了互相融合。

陆游生在1127年,他说“我虽生乱离,犹及见前辈”,他还看到从北方过来的士大夫,“衣冠方南奔,文献往往在”,把北方文献带到杭州来了。杭州方言里保存着很多北方方言,这点与诸多吴方言也有区别,从中也可看出文化的融合和南移。

宋代杭州的岁时节日

两宋时期,杭州的岁时节日很多,这里只介绍与现在风俗密切相关的内容。

1、除夕元旦

宋代腊月二十四叫做交年节,要祭灶神,到腊月二十五吃口数粥,无论猫狗都得有。除夕要去尘秽、换门神、贴春牌、祭祖宗、打野狐、食馎饦、守岁、放爆竹,烧松盆。元旦,就是春节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到寺庙烧香,士大夫们互相投送名片。

2、元宵

元宵,官方下旨在御街上造鳌山与民同乐,鳌山就是用彩灯堆成的巨鳌形状的灯山。民间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元宵的重头戏就是观灯,国家规定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但实际从十一开始就观灯。御街上观灯的人熙熙攘攘,贵族妇女堕翠遗簪,数不胜数。《梦粱录》有一段记载描述了南宋元宵看灯的盛况:

“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逰赏。人都道玉漏频催,金鸡屡唱,兴犹未已,甚至饮酒醺醺,倩人扶著,堕翠遗簮,难以枚举。至十六夜收灯,舞队方散。”

3、寒食清明

插柳是清明风习之一,当时有名谣说“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除了插柳,清明节还要踏青、扫墓,以及上头,上头就是男子18岁戴冠,女孩子15岁簪笄,如同现在的成人礼。《武林旧事》描写清明踏青游春的情况:

“村店山家,分馂逰息,至暮则花柳土宜,随车而归。若玉津、富景御园、包家山之桃关、东青门之菜市、东西马塍、尼庵道院,寻芳讨胜,极意纵逰,随处各有买卖赶趁等人,野果山花,别有幽趣。盖辇下骄民,无日不在春风歌舞中;而游手末伎为尤盛也。”

4、端午

端午的活动一般是门额挂符像驱邪,供养花卉、赏花与簪花,吃粽子,龙舟竞渡,玩斗力之戏。

5、七夕

七夕是儿童与女子过的节日。望月瞻斗列拜,乞巧,在匣子里放一只蜘蛛,第二天打开看蛛网结的是否圆满,圆满则代表情感顺利。

6、中秋

中秋是重要节日,活动内容主要有中秋赏月、拜月,观潮,放水灯。《梦粱录》描述中秋赏月的情景:

“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登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髙歌,恣以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圞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逰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这段话里面讲了三种市民阶层的赏月活动:第一是有钱人家;第二是铺席之家,即一般工商之家;第三种就是贫穷之人,一般老百姓中秋节也要过,不管是什么人都可以在御街上面去游玩,直到五更天才陆陆续续人少了。

7、重阳

重阳节要登高,赏菊花,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8、冬至

冬至节往往相互送礼,有时甚至比过年还隆重,称之为“肥冬瘦年”;百姓赴岳祠、城隍庙烧香,吃馄饨,当时有“冬馄饨,年餺饦”之谚;商家歇市三天,冬至过后就是腊月,商家就开始忙活了。

宋代杭州市民的游艺活动

1、都城文艺竞技社团

《武林旧事》记载了宋代杭州的文艺竞技社团,有绯緑社(杂剧),齐云社(蹴踘),遏云社(唱赚),同文社(耍词),角抵社(相扑),清音社(清乐),锦标社(射弩),锦体社(花绣),英略社(使棒),雄辩社(小说),翠锦社(行院),绘革社(影戏),律华社(吟呌),云机社(撮弄)。

2、演艺人员与场所

宋代演艺人员有两种,一种是路岐人,就是现在江湖艺人,因为他们往往在十字路口演出,就把它叫做路岐人。专业技术稍差一点,待遇之低也不要提了,但他们走街串巷,给广大市民带来文艺消费与文艺享受。这里面又有几种情况,当时在酒楼茶馆消费也会有卖唱的人,称为绰酒座儿、擦坐;在节令或平时有人聚会的时候,这种赶场子活动叫做赶趁。

宋代的演艺场所叫瓦舍勾栏,里面登台的演艺人员就比路岐人专业。瓦子勾栏标志宋代市民文化的勃兴,也是当时杭州市民文娱游乐的重要场所。瓦子又叫做瓦舍、瓦市、瓦肆,简称瓦,是固定的娱乐中心,游人看客来往其中,川流不息。来时如同瓦合,去时如同瓦解,易聚易散,故而以瓦称呼。也有学者认为瓦子应是城市中一种方形市场,有酒楼、茶馆和各种商铺,其中也包括文娱演出勾栏。

勾栏又叫勾肆,设在瓦子中,其原意为栏杆,是固定的演出场所,内设戏台、戏房(后台)、腰棚(观众席),四周以栏杆圈围起来,用意大概一是圈定场地,二是免得有人混票。每座瓦子都有勾栏,少者一两座,多者十余座。如临安北瓦有勾栏13座。 勾栏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勾栏里的演艺活动呈现出商业化倾向、专业化倾向、大众化倾向。

3、演艺活动

a、民间舞蹈

《梦粱录》记载了民间舞蹈队的表演内容: “以舞队言之,如清音、遇云、棹刀、鲍老、胡女、刘衮、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焦䭔架儿、仕女、杵歌、诸国朝、竹马儿、村田乐、神鬼、十斋郎,各社不下数十。”

b、曲艺演出

曲艺演出的类别多种多样,有说唱、戏剧(包括傀儡戏、影戏、杂剧、南戏)、杂技(踢弄、魔术、口技、马戏)、武术(套路拳术、器械武术、相扑争交)。

4、龙舟竞渡

杭州西湖的龙舟竞渡每年有两个节点,一是每年二月初八,祭祀霍山神庙会时,二就是端午节。《梦粱录》描写二月初八庙会时龙舟竞渡的盛况:

“其日龙舟六只,戏于湖中。其舟俱装十太尉、七圣、二郎神、神鬼、快行、锦体浪子、黄胖,杂以鲜色旗伞、花篮、闹竿、鼓吹之类,其余皆簪大花,卷脚帽子,红緑戏衫,执棹行舟,戏逰波中。……(竞渡时)诸舟俱鸣锣击鼓,分两势刬棹旋转,而远远排列成行,再以小彩旗引之,龙舟并进者二,又以旗招之。其龙舟远列成行,而先进者得捷取标赏,声喏而退。余者以钱酒支犒也。”

5、钱塘观潮

钱塘观潮风俗从晚唐开始陆陆续续就有,但没有成为全民的节日。到了南宋很多画家描绘钱塘潮,说明观潮已经成为普遍性的民俗活动。钱塘观潮从8月11开始,到8月18达到高潮,每次观潮的时候商铺工匠都要做自己的小旗,红、白、绿都有,供那些在潮头里面求水,游戏的人玩耍。宋代词人潘阆的《酒泉子》生动描写了杭州观潮与冲浪的场景: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宋代杭州的饮食文化

1、酒楼茶肆

a、酒楼

宋代酒楼从所有权分官办酒楼和民营酒楼,民营酒楼中还包括包子酒店、宅子酒店、花园酒店、庵酒店、散酒店等一些特色酒店。

b、 茶馆

茶馆包括高档茶楼、人情茶肆、花茶坊、茶摊点茶等。

2、饮食风尚

宋代杭州饮食生活精致讲究,烹饪技术多元,其中水产菜肴的比例增大,羹汤食品倍受青睐。餐饮服务精致周到,当时大户人家自己置有四司六局,民间也有提供上门服务的四司六局。四司指帐设司,茶酒司,厨司,台盘司;六局指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上门服务分工细致明确。在席间服务上,不仅高档的茶楼酒肆,连一般的店肆都有专门的包房,当时叫做“阁子”。

饮食风格上,宋室南渡带来了南北饮食的密切交流,杭州则成为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汇点。

宋代杭州市民的娴雅生活

1、宜居城市

杭州是个很宜居的城市,市民的居处也多元格局。北宋有位著名诗人叫林和靖,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他写过一首诗:“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踈。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大隐隐于市”,也能找到自己的栖身之处。

2、日常休闲活动

杭州市民的日常休闲活动很丰富,我从《武林旧事》摘抄列举出了部分:

· 选官图、班朝录、供朝报;

· 棋子棋盘,蒱牌骰子;

· 纸画儿、诸色经文;

· 剪字、扇牌儿、印色盝;

· 琴阮弦、开笛、靓笙、鞔鼓、口簧;

· 屋头挂屏、剪镞花様、檐前乐;

· 弩、弹弓、箭翎、射帖、壶筹;

· 鹁鸽铃、风筝、药线;

· 象棋、鞬子;

· 猫窩、猫魚、改猫犬、鱼食、虫食、虫蚁食、诸般虫蚁、鱼儿活;

· 虼蚪儿、促织儿、小螃蟹、蝍蟟;

· 虫蚁笼、促织盆;

· 卖烟火、旋影戏。

总结

第一,中国文化可以分为两类类型,一类是唐型文化,一类是宋型文化。唐代到开元时成为盛世,宋代文化又开创中国文化另外一种类型,宋代文化当也有唐型文化的因素,但自身特点很明显。如果把这两种文化做一个比较,唐型文化更多是贵族文化,宋型一般是平民、市民文化。以文化特色来看,唐型文化是奔放恢弘,敦厚丰腴,富丽堂皇,就像张艺谋导演的奥运会开幕式有点类似唐型文化;宋型文化严谨含蓄,风雅隽秀,精致细腻,杭州峰会的开幕式表演就富有宋型文化特色。

以艺术风格来看,唐型文化是华美、凝重、进取、外向,比较张扬。宋型文化是幽静、清雅、收敛,自足。这是两种文化的重大区别。并不否认唐型文化在中国文化重要地位,但也可以看到, 我们现在的文化,尤江南文化,传承更多的是宋型文化。作为城市文化象征性标杆,杭州元素在宋型文化里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宋代杭州的市民文化具有鲜明的商业化、专业化、世俗化倾向。曲艺、勾栏都体现了商业化倾向,商业是文明前进推动剂;专业化同样如此,上面有专业国家管理机构,分工很细密;世俗化,既然是市民文化,就要让市民听懂,这个标准很重要。但是,世俗化不是庸俗化,实际上是雅俗共赏,刚才所讲的杭州市民文化里固然有通俗的,一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但又有很多高雅的东西在支撑,这种世俗化才真正达到雅俗共赏的程度。

第三,以宋代杭州为代表的江南文化在这一时期经逐渐占据中国区域文化的领军地位。在宋以前,尤其唐代以前,引领中国文化的区域文化是北方文化、中原文化。随着经济重心南移与文化重心南移,江南文化不断发达,江南文化包括江南城市文化,对宋代以后整个中国的文化地理都是影响深远的,这样,江南文化就逐渐上升,占领了领军地位。

第四,必须关注到宋代杭州市民的两重性,一方面,刚才可以看到很多高大上的东西,另外还要注意下层百姓,一般市民的日常生活文化,不要把两者混为一谈。一方面,尤其南宋,北方民族危机,外部环境那么严峻,但是江南文化、杭州文化又是那么闲雅,那么安逸,简直都不想有所改变,所以也要注意到这种两重性。如果进入文学层面,进入历史层面,后面讲的两重性也是应该批判性反思的。

南宋有个进京赶考的诗人写过一首《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还有另一首《题壁》: “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都是指责最高统治者一味在杭州西湖边上贪图享乐,北方失地也置之脑后,不再去收复了。

最后我再读一首文及翁在南宋快要灭亡时写下的《贺新郎·西湖有感》,以此作结: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谁人是?千古恨,几时洗?

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岩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