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由之民古希腊人 | 甲骨文新书

 知易行难nev5ph 2022-07-21 发布于河南

图片

甲骨文ioracode

转载任何甲骨文微信公众号ioracode所推送的文章,请事先与本公众号取得联系


古希腊文明是世界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篇,但由于年代久远,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它或许已显得过于陌生。古典学家H. D. F.基托用英式散文般幽默活泼、带有机锋的文笔,将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前的希腊史浓缩在这一本小书里。古希腊历经民族与文化融合、城邦政治的实践与版图扩张,找到了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最终孕育了我们熟悉的多样化的古典希腊,但是其内在缺陷也为后来的战火与衰落埋下了伏笔。

基托在这本书里并不满足于复述历史记载和描绘文物,而是旁征博引,选取他认为最能概括希腊人特点的方面重点介绍。在基托笔下,荷马、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品达、苏格拉底等人仿佛共同演绎了一出历史剧,而希腊人也作为一个整体形象鲜活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图片

希腊人

[英] H. D. F.基托H. D. F. Kitto)著

兰莹 译

2022年8月出版/62.00

ISBN 978-7-5201-9099-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甲骨文 X 企鹅兰登 联合出品

 绝版多年的豆瓣高分作品重新精译精编

 英国知名古典学家、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H. D. F.基托经典作品

 《午夜北平》《恶魔之城》《仙那度》口碑译者兰莹翻译

 一部探索希腊民族性的经典作品

 鲜活呈现了希腊人的思想和性格




试读

二   希腊民族之形成(节选)

色诺芬讲过一个故事,因其流传千古,我们得以在此重述。故事发生在一支万人军团穿越亚美尼亚的崇山峻岭,行军直至黑海的过程中。这些人都是雇佣兵,应小居鲁士(Cyrus The Younger)之召,特来助其将其同父异母的兄弟赶下波斯王位。但小居鲁士并未告知他们实情,因为他心知肚明:没有哪支希腊军队愿意离开大海,在陆上行军三个月。然而,他连蒙带骗把他们哄诱至美索不达米亚。纪律严明、装备精良的希腊军队轻取波斯军队,而小居鲁士却阵亡了。这令所有人都十分尴尬。一方面,波斯人手中突然多出一支百战之师,却又不知该如何指派。另一方面,希腊人须行军三个月之久才可回乡,现在却群龙无首、无人发饷、心无所向。在异国他乡,他们没有正式身份,也没有效忠对象,只能为自己而战。他们也许会胡作非为,也许会落草为寇从而被各个击破,也许会被并入波斯军队和波斯帝国。

但上述可能无一成为事实。他们思归心切,但并不打算穿越广袤的小亚细亚回乡,因为已经看够了那片土地。所以,他们决定北上,希望可以抵达黑海。他们推举雅典乡绅色诺芬领军。他与其说是位将军,不如说是位主席,因为所有军令都要大家一致通过方可颁行。这些不驯的希腊人常常展现出自律的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们团结在一起,日复一日地寻路穿过无名山地,怀柔遇到的土著,或在怀柔失败时拔出剑来。

一些人死于途中,但数量不多。这支有组织的部队终于熬出了头。我们在色诺芬那本文笔相当“平实”的《远征记》(Anabasis)中读到以下故事。某天先头部队正向山口攀登,色诺芬在指挥后军。先行者登上山口后,突然开始向后来者放声大叫、比比画画。后面的人以为前方又遭遇了敌对部落,匆匆攀爬,结果在登上山脊后也开始大喊。随后爬上来的士兵们都开始大喊,激动地指向北方。最后,焦急的后军都能听到所有人异口同声喊出的那个词:“萨拉萨(Thalassa),萨拉萨。”漫长的噩梦终于结束,因为“萨拉萨”是希腊语中的“大海”。大海就在那里,波光粼粼,遥遥在望。哪里有咸水,哪里就有人能听懂希腊语,哪里就有返乡的路。正如万人军团中的某个士兵所说:“我们终于能像奥德修斯一样结束旅行,弛然高卧。”

我之所以重述这个故事,部分是基于希罗多德那令人赞叹的原则,即聪明的读者慧眼识珠,绝不会辨认不出好故事;部分则因为某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即“萨拉萨”这个具有显著希腊语色彩的词似乎根本不属于希腊语。更确切地说,希腊语是印欧语系的一员,是拉丁语、梵语、凯尔特语和日耳曼语的近亲。这些语言由欧洲中部某地的移民向东南传播到波斯和印度——因此印地语中的“raj”(统治)与拉丁语中的“rex”,以及法语中的“roi”系出同源——还南下巴尔干和意大利半岛,西抵爱尔兰。然而希腊语中“大海”这个具有如此浓厚希腊色彩的词居然不属于印欧语系。希腊人是从哪里学到它的呢?

为色诺芬的故事加上一幅插图,也许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但要注意以下故事是我首创的。大约在万人军团行军的十个世纪(也许是十五个世纪)前,有群讲希腊语的人南下走出巴尔干山脉,沿着斯特鲁马(Struma)或瓦尔达尔(Vardar)河谷进发,寻找更舒适的家园。突然他们看到前方烟波浩渺的水域,那比他们或他们祖先所见过的都要广大。他们大吃一惊,设法问土著人那是什么,土著人相当不解地说:“哎呀,那当然是萨拉萨呀。”所以,在土著语言中的其他词都已消亡后,“萨拉萨”仍然流传下来。

当然,以孤零零的一个单词为基础,构建理论来阐述某个民族起源的做法是相当草率的,因为外来词被吸纳后,能轻而易举地取代本民族语言中的相应词语。但在公元前5世纪和之后几百年中,成熟的希腊文明呈现出许多特征,而解释它们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假定希腊文明是两个早期文明联姻的结晶,而且确有证据证明事实如此。

让我们再考察几个词吧。希腊语中,有两类词并非一开始就属于希腊语。一类是以“-assos”或“-essos”结尾的词(如“thalassa”),多见于地名,如希罗多德的出生地哈利卡纳斯(Halicarnassos);另一类是以“-inthos”结尾的单词,如我们所熟知的“hyacinthos”(风信子)、“Corinthos”(科林斯)和“labyrinthos”(迷宫)。它们是外来词吗?科林斯原本是外来者的拓殖点吗?也许吧。比“科林斯”更令人惊讶的是,“雅典”(Athens)和女神“雅典娜”(Athena)都不是希腊语名词。至少在感情上,人们难以接受“雅典”一词来自侵扰希腊人的外邦人,而传说也不能为其提供依据。因为雅典人是两个自称为“土著人”(autochthonous)或“土生土长”(born of the soil)的希腊民族之一。另一个民族则是阿卡迪亚人,他们说远在月亮诞生之前自己就已经定居在阿卡迪亚了。

我们马上就可以看到,还是有理由尊重传说的,而且阿卡迪亚和雅典的传说至少还有些可信度。因为阿卡迪亚处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中央,地形多山,易守难攻(土耳其人日后会发现这一点),而雅典人的领地阿提卡土壤贫瘠,很难吸引入侵者或移民。当时雅典娜并非希腊人,而且我们现在也有理由推断她和她的子民是希腊人到来之前住在那里的一个土著民族。

还有个关于雅典的传说可能会给我们更多启发。关于雅典的传说无数,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雅典娜和波塞冬(Poseidon)争当雅典守护神。雅典娜在比赛中胜出,但波塞冬也赢得了一定的地位。波塞冬似乎是希腊——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古希腊”——神衹,而雅典娜则不是。关于类似传说的含义,众说纷纭,但引人入胜之处在于,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关于当时在阿提卡,外来的古希腊民族和信奉雅典娜的土著人之间发生冲突的记忆。这冲突最后得以和平解决:土著人吸纳了外来者。

后来的希腊人自己也相信曾经存在非古希腊人的土著部族,并称之为“佩拉斯吉人”(Pelasgian)。在古典时代,该部族仍有遗民未被同化,仍说着自己的语言。希罗多德对目之所见之物几乎都兴趣盎然,对希腊人的起源也不例外。后来的希腊民族有两个主要分支:爱奥尼亚人(Ionian)和多利安人(Dorian)。希罗多德断言前者是佩拉斯吉人的后裔。事实上,为区别于爱奥尼亚人,他称多利安人为“古希腊人”。他还说:“我无法确定佩拉斯吉人说什么语言,但也许可以从现存的佩拉斯吉人身上推测……他们说的是野蛮人的语言……”在这里“野蛮人”的含义不过是“非古希腊的”。

这与我们对雅典人的猜想相当吻合,因为他们自称是爱奥尼亚希腊人的领袖,说雅典是希腊的中心,同时也以土著居民自居。

如果传说值得信赖,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出如下推论。在阿提卡和伯罗奔尼撒曾有非古希腊民族的原住民。正如撒克逊人在英格兰的所作所为,在某个未知时期,说希腊语的民族从北方逐渐迁移到此,并强迫原住民说自己的语言。这并非灾难性的猝然入侵,因为考古记录显示,在多利安人约于公元前1100年的入侵之前,文化并未突然中断。在未受侵入者影响的佩拉斯吉人聚居区中,佩拉斯吉人继续用某种希罗多德无法理解的语言交流。

本文节选自《希腊人》

新书速递

图片

希腊人

[英] H. D. F.基托H. D. F. Kitto)著

兰莹 译

2022年8月出版/62.00

ISBN 978-7-5201-9099-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内容简介
世界上向现代读者介绍希腊世界的图书数不胜数,但基托的《希腊人》一书堪称该领域的经典之作。本书用英式散文的风格,向我们介绍了一种独特生活方式,即城邦式民主政治的那群人。作者频频引用希腊人自己的话来向我们展现一群人形成一个国家、国家的本质、荷马的影响,以及城邦制国家的兴衰等,是对古典时期的深入研究,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希腊人思想、神话和宗教、记忆以及生活等富有启发性的图景。

作者简介

H. D. F.基托(H. D. F. Kitto,1897—1982),古典学家,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毕业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曾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希腊语教授,也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萨瑟古典学讲座上授课。另著有《希腊悲剧——戏剧的形式与意义》(Greek Tragedy, Form and Meaning in Drama)等,也翻译过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厄勒克特拉》《俄狄浦斯王》。

译者简介

兰莹,先后就读于外交学院英语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现为公务员,从事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工作。业余从事文学、历史、美术领域的翻译,译有《午夜北平》《恶魔之城》《仙那度》《缝衣曲,1941》等。

甲骨文×兰莹 译著集

图片
1.《希腊人》
[英]H. D. F.基托(H. D. F. Kitto) 著;兰莹 译
2.《午夜北平》
[英]保罗·法兰奇(Paul French) 著;兰莹 译
3.《恶魔之城:日本侵华时期的上海地下世界》
[英]保罗·法兰奇(Paul French) 著;兰莹 译
4.《仙那度:追寻马可·波罗的脚步》
[英]威廉·达尔林普尔(William Dalrymple) 著;兰莹 译
本书获誉

基托的所有作品都兼具知识的完整性与风趣活泼的散文风格。其中给我们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是《希腊人》一书,他对古典希腊的非凡讲解尽在此书中。这部令人信服的著作已经并将继续影响首次接触古典希腊研究的学子。

——《泰晤士报》

本书目录

一 导言001

二 希腊民族之形成007

三 国土027

四 荷马046

五 城邦076

六 古典希腊:早期093

七 古典希腊:公元前5世纪128

八 战火中的希腊人157

九 城邦的衰落179

十 希腊思想197

十一 神话和宗教225

十二 生活和性格236

注释 288

索引 292


1.《希腊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