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的桑葚

 河滨散人 2022-07-21 发布于安徽





桑树上结的果子,学名桑葚。在老家,人们更直观地叫桑果子。在当今注重养生的人们看来,这可是地道的绿色食品了。我自小就享用这种绿色食物。那时可没有什么营养观念,恰是因为物质的匮乏,只能摘野果子来果腹罢了。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家里养着蚕,蚕宝宝要吃新鲜的桑叶。它那个富足的待遇比当时为"人宝宝"的我要宽裕多了。

采摘桑叶是孩子们都抢着去做的劳动。并非是多么勤快,"馋虫"早就被桑树上结的果子勾引去了。树上果子还是硬梆梆地泛青红色,一口下去酸涩得呲牙咧嘴,手却不自禁地去摘来往嘴里送。无怪乎人们形容少年是青涩的样子,如这青红色的果子一般,在成熟之前总是充满未知的诱惑和莫名地冲动。

直到晚春初夏,在早晨第一缕阳光照射下,桑树上的果子魔法般地化成如紫色的"蚕″。那入口即化的甘甜,让你欲罢不能,诱得人是双脚都无法挪动了。

《世说新语》有言“桑葚甘香,鸱鹗革响”,你看久远的先人是怎么称赞桑葚之美的,说那最凶猛的鸟儿吃了桑葚,声音都会变得婉转动听。

桑葚

这个季节,便是孩童们最开心的日子,桑树枝上成了他们狂欢的乐园。有道是:"杏子乍青桑葚紫,家家树上有黄童"。
 
要想吃到又大又甜的果子,孩童们早已熟谙此道,就是爬高树。高枝上的果子阳光普照得最充分,养分也就最充实,果肉更肥美。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和人类向往往"高处走",如出一辙。
 
“黄栗留鸣桑葚美”,伴着黄鹂鸟的欢鸣声,三五成群孩童结伴来到果树下。捷足先登的顽童如猿猴般敏捷,游走在桑树枝杈上,贪婪着那最圆润的果子。弱小的邻家小妹们只能在树底下等着"猿猴"踩动树枝而落下的"桑葚雨",小鸡啄米似地连泥带果往嘴里送。

桑葚

风卷残云般扫荡后,拍拍圆鼓鼓的肚子,抓着树枝荡个秋千就哧溜落到地上,摔倒跌破皮是常事。桑树枝皮实不容易折断,常吃桑葚果的孩子更皮实,爬起后揉揉痛处就又蹦跶起来了。只是那衣服上,脸上,手上被桑葚汁染成的花色,回到家不免又是一顿棍棒伺候。

饶是如此,只要果子不下市,再严厉的父母也是栓不住顽童那躁动的心。人的味蕾,其实比心更敏感更柔软的器官,它永远忠于最原始和最深刻的烙印。

无论将来走多远,身在何境,那童年的水乡山野,故乡的美好,最终都粘贴在味觉的记忆上。

故乡的桑葚甜如蜜


此时,老家桑果树冠的绿叶丛中挂着如垂红荔枝般的桑葚,鸟儿们在竟相鸣叫着:桑葚熟了。
 
此刻,迎着故乡飘来阵阵果香一路寻味而来的旧人,正驻足在当年的桑果树下。老树依旧那么茂盛,而昔日的黄童儿今已是年近六十发苍苍的容颜,更是没了当年上树的冲动。岁月的沧桑刻在脸上的皱纹,就如那老树上缠满一圈圈坎坎坷坷的年轮。

摘桑葚其实是个引子。有道是:"情怀已酿深深紫,未品酸甜尽已知"。
故乡的美味,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种情怀,一种寄托,一种回味,一种特别的乡愁。

怀念那童年的家乡与田园放飞,无忧无虑在桑果树上的美好时光。


作者简介


柯春林,自由职业者,池州市暨贵池区作协会员。喜散文,作品发表于报刊及美文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