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易烊千玺弃编以及曾颖自杀事件想到的

 象忆图书馆 2022-07-21 发布于湖北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下面这个寓言故事。

在鲁迅先生的演说词《读书杂谈》里又看了一遍:

鲁迅先生谈的是文艺批评:

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

印度人是早知道的,有一个很普通的比喻。他们说:

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出卖,货卖去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了,说是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

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

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鞒上,后来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

于是都下来,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

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了,是我们两人抬着驴子走。

鲁迅先生由这个寓言故事引出的教训是:

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

不过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说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

倘只看书,便变成书厨,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我先前反对青年躲进研究室,也就是这意思,至今有些学者,还将这话算作我的一条罪状哩。

----------------

我以为身处这人世间,许多事情引发舆论,身处舆论中心的人,身在其外的吃瓜群众,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借鉴。

易烊千玺以及某些支持易烊千玺的杂志文章,得罪了“小镇做题家”,引来群起而攻之,认为他们破坏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有损明星光环,更何况易烊千玺演过许多正面的角色,在故事中挺身而出,勇敢对抗不公。

我能想起来他的成名作,好像就是与周冬雨合演的《少年的你》。

这件事情最终以易烊千玺表示放弃编制,暂告一个段落。对于这样的结果,有人认为是”庸众的胜利“,也有人认为是”庶民的胜利“!

我以为,这是明星的明智选择,易烊千玺作为影视明星,是必须爱惜羽毛,多结观众善缘的。

有编制的体制内工作,于他并非生死攸关,也许只不过增加一个萌点,多一些”厅局风“而已,犯不上在风口浪尖上受到口诛笔伐。何况,平心而论,其获编的过程也确实并非那么公平,公正,公开,确实不够堂堂正正。

只是更应该反省,道歉的也许是招聘单位,是提供编制的国家话剧院。

但敌人最好是人格化的代表,而不是抽象的机构,所以锅就砸在易烊千玺头上了。

-----------------

这是一件明星八卦,就像诸多明星的丑闻,或大或小影响明星的星途,大的完全被封杀,小的则需要进行危机公关,像易烊千玺一样顺应民意,甚至表达歉意。

这里面的根本原因,我觉得就在于明星的星途不完全靠自己,更多的是靠观众,靠有人喜欢他们,给他们掌声与承认,然后才进而影响片方,导演,影响投资人,影响各种利益相关方。

下面这本书对此有详尽的研究,给出了令人信服的数据,结果也刚好切合我们的常识!

所以如果明星们是寓言故事中的老翁与小孩,他们的最大利益并不在于那一段路怎么走,而在于是否按最大多数人的意愿去走。

如果最大多数人的意愿真是让他们抬着驴走,尽管一时看来那很蠢,但长远来看,是合算的事情!

许多人为了一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引来流量,甚至会特意直播这样的事情,做出离奇荒诞的事,说出偏离常识或者有损人格的话,背后都打着生意的算盘!

关于易烊千玺事件,我阅读的材料不多,觉得下面两篇分析文章颇为到位:

请别抢了他们苦等的面包,还笑他们是“小镇做题家”

我若是女孩,我才不喜欢“厅局风男友”,我会爱上契诃夫

----------------------

再说说曾颖自杀之事。

我是昨晚看到的,颇觉痛心,倍感不值,对于网暴的人颇为愤怒!

下面这篇公众号文章基本写出了我的心声:

致曾颖——好好活着就是对牠们最好的反击

曾颖事件背后是对于安倍被刺杀的反应,我谈不上哀伤,对于兴奋略有反感,对于拉上我,替我代言,说这是”中华民族的幸事,不如此则不是中国人“则觉得恶心!

还是引用我喜欢的微信公众号作者海边的西塞罗的文章:

想起了被《三国演义》漏写的那起“首相遇刺案”

狂欢个鬼?你甚至根本就不认识安倍晋三

你有幸灾乐祸的权利,我有删你好友的权利

人要脸,树要皮,被人网暴是什么一种体验?

我没体验过,当然也不想去体验。

但我知道,要想在那种情况下不抑郁,保持积极乐观,是极其不容易的事。

人对于批评都特别敏感,甚至他人的一千条称赞有时抵不过一条批评。

鲁迅先生这样的人物,也对于无物之阵以及庸众的暴政充满了警惕。


所以曾颖女士不堪压力,做出这样极端的选择,令人扼腕,但联系到她患有抑郁症的事实以及乌泱乌泱的网络暴力,并不令人奇怪,也不能苛责她的软弱。

切实的建议是让她与糟心的舆论隔离,不要反刍!

不要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那些人要这样的对我?”

不要过度自省“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

不要过度暴露在压力环境之中,承认自己的脆弱,更多地看到美好的事物,看到支持,疗愈的力量!

当然,这些建议,也许很多关心她的人都说过,甚至她理智上都懂,但也许她行为,情感上做不到,抑郁症的力量使得她更不容易做到。

所以,当我看到她的消息,就立马想到了上文所述的寓言故事,她实在太像故事中的老人与小孩,对于人心的险恶,无聊缺乏认识与体验。

类似的事情,我能想到的还有

上海姑娘“打赏”为父亲送菜的外卖员200元,被网暴跳楼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1454301665794052&wfr=spider&for=pc

网暴往往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应对人世间的复杂,面对流言蜚语,莫衷一是的批评,人因该如何自处?

我想告诉自己以及自己所爱的人,如果不幸处在曾颖,上海姑娘所处的境地,要记住: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

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以及刘润老师在其著作《底层逻辑》谈到的: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朋友两肋插刀,但也有时候,我们会被别人刀插两肋。你的善良,应该有点儿“锋芒”。天黑路滑,社会复杂。江湖险恶,人心叵测。

不要和有立场的人争对错。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小孩子才谈对错, 成年人只谈利益”,为什么?因为小孩子没有位置和利益。当一个人持有的不是观点而是立场时,当一个人“屁股决定脑袋”时,你应该做的事情,是对他说“It' s good for you" (这对你有益)。

一个人心中,应该有三种“对错观”,分别是法学家的对错观,经济学家的对错观以及商人的对错观。

法学家的对错观就是谁证据确凿是谁的错;

经济学家的对错观是谁社会总成本低谁的错;

商人的对错观是谁的损失大就是谁的错:判断损失发生后应该怪谁,就看谁因此损失大。

一件事情出现不好的结果时,责怪、埋怨、后悔都是无用的,它们改变不了结果。

如果自己有所损失,只能怪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改变事情最终的结果,靠自己,自强者万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