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婆桥

 陈龙辉01 2022-07-21 发布于广东

在隆镇涌边村与涌头村之间,有一条历尽千百年沧桑的河涌,河涌的上游接着凤凰山的涓涓细流,弯弯曲曲灌溉着沿途的千百亩良田,到了涌边村与涌头村交界,形成了天然的码头。

码头的边上,一棵大榕树,树上是鸟儿的天堂,树下是老人的歇息摆家常的乐园,而清澈的河水就是小孩玩耍的世界。

过了码头,涌水一马平川地汇入赤洲河,再经狮滘河,最后经岐江河汇入西江出大海。

这个河涌,我们叫六乡涌。由途经涌头、水塘头、岗背、婆石、涌边、后山六乡所名。

自古以来,六乡涌就像一个天堑,把两村的人死死摁在各自的范围,而来自大涌,甚至新会的大鳌等地的客商、民间交流等活动,都给那条不到二十米宽的河涌给隔断了。

古传北宋年间,有一涌边乡渡口附近住着一位早年丧夫的杜氏老妇,膝下无儿,生活清苦,依靠织麻勉强度日,当地乡人称她为“杜婆”。那时候,涌边乡渡口属隆都地区的主要交通枢纽,四面八方的官绅客商赶市赴集,驿马传递,绝大部分都要经过这个渡口。每当遇上当地墟期,或是风雨潮涨,赶时间的官绅客商们往往争着抢着要渡河,当地群众对此叫苦不已。善良的杜婆觉得这样下去始终不是办法,随后产生了在此处建桥以疏导交通的想法。于是,杜婆每天早出晚归,守坐在渡口旁,一边织麻,一边向过往的客商坦陈心愿进行劝募。许多客商被杜婆的精神感动,纷纷慷慨解囊,几年后,杜婆募得足够资金,终于建成了一道三孔石桥,桥长19.1米,宽2.5米,按当时来看,那是相当的巍峨了,为缅怀杜婆的功德,人们将石桥命名为“杜婆桥”,此为中山第一桥。

后经明崇祯年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同治五年(1866年),解放后的1986年,等多次重修翻修,可喜的是,每次翻修都尽量保留原貌,直到现在,依然风采依然。

解放后,在杜婆桥的上游五十米处,依路向修了一条拱桥,可行车,名叫“康乐桥”。至此,终于极大地缓解了杜婆桥的压力,杜婆桥只保留了行走的功能。

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路通财通,康乐桥又成了经济发展的瓶颈,这下没有含糊,镇政府马上筹集资金,把单向一车道的康乐桥扩为双车道,拱桥改为平桥。

遗憾的是,在那个时代,只追求发展,追求效率,往往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六乡涌的水慢慢地变了,以往清澈的河水变成了污浊,变成了死黑一团,河草不见了,小鱼小虾不见了,慢慢地连河里的小船也不见了,换成一艏打捞垃圾的清运船。烈日下的河水,只见乌黑的水面上不停地冒着一串串的黑泡,又一个个地在阳光照射下破灭。

相信杜婆在世,她也会叹息。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可喜的是,这一届的政府把治理环境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治水列入了民生工程的大事。

相信随着污水收集工程的第二第三期工程的完工,截污工程的完成,终究,六乡涌流域一定会回复我们的绿水青山。

相信杜婆也可以安心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