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 |“不必然成立的事”有经济性吗?

 十丈红尘客 2022-07-21 发布于广东

不必然成立的事”有经济性吗?

经济学是大学问,但同时也是日常生活。

经济学关乎着每个人,从宏观到微观。作为一门学问,它研究的是现象和背后的原因,并试图给出预测。经济学的研究总是滞后于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的,这是我的观点。

比如:互联网经济,并没有以所谓“互联网经济学”来指导发展;而是出现了互联网经济的现象,才后面有互联网经济学的概念。

人的思维有两种模式:(1)线性思维,讲因果关系;(2)非线性思维,不讲因果关系。现在的时代,我们称之为新时代,其中的“新”包含了“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转化为经济的力量并不是必然成立的,那学习知识有用么?当然有用,但不一定经济。再比如,基础研究源头创新,也不一定经济,其目标并不是服务于经济,但其产生的理论结果则对一个地区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这是基本共识。那这种不必然成立的基础研究,需要得到的支持就不能是经济手段,对它进行的考核就不能是经济指标。

我们日常,很多事情都不是必然成立的。就比如说天天可以听到、看到的“创新”,也是一例。就创新要实现的目标而言,其结果很多时候是“不必然成立”的,同时也不知道是否成立的。而恰恰就是包含了这个特点的行动,却成为了国家战略——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如果,是必然成立的,就不能叫创新,那只能叫实现;

如果,是不必然成立的,需要探索,很可能失败,这种叫做创新。

我们会看到,尤其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对于“不必然成立”的事情,是很少能够得到支持和宽容的。从这个点上,其实就是实用理性的文化特点在左右。

借用一句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引入到是否必然成立的认知里面来,我们要怎样看待呢?

也就是,从现象和行为上,要真正创新,就是挑战和实践很多“不必然成立的事”,虽然失败是必然,但其经济性却会超过“必然成立的事”。

默守陈规、思维惯性是最大的阻碍。我们的文化里面,骨子里面,都是蕴含了默守陈规的。我们的日常,对不必然成立的事情也多是敬而远之的。以非因果、非线性思维来理解,静观其变、宽容理解、支持帮助,这样的情况下,创新的发展其环境土壤质地才算达标。

不必然成立,同样也就具有了破坏力、爆发力、创造力,这就是创新的追求。反之,必然成立的事情,就没有上面这么大的力量。

这样说来,感觉还并不完善和系统,也有片面之嫌疑,若能够引发对“不必然成立的事”的经济性的问题的思考,就算达到目的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