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创新浅论》(51)创新的六个特征|(一)挑战性

 十丈红尘客 2022-07-21 发布于广东


挑战:创新游走在犯规和颠覆的边缘

“当一项改革受肯定的时候叫作勇于创新,当被否定的时候就可以说是犯规违法——既然新规则还没出来,突破老规则自然就是违法、就可能受惩罚。” 这句话是从我一本书中节选的,当我读到这段话的时候非常受触动,有共鸣——很多“新的”事物,是需要从突破“旧的”事物中才能发展起来。
创新,必然是突破性的、颠覆性的,必然是要受到旧的、已有的规矩约束的。规范的条条框框不是创新可能发生的合适土壤。所以,为了社会创新进步发展,有很多规矩是到了改改的时候了。
    小岗村分田到户,大家摁了手印。在规矩与法律面前,摁手印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只不过他们的方式恰恰代表了当时的先进的生产方式,故受到了肯定。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潮头涌起。这里的创新是基础性的、制约性的。我们不能把在街角“开个餐馆”这种创业与创新联系在一起。我的理解是,如果没有体制机制对创新的保障和环境的营造,任何技术科技的创新都是没有土壤、没有保障的,也会导致很多伪创新及抄袭剽窃。我们有很多科技成果,然而实际上是不是应该有更多更好的成果呢?投入成效比如何呢?
    难点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必然是要求“规则的制定者”自愿打破“自己制定的规则”,反之,如果要求“规则的遵从者”打破“现有规则”去实施创新——一如小岗村的农民的创举,这必然是极小概率发生的事情。真若如此,创新的生存土壤必是贫瘠的。
体制机制怎么保护创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若要简化,也可以一句话来概括——“宽容失败”,即真正从全社会营造崇尚“宽容失败”的气候氛围,高度地给失败者以鼓励,不断为他们创造更多机会。无人不知“失败是成功之母”,可是几乎也没有人愿意和直面“成为失败者”,社会也往往鄙视之。每个人都想直接成为“成功者”。这就是我看到的我们的文化基因。创新,本身就是“试错”,多数人会成为失败者。就体制机制而言,要对此进行保护、鼓励和支持。
最后,历史与经验告诉我们,创新与创业本身是从“无序无意”中诞生出来的,“有心栽花”从来没有干倒过“无心插柳”,归纳一句:适度混乱有益创新,过度规范只能守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