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解读与探索

 十丈红尘客 2022-07-21 发布于广东

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解读与探索

最近,深圳提出了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新战略、新规划、新举措。

“为什么是深圳”?不了解深圳的人,总爱问这个问题。

如果,上述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能够得以顺利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深圳还会继续快步走在前列。

深圳的高科技企业大多不是靠招商引资从别处搬过来的”,而是深圳吸引很多人来创业“创出来、闯出来的”。如果有任何不服气,那其就应该表现为更能“创”、更能“闯”、更能吸引“人才”。

深圳政府做什么?我们今天就从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提出和实践说起。

我们换一个不常用的视角来认识、领会、把握这个概念范畴。这个视角就是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两只手:市场的手、政府的手,以及它们如何“握手”的问题。

按照古典经济学两只手的理论,我们进一步把所有有关经济的问题分成两大类:一类我们称作“市场有效”,交给市场的手来调节;另一类我们称作“市场失灵”,必须得由政府的手来调节。

我们都知道,一旦是市场有效的,在深圳就能够非常蓬勃的发展;一旦是市场失灵的,深圳政府就会适时地恰当的出手(当然,这个过程是曲折的、充满挑战的)。

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就是政府的手与市场的手共同协作的战略规划目标。

基础研究:这显然是“市场失灵”的,不具有商业属性、但又决定技术创新天花板的,是政府的事。所以政府提出来大力支持。那接下来,揭榜挂帅,谁能干,政府就支持谁。

基础研究的投入大、高层次人才密集,是未来科技创新竞争的源头和天花板,这一点深圳市政府显然意识到、也抓到了。做基础研究的人、机构只能是从政府的政策支持中获得“推力”。

技术攻关:这是企业的事,但攻关很容易失败,所以需要政府从旁边给些助力。技术攻关是“基础研究”的降维,因此,其实具有“市场失灵”和“市场有效”的双重属性。所以也需要政府大力支持,企业大胆探索,提高了成功率。

成果产业化:这个说的是,很多的成果当其出现的时候,并非具有经济属性、商业目的、产业需求。但是,随着技术进步的迭代发展,市场和企业对成果产业化提出来了需求。这种需求,便是成果产业化的“源动力”。

所以说,成果产业化,最好的方式,也是深圳的经验,是“DOWN-TOP”的模式。这样就解决了成果产业化中“市场失灵”的损益,而交由企业需求驱动后,更多可以依赖“市场有效”的驱动力了。

成果产业化与技术攻关相比较,其中的区别,仅仅在于“技术是否呈现、成熟”。如果技术是不成熟的,无法进行成果产业化,根据需求的强度、利益的大小,可能还要回溯到“技术攻关”的环节上来。

科技金融:这个事,本身就是应该“市场有效”的——资本与科技结合创造更大生产力。但是,事实上,在初创阶段,创业者自身获得资本加持的能力非常弱、这个阶段的风险如此之高,以至于其实也是掺杂着“市场失灵”的属性的。

所以,深圳政府提出并设立了天使母基金,并认可最大40%的损失风险,这深刻说明了深圳政府对于新产业、新技术孵化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哪些作用使命。

人才支撑:这一点上,舆论上谈的很多,这里不再赘述。核心其实就是“人的创造”是所有驱动力、所有的密码所在。

总结一句话,其实可以这么得出:关于哪些是经济领域重要的“市场失灵”问题,深圳政府都做了安排部署和探索,并且走在了前面。

关于很多地方设立研究院如何探索和实践的思考:

现在,当然以及过去,各地设立有很多的区域研究院。我想,这些研究院如果自身要构造自己的全过程生态链,极有可能需要借鉴深圳的表述。

因为地方区域研究院正好处在“市场失灵”和“市场有效”的衔接点上。

研究院应该确定好比较明确聚焦的“方向”,这个方向不能宽、不能浅。并且,沿着这个方向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人才支撑”的创新体系(这里,我们认为不适合再称为生态链了,因为其中科技金融是必然缺失的)。

如果,一个地方区域研究院还能够建立起自身的天使基金、产业基金等,那么这个研究院倒是也可以全盘复制了——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简单概况,还有一个简洁的理解:那就是创新链、创新体系,是“一环扣一环”的,每个环节之间不能够太“割裂”开来。

最终的竞争力、创造力、推动力全在“人的创造”,所以,“人才”是真正的“支撑”,与之相比其他的都只能算是“保障”,乃至是锦上添花。

创新生态链、创新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大部分是属于“市场失灵”的,所以企业很着急、科研人员也很着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