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是非论”探讨远观一下儒释道

 十丈红尘客 2022-07-21 发布于广东

引言:平时没事时断断续续地寻闲阅读了《传习录》、《坛经》,结合着过往对《道德经》的印象,偶然的时候生了一个念想,就是做一个尝试,以“是非论”为观察点,探讨和远观一下儒释道。这就是一个杂谈漫语式的思维登记。

远观一下儒释道,非走进去而视之,跳着出来看看。

采取的办法是以“是非论”为统一“度量衡”,试试,看看能否找点关联或不同。

在这里我做了一个示意图,展示一下偶然得到的思考的核心结论:

注:儒强调礼,佛强调无,道强调反​

其中,礼是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无是解决自己与本性的关系,反是描述事物基本运转的规律。也许是这么回事吧,他们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碰触同样问题的,但是都是从人作为主体出发的。

由此观之,儒释道可以同修。

一、礼、无、反

所谓礼,就是秩序规则,现在可以理解为“规矩”,儒家实际上就是教授规矩而维持好社会秩序的学问。所有的儒家学问都是清晰可言表的。

所谓无,这个词很麻烦能够解释,我们可以尝试理解为“无穷大”——心性;也可以理解为"不执、不偏、不妄"等等。是“净”的标准,“定”的目标,“慧”的源头。如:X是对的,X也是不对的,X到底是什么?究竟就是“无”。佛是这样的语言逻辑。慧是不可言表的。

所谓反,这个简单,但深邃。“反者道之动”是最核心的道家思想,就是事物总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内反。反是可言表的,但是很难把握的,所以就成了“玄学”。

二、是与非

所谓是,就是是,就是真理、正确、恰当、中正、中和、无念、无相、无尘、洁净、等等。但凡分出来了“是”,自然对立面就是“非”,这是“二分思维”,这种思维就是执念思维了。

所谓是是非非,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比如,非要把人分出君子小人、非要分出对错、非要分出善恶、非要分出高低,等等。如何分,就是儒家的学问。

所谓非是非非,是就是是、是也不是;非就是非,非也不非;表面理解是“无是非”的佛性。但是“无”本身不是“没有”,而是“有一种是非”——非是非非。空才能容万物,无量就是无限大的空,所以不是没有量。所以佛家的看“空”,是方法论。

所谓是非非是,是可能变成非、非可能变成是,“反”的法则运行不止、周流不滞。所以,我们可以充分理由认为道家讲的是“辩证法”,它的法没有结论、只有辩证。所以,有人就理解其为诡辩、术士。所以道家的法则是“反”,认知理解的事物都是“虚”、“玄”、“妙”,所以是道可道、非常道。

三、怎么知与行

从究竟上来说,因为不能不曾“真知”,所以从未“可行”“践行”。意思是说,谈儒释道都是妄谈。

除非知了,才能行。

孔子说:“日用,而不知”,其实是“知的”,否则有悖于“知行合一”。

说到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始、行是知的成。我们这里无论怎样谈“知与行”,都落到这个逻辑里面去了。

其实,也婉转的希望给出了“怎么知与行”的答案了,即“学而实习之”。

人们可能偏要问一个“有什么用”的问题,不然,不愿知、不愿行,那么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问题,即“什么是用?”。

所谓“用”,一个是用在“事物”上,另一个是用在“心灵”上,这样就能知道“有什么用”了。这个要靠需求驱动,就比如饿了,找吃的;渴了,找水喝;如果没有上面的“事物”和“心灵”的需求,求儒释道知的用就不能成为解决需求的法。

针对“有什么用”的问题,还可以说:无用也有大用,无也能生有。求“心灵”上的需求满足,用的法子就是求“心灵”上的知。

最后,借用一句话:儒让人拿得起、道让人放得下、佛让人看得开,作为入门的指引颇为合适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