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们说“这件事很清楚了”,就会落一个陷阱

 十丈红尘客 2022-07-21 发布于广东

我们随时随地都需要对“事情”进行判断,并随之需要对判断下一个结论。有的时候,我们就会给出这样的结论——这事很清楚了。

总说世事无常,那么,“这事很清楚了”归不归入“世事无常”的法则或者逻辑呢?应该归入的。

所谓“常”就是不变。无常,不是无变化,而是无法做到不变、而且无法感知到如何变。这么一来,“这事很清楚了”是“常”还是“无常”呢?不论认定为“常”,还是认定为“无常”,都会导致认知陷进。

那是不是麻烦了?我们连事情是不是搞清楚,都做不到,我们还能做什么?

趣味恰恰在“不确定”。人们都希望做出有有价值的事、做出有成绩的事,这样的事都不能是“常”态的、一成不变的,不然怎么会做出价值和成绩呢?

“不确定”是正好对应“这事很清楚了”的说法的,也是最好的证据证明“'这个事很清楚了’是一个陷进的”现实逻辑和认知逻辑。

说到这里,我们既然几乎不能回答“这事很清楚了”,恰恰,是存在着这个事值得做的基本逻辑,并进而去拥抱其中的“不确定”。

人们一方面需要做出价值和成绩,但一方面又抵触和讨厌“不确定”,这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悖论了,是的自己跟自己的在思维上打架了。

为了思维认知上不“打架”,我们会说“这事很清楚了”,其实是对“不确定”的有意回避,这样做对结果有什么意义呢?只能是落入认知陷进。

我们成天的面对的事都是不能够全面把握的,也都是不是很清楚的事,里面充满了变数、无常、不确定,而恰恰这事常态。面对这种常态,避免落入认知陷进,就是拥抱“不确定”。

不确定不是一直存在,否则就没有意义了。在实践、行走、行动中,一个又一个的不确定会确定下来,然而挑战在于,一个又一个的不确定也会接踵而来。

把握不住而还要必须干,如何应对好了这其中的挑战、成功应对的挑战的难度系数,决定了做出价值和成绩。

例如按照逻辑思维,在刚刚结束的女足亚洲杯比赛中,中国女足就不应该拿到冠军——数据不支持,而且不久前奥运会刚刚大败。而最终中国女足拿到了冠军,这肯定是不确定的。至少有一个人必须相信不确定,此人就是水庆霞,所以教练是队魂——通过拼搏而不是认知判断获得了胜利——行而后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