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与技术创新

 十丈红尘客 2022-07-21 发布于广东


这个问题,据我观察,讨论的比较少。当每一次社会出现重大的通用型技术进步的时候,因为过于超前,则会当时的社会上的主流文化相抵触的。

我们这里聚一例:“红旗法案”:

红旗法是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机动车法案》,后被人嘲笑为《红旗法案》。其中规定:每一辆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必须由3个人驾驶,其中一个必须在车前面50米以外做引导,还要用红旗不断摇动为机动车开道,并且速度不能超过每小时4英里(每小时6.4公里)。1896年1月20日,一名叫沃尔塔·阿诺尔德的英国人因违反限速规定而被处以罚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因超速而被罚的汽车司机。当时他的车速只有13公里/时。到1896年“红旗法”被废止之前,英国对汽车的研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英国汽车发展史上留下了可悲的一页。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A%A2%E6%97%97%E6%B3%95/10466487?fr=aladdin

当时的人们觉得汽车跑的快会撞到人,这个法案就在英国出现了,当然我们现在已经轻易的看出这个法案的问题。但其背后,恰恰是非常典型的“文化约束技术创新”的实在案例。


在传统的社会文化中,当出现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时,作为普通的人认为这个技术是个“怪物”一点也不为过。随后,人们就会用对待“怪物”的方式对待这项技术创新了。

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新技术采取审慎的态度是必然的应对方式,未来风险充满不确定性,通过持谨慎的观察态度(已经好过打压态度),能够避免给组织和文化带来剧烈的冲击和挑战。比如,我们现在对待人工智能,即应该支持、又应该审慎,就缘于它一定会冲击组织和文化、社会和生活。

由于文化的发展肯定是非常漫长的过程,也就会造成根深蒂固,而技术的发展是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的,尤其是现在我们进入了21世界,更是如此。稍有不慎,一方面文化的惯性会阻碍新技术创新,一方面新技术创新会激烈的冲击已有的文化。这两个方面,都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再说到技术创新本身,它的发生也是依赖于一种适合的文化土壤的,这种文化土壤被称为“创新环境”,离开风调雨顺的创新环境,就很难出现新技术创新或者出现新技术创新产业。

我们的文化自身的特性一直以来是“守成大于创新”的,那是在农耕文明中非常时间内经过得起检验的文化,而现在是数字经济时代了,如何能够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以使之适应现在的技术创新需求,其实,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课题。只是,这样的课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科研项目,这样的课题是全社会的课题。

简单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技术创新,反过来,成功的技术创新也会缓慢地改进改造它所处的组织和文化。

文化是科学的土壤,也是技术创新的土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