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味药中医治疗面部痤疮,1月治愈,不复发

 look912fenny 2022-07-21 发布于山东

导读:很多朋友都听说过火神派“回阳救逆”的美名,殊不知其在临床常见的疑难杂症也颇有心得。分享3则治疗久治不愈面部痤疮的医案,大家牢记识得寒热真假,用药自然别开门径。

痤疮医案

薏苡附子败酱散加白芷(傅文录治案)

任某,女,19岁,大学生。上初中时即面生痤疮,经治多年,开始有效,过不了几天效果就不行了。遍服中西药物加外敷,均无显效,甚为苦恼。

现症见:痤疮满脸,大小不一,此起彼伏,部分已有脓液形成,手脚湿冷,冬天更甚,喜食生冷食物,舌淡苔白滑,脉沉细略滑。证属寒湿阴盛,湿郁化热。

治宜温阳解毒,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附子20g(先煎1小时),白芷10g,败酱草30g,薏苡仁30g。3剂。水煎服,每天1剂。服药之后,感觉很好,痤疮有好转趋势,且胃口觉得亦好,手脚湿冷略改善。方药对症,再服6剂。

三诊:原有痤疮明显减轻,皮肤变化明显,化脓的痤疮脓液自行排出,仔细观察面部痤疮已不明显,原方再服6剂。上方共服一月有余,面部痤疮基本消失,面部皮肤已光滑白润。随访半年有余,远期效果也较为满意。

点评:痤疮表现为面部“肿痛火形”,时医多从风热、肺热、脾胃湿热、血分热毒等辨治,用药多以清凉为主,用些枇杷清肺饮类套方套药。果是风热、肺热等引起者,可能取效。但临床上许多病例并无效果,如本例“遍服中西药物加外敷,均无显效”即是。仔细辨证,此类患者多有阴盛阳虚表现,依据郑钦安“阴阳辨诀”判之,显系阴证,其“肿痛火形”为虚阳外越阴火之象,颇为惑人。识得寒热真假,用药自然别开门径。

吴萸当归四逆汤加附子(张春治案)

计某,女,35岁。面部痤疮两年。面青,双颊黑斑,疲乏嗜睡,手足冷、麻木,经期头痛,腰腹痛,月经血块多,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辨证:肾阳虚衰,宫寒气滞血瘀。

给予吴萸当归四逆汤加附子:川附片100g(开水先煎4~6小时),干姜20g,炙甘草10g,吴萸20g(先煎5分钟去汁),当归l5g,桂枝15g,炒杭芍15g,大枣15g,细辛6g,通草6g,怀牛膝20g,佛手15g,川芎10g,炒小茴10g,炒艾叶10g。3剂。

二诊:痤疮明显减少,面部黑斑变浅,手足仍然麻、冷,正值经期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原方加鸡血藤膏20g,益母草20g。3剂。头痛消失,手足转暖。守方加减,前后共服15剂,痤疮消失,面色红润,经期头痛、腰腹痛消失,手足转暖不麻。

点评:吴萸当归四逆汤加附子由当归四逆汤加吴萸、附片组成,当归四逆汤主治血虚有寒,吴萸、附片温扶肝肾。本患者经期头痛、腰腹痛,手足冷、麻,月经血块多乃血虚有寒,病涉厥阴;嗜睡、脉沉细无力病属少阴,加附片扶肾中之阳,吴萸、当归、小茴、佛手、川芎、艾叶暖肝达木。

潜阳封髓丹(张春治案)

何某,女,护士。面部痤疮三年。痤疮色红、瘢痕、色素沉着,口臭,口干不思饮,烦躁,大便干燥、三四日一行。长期口服清凉方药如排毒养颜胶囊,痤疮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痛苦不已。舌暗红少津,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辨证:肾阳虚损,相火不藏。

治予潜阳封髓丹:川附片100g,制龟甲15g,砂仁10g,焦柏9g,肉桂15g,细辛6g,骨碎补15g,炒白术15g,怀牛膝20g,肉苁蓉20g,杏仁10g,厚朴15g,佛手15g,川芎10g,炒小茴10g。

5剂后诸症明显缓解。守方20剂,痤疮消失,色素明显变淡,瘢痕变平整。

点评:本例痤疮色红、口臭、大便干燥难解,易误认为脾胃蕴热。仔细分析,倦怠、脉沉细无力乃少阴病之症,口臭则系少阴阳虚真气外溢。《医理真传》称:“按口臭一症,有胃火旺极而致者,有阴盛而真精之气发泄者。因胃火旺而致者,其人必烦躁,恶热,饮冷不休。”本例口干不思饮,乃少阴阳虚,津不上承引起;大便干燥则因阳虚运化无力所致,俱不可误辨为阴虚阳旺。此外,由病史长达三年,屡服清凉方药而缠绵不愈亦可推知不是阳证



▶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