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方治疗痤疮验案一例

 中医缘的图书馆 2019-03-18
近日运用经方辨证治疗痤疮,疗效满意。兹举验案1例如下。

  居某,男,27岁,2013年5月1日初诊。

  面部痤疮10年。面部粉刺居多,丘疹消退缓慢,色红,反复发作,尤以两侧面颊部及前颈部严重,汗出恶风,口干喜饮,手心发热,时烦躁,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脉濡。陈师认为汗出恶风、脉濡,病属太阳表虚证,同时见其粉刺色红,面颊部尤甚,手心发热,时烦躁为热郁阳明,阳气失于通降,营卫壅遏而生痤疮。故以桂枝汤主之,并配以薏苡附子败酱散。药用:桂枝、生姜、白芍各50 g,附子10 g,生薏苡仁、败酱草各30 g,丹皮、桃仁、炙甘草各20 g,大枣12枚。每日1剂,水煎服,5剂。

  二诊:患者面部痤疮明显改善,面部肤色淡红,散在白色粉头,手心发热症状较前改善,考虑患者阳明经尚有郁热,继以前方加阳明引经药白芷20 g,皂角刺30 g,以化脓消痈,再服5剂。

  三诊:患者诉面部痤疮消退大半,颜面红色退去,仅散在白色粉头,陈师认为唯有升太阳降阳明之法方能根治,故继续前方加天花粉30 g,然患者舌质淡自、苔白腻,考虑为太阴寒湿夹杂,血虚失荣,故加当归、茯苓各30 g,苍术20 g。续服5剂。

  四诊:面部痤疮基本消退,肤色正常,偶有白色粉头,查其舌淡、苔腻,考虑太阴寒湿尚存,故加大附子用量至15 g,干姜10 g,续服7剂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面部座疮未曾再犯。

  按:中医学对痤疮认识较早,其病因病机有邪郁于表、湿聚、血热等认识。由于寒邪、热邪、风邪郁于肌表,闭阻经络,脂凝邪聚而成痤。本例患者初发时汗出恶风,脉濡,病属太阳表虚证。桂枝汤是治疗中风表虚之专剂,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化生气血、解肌祛风之总方也。陈修园云:“桂枝汤调阴阳,和营卫”,虽“为太阳中风之主方”,但强调在拓展应用中不必拘泥于“中风、伤寒、杂病”。故以《伤寒论》名方桂枝汤为主方,从脾胃以达营卫,周行一身,融表里,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非攻伐,非补助,而能使窒者通,逆者顺,格者和。故无论外感内伤,皆可效法以治之。佐以薏苡附子败酱散,以振奋阳气,消肿排脓。《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言: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四诊合参,患者病机为营卫失调,阳气郁而不达,化血为脓,故治之以升太阳降阳明从而调营卫、宣阳气、化痈脓。

  本例患者初诊时汗出恶风,其脉濡,乃太阳表虚不固之脉,自诉面部痤疮10年,面部粉刺为多,丘疹消退缓慢,色红,反复发作,尤其是双下颌部及前颈部严重,口干喜饮,手心发热,时烦躁,乃阳气郁遏于中焦,日久酿生火热之变,湿热熏蒸,郁于肌肤,化血为痈,则发为座疮。痤疮在表,故当从表治,表之为病,当分表虚、表实,表虚为病,桂枝汤加减。又因疮疡之病,多因血热外壅,气血郁滞,后世医家多用清热解毒之法。然朱丹溪云:“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寒凉,必兼温散。”故本例辨治应宣发郁热,以透邪外出,治以升太阳,降阳明,佐以扶阳利湿,清热消痈,一升一降,一攻一补,则疮痈可除。以桂枝汤为主方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升太阳,又以善行阳明经之白芷引丹皮、桃仁、花粉降阳明之郁热,使邪有出路。用经方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消痈,振奋阳气。查舌质淡白略红、苔腻为太阴寒湿太甚,阳虚气化不利,故以善行太阴脾经之苍术佐以茯苓健脾燥湿,阳虚气化不利,故加大附子用量,佐以少许干姜温阳化饮,再加少许当归养血和营。诸药合用,元气得复,阳气升发,郁火得散,营卫调和,故痤疮自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