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家汇源景区之四-土山湾博物馆、上海电影博物馆

 hsgzlgg 2022-07-21 发布于山东

徐家汇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土山湾博物馆

土山湾位于徐家汇南端,肇家浜在此转弯,因疏浚河道,堆土成“山”而得名。1864至1960年,上海耶稣会在此建立土山湾孤儿院,历时百年。

进入大门。

前言

右侧雕刻墙。

土山湾博物馆分牌楼厅、徐家汇厅、土山湾厅和传承影响四大主题展厅。

牌楼厅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土山湾牌楼,静静地耸立在博物馆的大厅中央,它是1912年在外国修士葛承亮的指导下,由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数十位孤儿雕刻而成,曾参展过三届世界博览会。1915年底为美国博物馆收藏,1939年后历经坎坷,于2009年6月从欧洲瑞典回归中国上海,当时牌楼残缺不全,经浙江东阳木雕师父历时半年、化费180万元捐修完成。但鉴于原初制作和后期修复年代的间隔,牌楼木色有差异,修复的新木呈新浅黄色,原木呈暗深黄色。牌楼正面的“功昭日月”和背面的“德并山河”首字相互映衬,又称“功德”楼。

整座牌楼,处处细节都凸显着精工巧做。牌楼的四个柱子上都饰有吐火纳珠的蟠龙,柱子底部环饰大小42只狮子。

一律都是既踩着球又护着小狮子。

两侧玻璃柜中展示中国宝塔复制品,原件均现存于美国。,中国牌楼和宝塔组合,获1915年世博会最高奖”甲等大奖章"。

上海松江方塔

上海龙华塔

北京多宝琉璃塔。

北京天宁寺塔。

玻璃柜有绒绣作品。绒绣源于欧洲,由修女传授给孤女,以便女孩离开孤儿院后得以生存。绒绣结合中国传统刺绣技法发展而成,形成远看和多角度观看效果俱佳的复色艺术效果,现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徐家汇厅。

展厅局部。

徐家汇厅介绍了徐家汇的由来。徐家汇,因徐光启墓地坐落于此,后裔守墓聚族而居,且有肇嘉浜等多条河流汇聚而得名。1840年,以法国耶稣会为主的大批外国传教士来到上海,在徐家汇建造天主堂、修道院、天文台、藏书楼、教会学校等,形成了上海天主教教务中心与天主教社区。

徐家汇区模型

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了《黄浦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取消了对天主教长达一百多年的禁令,条约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大门,也为天主教在上海徐家汇地区建立各种机构提供了依据。

徐家汇天文台

徐家汇藏书楼

徐家汇博物院

徐汇公学

徐家汇天主堂

徐家汇重要人物。

土山湾厅。

艺术熔炉。土山湾孤儿院工艺院先后收养了近万名孤儿和贫困幼童,工艺院为解决孤儿谋生能力和江南地区宗教用品需求,引进并传授各类西方技艺。土山湾出品的油画、水彩画、雕塑、印刷制品、中西家具、工艺木雕、金属制品等,遍及全国,名扬东亚和欧美,工艺院培养和造就了一代代工艺美术人才,也陶冶了一批批海派艺术大师。

孤儿工艺院的历任领导。

孤儿院占地84.584亩,建有平房、楼房共34间,专门收养6~12岁的男孩。至民国22年时,已收容孤儿2000余人。孩子们4年的文化基础教育包括国文、算术、习字、天主教义等科目。平均至13岁时再按各人的资质分别授以某种工艺技能,19岁毕业,或留堂工作,或外出谋生,留堂工作的学生居多。

孤儿教育

日常生活

孤儿学艺

高小毕业证书

展厅局部

木工部等工场的模型。

木工部模型。

石印车间模型。

五金制车间模型。

早期的彩绘玻璃制作模型。

土山湾画馆模型。

  

投影仪、照相机、小号、手风琴、五金工厂精心制作的铜钟、圣水杯……每一个老物件都在默默地展示着土山湾曾经或欢乐、或虔诚、或先进的美好时光。

画馆-中国西洋画之摇篮。是最早向中国人系统传授西洋画技艺的美术机构。

  

土山湾画馆存世逾百年,先后有多位中外人士主持,如范廷佐、马义谷、艾而梅、刘德斋、潘国磐等。其中,刘德斋是执掌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的一位。刘德斋(1843年至1912年),名必振、字德斋,号竹悟书屋侍者,江苏常熟古里人。刘德斋的家族,从清代起就信奉天主教。刘德斋十分注意总结教学经验,主持编撰了不少著作,我们今天知道的就有《画馆记略》、《绘事浅说》、《铅笔习画帖》、《画馆绘镌录》及《画馆中兴记》等,除《绘事浅说》和《铅笔习画帖》等。

刘德斋、陆伯都(上海第一代学习西洋技法的艺术家)、马义谷(意大利人,油画在上海的最早传播者)、范迁佐(西班牙人,上海最早传授西洋技法的艺术家)。

培养出中国水彩画第一人徐咏青、上海创建美术学校第一人周湘以及刘必振、张聿光、张充仁等一大批西画人才。而他们也成为了中国近现代西方绘画艺术的传播者和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先行者。

  

西画东渐。

土山湾画馆西洋画传授,经历了引进、融合、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引进:范廷佐、马义谷时期;融合:陆伯都、刘德斋时期;繁荣:中合绘画融合后的繁荣时期。1915年土山湾画馆,将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的水彩画,送旧金山万国博览会展出,获得铜奖。

声名远扬:徐悲鸿、潘天寿、丁悚。

展厅局部

  

学以致用。

画馆

  

半工半学

作品

  

  

  

  

  

  

  

  

  

《徐利论道图》这幅油画为土山湾画馆绘制,曾悬挂于徐家汇天主教住院内,当年闻名国际美术界。

教材

木工部-与欧洲最好的工场媲美。

  

走廊。两侧是彩绘玻璃。

彩绘玻璃

  

  

展厅局部

葛承亮。建筑师,德国人,1892年来华,两年后担任木工部主任。其负责制作的土山湾中国牌楼、中国宝塔等大型木雕作品,在世博会上获甲等大奖。这里培养出来的代表人物有徐宝庆等。

展厅局部

土山湾的木工工艺,是江南传统雕刻工艺与欧洲现代雕塑艺术的有机融合。在创作题材上,将民间传说和现代生活巧妙融合。中西艺术相互交融,产生了精美的工艺作品,涌现出一批批“工艺大师”:马历耀、葛承亮、潘克恭、徐宝庆。

圆雕工艺流程和作品。

传世佳作:中式小楼为比利时国王建造的。雕梁画栋、镶金饰银,体现了中西艺术融合的魅力和风釆。目前放置于比利时皇宫内。

土山湾木工部为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修建中式八角亭

  



不仅中国天主教各地教堂的祭台、圣像、圣器等装饰用品大多都是土山湾木工部制作的,就连香港、澳门、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地教堂的高级装饰也有很多都是来自土山湾。

长坂坡

真假李逵

春耕

《最后的晚餐》

杭州六合塔。

彩绘玻璃

彩绘玻璃工艺自法国手工艺移植而来,并逐渐形成土山湾特色手工艺品。其制作过程为先画出设计稿,再用颜料将人物、花草、鸟兽等图像彩绘于玻璃上,置炉中煨炙后彩色渗入玻璃,绚丽异常,永久不褪。上海高档楼宇、银行、教堂、洋行等高楼大厦里,经常用这些彩绘玻璃来作为装饰品。

彩绘玻璃雕花橱柜。1915年参展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2013年12月从美国囬到上海。

门上六块彩绘玻璃从左上至右下依次为“林逋赏梅”、“刘备招亲”、“七擒孟获”、“琴瑟和合”、“渊明对菊”、“文君当垆”。左中部彩绘玻璃的内侧底角印有“Tou-Se-We”英文字母,“Tou-Se-We正是“土山湾”的上海本地话发音的直译。右下部彩绘玻璃的内、外侧底角均印有“土山湾”中文字样。橱柜左、右两侧及橱门下方各有三块人物故事木雕。橱柜的正面底座有三个木雕抽屉,正面左右框各雕有五爪云龙。

彩绘玻璃、家俱和木雕壁炉。

彩绘玻璃、家俱

印书馆-中国近代印刷技术的引领者。创办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的印书馆。在印刷技术方面创3个全国第一:1874年,率先引进石印技术、1875年,率先引进珂罗版印刷技术、1900年,率先引进照相铜锌版印刷技术。

土山湾印书馆主要出版宗教书刊、经本、图像、年历、教科书以及中、英、法、拉丁文书籍。出版的第一本西文书是《1874年日历》。较有学术价值的西文著作是意大利传教士晁德莅的拉丁文著作《中国文学课程》,5册。第一本用铅字排印的中文书是《弥撒规程》。 印书馆于1938年还为复旦学院出版印刷了法文版的《共产党宣言》。

  

展厅局部

珂罗版工艺于1869年由德国人阿尔贝特(Joesph Albert)发明,俗称“玻璃版”,在照相制版中以精细著称,最适合印制名人手迹和书画作品。土山湾于1875年引进珂罗版,开始印刷圣母像等图片,风靡一时。而商务印书馆到1907年才拥有珂罗版,时距离土山湾印书馆引进珂罗版工艺已经过去整整30年。

安敬斋,爱尔兰人,画家、工程师。精通中法两种语言。1868年入土山湾孤儿院(1865年出生,我猜测他也是孤儿),擅长绘画、精钟表修理,研究摄影技术,负责照相制版部33年。

当年土山湾工艺院曾使用过的石印机。

先以活体铅字印刷,后成为近代中国最早采用石印术的工场之一,它的铜版、珂罗版和三色版等制版技术在当时都居于领先地位。1894年成立的照相制版部,把照相铜锌版设备和技术引入上海,到1913年,印书馆已采用照相排版技术。

传承影响厅。土山湾养育了一代代艺术名流。其中既有直接培养的大师,如美术教育家周湘,摄影家安敬,画家徐咏青、张聿光,建筑师潘克恭,印刷师邱子昂,雕塑家张充仁,木雕大师徐宝庆等;也有受到土山湾艺术陶冶,私淑成家的艺术大师,如画家任伯年、徐悲鸿、刘海粟,广告画师杭稚英,摄影家郎静山、简庆福等。人才济济,绵长深远。

展厅局部。


  


  


  

  

  


  

  

司马光砸缸

结束语

土山湾博物馆中的展品是珍贵的艺术精华,也是文化瑰宝,展示了土山湾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

上海电影博物馆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这里先后孕育了联华、电通、新华、昆仑、文华、海燕、天马等电影企业,曾被誉为上海电影的“好莱坞”;1949年11月16日,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此诞生,成为中国三大电影基地之一;2013年6月,上海电影博物馆在“上影厂”原址落成开馆。

  

  

  

导演谢晋

  

白杨

  



张瑞芳

  



孙道临和著名导演汤晓丹。

  



上海电影制片厂厂标,它既承载着历史记忆,又彰显着时代精神。

  

售票处与序厅。大厅的正面是媒体墙,两侧墙面采用图片的方式,展现了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上海电影的剧照与上海影人的手绘版画像。屋顶悬垂着各种电影器材与道具

  



走进博物馆墙面装饰是上海的著名影人手绘像。祝希娟、张瑞芳、赵丹、王丹凤、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和白杨

上官云珠

王丹凤

白杨

秦怡

孙道临

博物馆大厅屋顶上悬垂着各种电影器材和道具。

  

先乘电梯直达四楼的《光影记忆》。这个展厅主题为电影人,电影场景和电影放映。展项包括“星光大道”、“星耀苍穹”、“大师风采”、“水银灯下的南京路”、“百年发行放映”五部分。

  

“星光大道”作为上海电影博物馆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多媒体艺术装置,整体由“倒计时”、“灯光地毯”、“今日明星”、“心中偶像”四部分组成。“倒计时”部分作为星光大道展项的入口,设置在一至四层的游客电梯中。电梯顶面随着上行将会播放电影开始前倒计时的场景。

  

“今日明星”作为星光大道的核心部分,通过在“灯光地毯”的两侧设置人物剪影光效,当行走在“灯光地毯”上时,感应的闪光与音效装置,周围“粉丝”激动的欢呼声,墙面中“摄影师”簇拥的快门声,瞬间使参观者成为被记者和粉丝包围的“今日明星”。

  

“心中偶像”作为星光大道的尾部,利用幻影成像技术,使上影厂的标志以视频的表现手法不断变换和展现。引领参观者开启奇妙的光影之旅。


“星耀苍穹”在这里你能看到满屏的电影人艺术家和优秀电影工作者。这些人是电影创作的灵魂,更是上海电影的骄傲。

熟悉的面孔。

配音演员曹雷。

程之。

韩尚义

赵焕章

夏衍

周鼎文

陈戈

苗振宇

冯德耀

马林发

岑范、陈震祥

艾明之

张晋祥

于伶

桑弧

徐桑楚

张骏祥

宣景琳

“大师风采”展区。能近距离和14位上海电影大师“对话”,他们的塑像以及在工作和生活时的场景,在媒体技术、图片和专题展柜面前,驻足细细品读他们的创作、生平,能感受到他们的专业才华与执着探索的敬业精神。

赵丹

郑君里

白杨

胡蝶

刻画的正是阮玲玉生前向胡蝶倾诉的场景

阮玲玉

周旋

《马路天使》。周旋《天涯歌曲》的甜美嗓音的歌声,循声望去我们看到了介绍周旋的生平画栏和赵丹的肖像,以及这对金童玉女在拍电影时所用的道具。这架钢琴是周旋使用的。

张瑞芳


孙道临

  



沈浮

  



汤晓丹导演的石质雕像,手指向远方,就好像在片场一样。在这里我看到了吴贻弓、谢晋、张艺谋、陈凯歌等许多著名导演,他们对电影孜孜不倦的追求,对中国电影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谢晋

  



“百年发行放映”。

通过海报的形式,展示了电影发行放映的时代。

海报

  

  

  

  


  

  

“水银灯下”。

《马路天使》

  

旁边是《三毛流浪记》

南京西路电影拍摄场景。


  

《霓虹灯下的哨兵》

著名商家场景。

江照相馆

新新百货公司橱窗

飞达咖啡馆。

是作家张爱玲幼年时曾经常光顾的地方,也是老上海优雅、特致生活品味的象征。

  

记忆中的上海老影院。

上海电影博物馆三楼展区“影史长河”,19世纪末,电影作为一项新的技术发明传入上海,从20世纪10年代至40年代,电影在这座远东的现代化都市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中国文化的弘扬者与传播者。展厅将沿着百年上海电影的发展线索,从“影海溯源”、“梦幻工厂”、“光影长河”、“大开眼界”、“译制经典”、“动画长廊”六个不同侧面为参观者介绍上海电影的各项成就。

三楼入口处可以欣赏到3分钟的《梦之船》短片。19世纪末,美、法、西班牙等国的冒险家,带着刚刚问世的电影放映机和胶片,搭乘海船来到上海。在这偌大的环形荧幕里,参观者可以看到他们奇幻的上海电影之旅。

  

  

影海溯源。展柜里陈列的28本40年代的电影剧本,则见证了电影的成长与发展。

  

40年代的电影剧本。

《啼笑姻缘》

《南征北战》

梦幻工厂。上海滩十大制片公司及4部经典电影的展陈!20世纪10-20年代,中国本土制片业在上海发展壮大。至30年代,涌现了百余家民营制片机构及传世佳作,何其辉煌。

展厅局部

自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先后有21家电影公司及其拍摄场地设在徐汇。徐家汇这片土地先后孕育了联华、电通、新华、昆仑、文华、海燕、天马等电影企业。

联华影业公司展区

昆仑影业公司展区

艺华影业公司展区

联华影业公司展区

展区里还放映着大家小时候共同的回忆——《三毛流浪记》


“光影长河”!1950年至1966年共摄制各类题材故事影片300余部,迎来了上海电影的第三个高潮。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电影再次厉兵秣马、奋发图强,为上海电影开启了历史上第四个繁荣时期,攀上新的高峰。

60多年来,上海电影制片厂共出品故事片800多部,可谓题材丰富,类型多样。其中100部影片的片段,在“光影长河”展区以多媒体互动投影形式得以呈现。

触屏的台面构成一条"梦"的河流、上海电影的海报和剧照,像流水般源源不断地流淌。参观者可以在"河流"中放入标有电影类型的石块,以此来点击和查询相关的影片信息。"河流"中的展柜,将为参观者展示多幅影片的手绘气氛图。

这一展区内还集中陈列了各个时期电影公司所使用的不同类型的电影制作设备,摄影机、放映机、影片机、收声话筒、胶片盒,应有尽有。

河之畔一一电影摄影机

胶片盒

 电影多声道立体声还音机

电影技术

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影放映机

 “大开眼界”。上海科教电影。

用来拍摄远距离微小物体的望远镜头。

改革成就

“译制经典”展示了上海电影中独特的译制片,外国经典电影通过翻译引介到国内。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电影配音演员的生平介绍,也能感受到普通话、上海话、英语等方式呈现的电影,还可以亲自为电影配音,真是奇妙无比。

语言的跳跃

“魅力人声”展区展现了上海电影译制厂60多年历史中的译制经典。

《虎口脱险》《卡桑德拉大桥》译制片配音阵容

《尼罗河上的惨案》译制片配音阵容

《悲惨世界》

《叶塞尼亚》

观众互动:电影配音模拟台。

“动画长廊”展示了上海美术电影的发展历程。

这一区域内,体感互动及抽拉式展台结合,让我们各年龄层次观众都能找到儿时喜好的动画片:比如《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阿凡提的故事》、《黑猫警长》、《宝莲灯》等。



  

二楼的“电影工厂”

由“一号录音棚”、“化妆服装工作室”和“一号摄影棚”部分组成。观众可以全方位地了解电影制作流程,例如剪辑、特效化妆、特效配音等等。

一号录音棚是上海电影译制厂所属的一座现代化、数字化多媒体录音棚,电影艺术技术专家将在这里进行外国影片的译制创作。

一号摄影棚是上海东方电影频道全媒体高清演播厅。现代化的影视拍摄装备,诠释着全媒体时代电影电视制作的发展趋势。在这里,参观者可以更直观地体验现代化影视制作流程及功能强大的媒体环境。

化妆服务工作室

演员穿过的服装 。黑色旗袍为巩俐在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所穿。其余几件比较现代的为张渝在“庐山恋”中的服装。

后期制作工作室

动画电影工作室配置了传统动画电影摄影台和数字动画装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艺术家将在这里进行动画影片的现场创作演示,参观者可以在观摩中详细了解木偶、剪纸、手绘动画的制作工艺流程。

一楼电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获得国际上大奖的电影。

一楼荣誉殿堂展区从“百年辉煌”、“荣耀瞬间”、“国歌诞生”、“灿烂金杯”、“影史第一”这五个侧面,展示了百年上海电影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进步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百年辉煌”。百年上海电影,在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经典影片。本展区以图文形式展示其中30部最具开创性的经典名作。

“荣耀瞬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下,上海影人努力耕耘,创作出大量经典作品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荣获了无数国内外重要奖项。这里展示的一组历史照片,记录了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上海电影人在一起的珍贵瞬间。

灿烂金杯。

整整一面墙的奖杯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荣耀榜,也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收获的奖状。600座奖杯,都是上海电影不同片种在各个历史时期赢得的各类国际国内重要奖项。它们凝聚着几代上海电影人的艺术创造和忘我奉献,也承载着国内外同行对上海电影的尊重和敬仰。

国歌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原是1935年电通影业公司出品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当国歌声响起的时候,陈列装置上的歌词板会随着歌声跳动闪耀。

影史第一。中国电影创造了众多“第一”。这里仅仅只列举其中的30项,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上海作为中国电影发祥地的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

《乌鸦与麻雀》是昆仑影业公司1949年出品的一部讽刺喜剧。影片以上海一幢石库门民居里四家人的邻里关系,折射出“乱世之末”的市井生相,是4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标志性作品之一。本展区用情景再现的手法,为参观者呈现出郑君里、赵丹、孙道临、魏鹤龄、吴茵、上官云珠、李天济、黄宗英等电影工作者在片场进行拍摄的场景。

  

相比长春电影博物馆,更精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