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实散文 穿越贫穷的隧道(12) ——追忆“六一”屯五十六载奋斗历程 @张恩岱 续上(十一) “六一”那一任的队干们,抓住了这一机遇,让“六一”彻底地换了新貌: (图为进结镇委书记、人大主席到“六一”屯指导建设规划) 张光烈摄 当队干们得知农村如果有哪一户要建沼气池,政府都会给一定的经费补助——800元/池。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大集体,曾建有沼气池,偿到了沼气给人们带来“甜头”的“六一”,知道建起沼气池,是“一劳永益”的事。全村每家每户很快向政府相关部门审报建造沼气池的要求,很快得到了批准,并按政府的要求,如期地完成家家户户建造沼气池的任务,成为了全县家家户户都有沼气池的村屯。村民用上了沼气,“斧头”不再进山,山上变绿了,劳动力也得到了解放。2008年天等县决定把“六一”树为全县建造沼气池的示范村,并在“六一”召开现场会。县长蓝晓亲自出席会议。也就是这次会议,蓝县长看到,“六一”每到下雨天,还走着泥泞的道路,便提议由县政府给“六一”200吨水泥——后来实际给234吨,让“六一”自己投工投劳建设一条6米宽的环村道路。环村道路由村会同镇政府有关技术人员共同设计。一是现有的房子,因各家各户都存在有或是进房子的台阶,或是石头砌的晒台或者楼房的厨房的前伸后展,使各家各户楼房与楼房之间仅有的距离不到2米宽,要修6米宽的环村道路,这也意味着,原有的村道得要扩大,有的家庭的的厨房或石头晒台、台阶得要全部拆除,甚至是有的家庭楼房要部分拆除,才能达到这个要求。虽说土地是集体的,可是,一旦涉及到具体的个人利益,那是一个很辣手的问题。二是政府给的只有200吨水泥,投工投劳是没有问题,可是,还得需要大量的沙石与石粉等,那得要有资金,这就意味着还需要资金,现集体没有资金,还得需要向各户筹集。然而,队干们本来认为辣手的这两个问题,在群众会上很快得到了群众的响应。原来会议决定,要按1200元/人进行筹资(最后结算时每人担至1500元),很快得到大伙的通过。使项目得于顺利的实施。一是村民潘朝周一家,其两开间宽的一层楼房在环村道的拐弯处,楼房的后面占道最多最大,且是办有房产证,从法律上说,他的房产是合法财产,是受法律保护的。如果队里不给他一定的补偿,其不同意拆除,队里是拿他没有办法的。可是,经他的舅舅——在进结镇派出所的张光烈(也就是我的那位同学)做他的思想工作后,他还是能够以大局为重。自行将楼房从后面往里拆除达3米多深,不要队里一分补偿款。还有村民张绍胜、农荣宝、唐明四这三户的后座厨房也影响路面,他们也是二话不说,也都自行全部拆除。走在这6米宽的环村道上,看到路边每隔6米栽上一棵环绕着三排楼房总共种植一百多棵,而今长得郁郁葱葱的绿化树。“六一”人只是为了路,为了这树,他们就可以那样的“让”,那样的舍去“小我”。这让我在想:现在农村里很多的村屯,尽管家家户户也都是建起或三或四层高的楼房,看起来都相当的雄伟、壮观,但是,因为都是没有做好规划,很多家,主要能占出路面或旁边有空地的,他们都尽量占出来,最后形成你占,我也占,以至于有的地方,不要说是车能开得进去或者能够种一树木,就是人挑一担东西走过都相当的困难。还有,这几十年来,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镇,有的邻里之间,那怕是兄弟姊妹,因建房而产生的排水、采光、通风等,为了十公分或五公分距离而争来争去,互不相让,有的甚到为此把官司打上三年五载,都不善罢甘休。可是,“六一”人,“两开间宽的三层楼房,要拆进3米深”,一句话:“为了大局。”给拆就拆,拆了还需自己把其修复起来,才能居住,不要一分钱,那该是多少钱哦?没有一万多至两万元,能行吗?还有,一个个后座的厨房,一个个石头砌的晒台,也是自己拆。这不得不令我内心由衷生出真诚的敬佩。敬佩“六一”人在物欲横流,世态浮华,人心浮躁的现今社会里仍有如此宽广的胸怀;敬佩“六一”人在很多人都是“寸土必争,尺地不让”乃心存大局为重的观念。想到这里,当眼光撞上身旁的那棵绿化树——砍头树,我真的有点羡幕它,羡慕它有幸能与“六一”为伍,成为“六一”的一个“成员”。张光烈:5800元 张 庆:1300元 王金英:1380元卢永华:2800元 张 沙:1300元 吕 刚:1080元唐 锐:1580元 张 辉:1580元 张照敏:580元还有那些外出打工的本屯村民,除按屯里交清每个人应交的筹款额以外,每个人还根据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各自另外捐出数额不等的款额,合计收到的16001元(只另捐部分)。三是为环村道路的建设与实施而废寝忘食,日夜奋战队干与村民:还有外工作的张光烈、镇干农德严、赵凤柏为环村道路作设计与规划。全村人经过大半年的奋斗,一条“田”字型三纵三横总共有800米长、6米宽、12公分厚的环村道路,向天展现。 我们村就竹安、叔羽两片耕地,这两片耕地自龙角、叔羽河道改造与新挖工程完成以后,不再被洪水淹没,可是,在排水灌溉上还不是很顺畅,以至于群众在农作物种植方面受到了较大的制约,影响了他们在农作物、经济作物种植上的选择。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2012年至2015年这几年中,因为政府正好有相应的“水利排灌修建项目”资金,我们遂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要求给予安排解决。 (图为进结镇镇长等领导到叔羽耕地指导修建水利工程工作) 张光烈摄 (图为2012年正在兴建的水利排灌水渠) 张光烈摄这样,在2012年到2015年,政府分二、三次,安排工程队把水利排灌水沟修建起来。除了村前这条沟较大、较宽以外,叔羽、竹安的水沟都是宽约八、九十公分,深是根据水沟所在的位置来决定,全部水沟共计有6.5公里。从水沟的设计、开挖、一直到沟的建好,都是由政府的工程队做的,资金全部政府负担。  (图为2012年兴建后的水利排灌水渠——叔羽耕地部分) 张光烈摄 除此外,还沿着山脚修建了一条可以把货车、农机车或手扶拖拉机开到田头地角的机耕路,能够把肥料或农业资料运送到地头,或者是农户所种植生产出来的甘蔗,可以直接驾车到田头地角去拉,方便了群众,解放劳动力。(十二)(未完待续) 【主持人语】张老师这一部关于一个村庄的纪实,窃以为可以给更多的村庄打样,让每一个村庄的人们都重视自己生长的地方,拿起笔来,把这个村庄的过去和现在记录下来,让更多人走近村庄,了解村庄,留住村庄。(李承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