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跑步水平上升空间有多大?要看看你的最大摄氧量|163

 你好122 2022-07-22 发布于江西

今天要讲的就是最大摄氧量(VO2max)的问题,很多跑步新手对这个词不太理解,甚至有点懵,别急,接下来我会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告诉你。

问题1:什么是最大摄氧量?

人在运动时需要氧气参与能量代谢,越强的运动量所需要的氧气就越多。这些氧气通过肺进入血液,参与能量代谢。但是在运动强度增加到一定限度后,无论你张大嘴巴还是加快呼吸都无法利用更多的氧气,这时血液利用的氧气数量就是最大摄氧能力。最大摄氧能力代表了一个人有氧运动的极限值,无法更多的利用氧气参与到能量产出的过程中。

问题:正常人的最大摄氧量是多少呢?

正常人最大摄氧量数值是45,但优秀的运动员一般会在60-70,而具有基因天赋的人会达到80以上。

但,并不意味着最大摄氧量大了就能得第一,因为在有氧运动中最大摄氧量的数值只是代表其优势的一方面而已,得冠军的那个人一定是综合素质都比较高。

问题:哪些因素会影响最大摄氧量?

除了优秀的基因,氧气的输送能力和氧气利用率是提高最大摄氧量的两大因素,所以要想提高最大摄氧量必须进行有氧训练来改善这2个方面:

  • 对氧气的输送。这是由单位时间能够吸入多少氧气,肺能装多少氧气,肺里的氧气单位时间能输送到血液中多少所决定的。

  • 氧气的利用率。输送到血液中的氧气被利用的能力。有多少能够和血红细胞结合,释放能量的效率。

问题:我的肺活量大,最大摄氧量就一定大吗?

这个理解是错误的,肺活量对摄氧量有一定影响,但不能绝对说肺活量大就代表最大摄氧量也大,关键在于氧气进入体内后的利用率。最大摄氧量会因为个体的差异而不同,比如说肺活量相同的两个人,一个人吸进去100个单位的氧气,只能利用40个,而另外一个人吸进去80个单位,却能利用50个。那后者最大摄氧量要高于前者了。

问题:最大摄氧量的测试方法?

1.实验室测量法

这是较为准确的测量方法,因为实验室测量需要专业的设备一大堆,测量时要戴上呼吸面罩,然后进行骑行或跑步运动,通过测量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变化来计算出最大摄氧量。

推测公式为:最大摄氧量=6.70-2.28 x 性别+0.056 x 时间(s)

健康成人,其中性别:男=1,女=2

2.手表测量法

比如佳明手表具有这样的功能,通过GPS、心率、距离、时间及内置的程序,推算出最大摄氧量。

3.库珀12分钟跑

这是在没有实验室和智能手表的情况下,大部分跑者利用12分的权力奔跑时间和距离进行的推算测试。这个测试方法经常适用于军人和足球等人群,以此判断体能的高低和潜力大小。

计算公式:最大摄氧量=22.35 x 距离(公里)-11.29

比如,你12分钟跑的成绩是3000米,那么最大摄氧量就是22.35x3-11.29=55.76。

问题:通过训练能提高最大摄氧量么?

虽然遗传对最大摄氧量很重要,但是后天的努力训练也可以让其提高,后天训练对一个人最大摄氧能力的改变在5%-30%,而先天的人与人的最大摄氧能力的差异可能在70%甚至超过95%。

除了先天优势,性别也影响很大,男性天生比女性的最大摄氧能力强25%,但在顶级运动员中,这种差距只有10%,所以跑马拉松女人总是没男人跑的快。另外年龄也很重要,18岁时能达到最大摄氧量的顶峰,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最大摄氧量也会随之下降。

问题:最大摄氧量数值在80以上的都是什么人?

来自挪威的自行车选手Oskar Svendsen是目前最大摄氧量值最大的人,计算出来的值为97.5 (ml.kg.min-1),他在18岁时就摘下了世界冠军的头衔。

山岳越野赛的年轻王者,来自西班牙的超耐力跑者Kilian Jornet。2012年检测的最大摄氧量数值为89.5 (ml.kg.min-1)。他多次在极限越野赛夺下王者称号,第一次夺下UTMB时才21岁。

拥有最多次环法冠军纪录的Miguel Indurain,自1991年至1995年赢得五次环法黄衫冠军,甚至在1996年的奥运计时赛上夺下冠军,他的最大摄氧量数值为88 (ml.kg.min-1)。

总结

通过对最大摄氧量的理解,就会发现,跑步这项运动虽然很大众,但是要想跑出成绩,还真的要看天赋。

不妨用12分钟来给自己测试一下,这样对未来的提升空间心里就比较清楚了。但如果为健康而跑步,不追求速度的话则不用太在意这个数值,跑给自己看就行了,毕竟这个数值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意义更大一些。

文章由虹途弓板跑步机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