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文章由橘杏缘学院专业审稿老师审核

大家早上好!   俗话说:“筋长一寸,延寿十年”,但很多朋友不由得好奇,为什么“筋长能延寿”呢? 其实这一切,都要从大家平时不良的生活习惯、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困扰,导致身体逐渐出现的“地雷”——筋结说起!  随着身体的衰老,人会逐渐变得弯腰驼背,手上、脚上出现“筋疙瘩”,按上去隐隐作痛,中医称其为筋结。不仅如此,还有一个更加直观的现象也与其有关,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朋友年轻的时候很高,到老了会慢慢变矮,经常会自己打趣到“越长越回去”。筋缩的“筋”从病理上看,由纤维化、粘连、瘢痕形成、增厚、肿胀,即我们口中常说的“筋疙瘩”形成。这种“筋疙瘩”即筋结。“身有千千结”,这千千结也便是我们身上的筋结。触摸有筋结的部位,会感觉紧张、僵硬、痉挛、肿胀,会摸到增厚甚至“筋疙瘩”,压痛明显。筋结的形成主要是熬夜、思虑、烦心、加之不正确的生活习惯及疾病困扰,造成人体气血不通,从而产生筋结。另外,肝主筋、肝失调则导致血气凝结,因此,肝不好,也容易导致筋结产生。筋结出现,病延五脏
经络满布人体,贯穿全身,是运行气血的通路。经络阻塞,气血运行不畅,必形成淤滞!如果筋结在关节附近,可能会造成关节活动受限、转头受限、弯腰困难、抬腿弯膝不如从前。筋结过大在肌肉则形成肿瘤,压迫神经造成疼痛,压迫血管造成供血不足,筋脉失养,麻木抽搐,以及内科疾病等一系列病症……
虽然筋结对我们身体危害很大,但如果我们掌握“对付”它的方法,其实能很大程度减少它的发生。 这就如同水沟的流水不通,那底层一定沉积了许多“垃圾”,唯有将这些深层“垃圾”清理掉,方显效果!筋脉通了、血脉通了,你的第一感觉会发现呼吸变顺畅了,腿脚那种堵着的感觉也没有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说“筋长一寸,延寿十年”的原因。拉通筋脉,五脏通畅 五脏出了问题,会通过五官表现出来,因此五脏的功能也能通过五官来判断。如我们之前给大家分享过的,心对舌,肝对目,脾对口,肺对鼻,肾对耳。《灵枢经》中曾提出了“五官适配五脏,五脏调理全身”的观点,因此五脏的问题也能通过五官抻筋来缓解。 
肾精足则听觉聪灵,肾精虚则两耳失聪。 通过耳听力的变化和耳廓的饱满润泽程度,一般可以推断肾气的盛衰情况。 我们在耳朵上抻筋可以起到固肾调心、交通心肾的作用。 方法: (1)轻提耳尖,每日30次; 
(2)搓耳,每天用手掌搓耳朵,双手掌心,前后按摩搓50次,再上下搓50次。 2、五脏拉筋之肝于目,肝精通目,明目止晕 肝开窍于目,是说肝的精气通于目,肝脏的经路又上联目系,而目的视力,要靠肝血的濡养。(2)点按风池 这两个动作能够帮助眼睛变得明亮,预防眼部疾病(如眼干、眼涩、眼疲劳、老花眼等),还能帮助止晕。 心气不足的人往往会出现胸闷、气短、面色发白、嘴唇、指甲颜色发暗的症状。其次,心是主神志的,如果心气不足,人也会出现一些神智上的变化,比如精神恍惚、记忆力减退、经常口误、心悸,这些都是心气不足的症状。通过口唇部的抻筋动作,可以健脑、醒脑、防止老年痴呆,同时对肝胆、心、胃也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嘴唇轻轻闭合,上下牙齿互相轻扣,建议每天扣100下。
(2)抿嘴 抿嘴和噘嘴交替做。 (3)舌揉口齿 舌头在牙齿外侧、嘴唇里侧转圈,顺时针30圈、逆时针30圈。 
颈部拉筋,手不麻 手麻是中老年人特别常见的一个问题,而且手麻和筋结也有一定的关系。手麻常见的原因有2个:一是上肢神经卡压,第二个就是颈椎病,这个比较常见。颈部出现这种情况大部分原因就是长期一个姿势,导致局部血液回流受阻,瘀血阻滞于局部变为筋结。颈椎病人,其颈椎附近大都有筋结,一般把这些筋结揉散、揉开能得到缓解。因此很多按摩师在按摩时,都喜欢用手拨颈椎两侧的筋结,拨完筋后,能够明显感觉整个脖子和后背都轻松了许多。这个动作最好一组持续30秒,每次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加长时间。 
(2)托天转腰 翻掌往上顶,配合腰部转动,腰部不适者,可以只做托天动作。 腿部拉筋,膝盖不痛 如我们走路或上下楼梯时,会感觉膝关节吃不住劲,腿发软,另外很多内科疾病也和腿上的筋结有关。自测方法:我们可以用手指在内外膝眼二个位置按揉,会发现有咕噜咕噜的感觉,膝关节过伸或劳累后疼痛,这就是膝盖筋结。 另外,把膝关节伸直,如果膝眼是凹陷的,说明你的膝关节还可以。如果你的膝眼鼓起来了,摸到了硬硬的筋结,按着还有些疼,则说明膝关节退化得比较严重。坐着、躺着都能做,只要尽力绷紧脚面,像跳芭蕾一样,把脚背绷直,十趾尽力下压,保持一个姿势30秒,休息几秒,再重复这个姿势。
筋脉通畅,百病不扰,坚持个几天你就能看到效果! 这么好用的方法,怎能不发给朋友们都看看呢?转发分享到朋友圈、家族群,带领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把身体越练越好,你肯定会感激我的~ 感谢你读到这里,每天早上6点,我们都会为您分享中医健康知识,赶快点击下方关注我们吧!记得星标公众号,不要让我们错过关心你的机会呀~ 温馨提示:相关病症需要进行辨证调理,用药需遵医嘱,切勿盲目施灸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