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历六月廿四日 · 彝族火把节

 传统服饰 2022-07-22 发布于浙江

△ 图片来源:边疆文学(1979)

写彝族服饰的小姐姐非常有仪式感,每次都是早早写好以后约定一个特别的日子发,这次是“彝族火把节”。

索性找了一些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节日。

说明:本文内容主要来自于采集,仅供参考。

❤❤❤

【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地区或单位目前已有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省赫章县。

△ 图片来源:微博@云南省博物馆

△ 图片来源:百度文库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是如此介绍该项目——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楚雄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民族特征的节日。火把节古时又称星回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就是上半年的过年日,因此又称过大年。

有的学者认为火把节的起源与人们对火的崇拜有关,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绕行田间、住宅一周,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周围弹唱、跳舞,彻夜不息。节日期间,还有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并开设贸易集市。

火把节期间举行的祭祀、文艺体育、社会交往、产品交流四大类活动是彝族文化体系严整、完备的集中体现。彝族火把节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覆盖面广,影响深远。火把节充分体现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着彝族起源发展的古老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象征符号之一,也是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农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载体;火把节对强化彝族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火把节作为彝族人民与各民族交流往来以及促进民族团结都有现实作用。

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为普顺发,彝族,1937年出生于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高峰乡大花箐村的毕摩世家,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

△ 图片来源:中华美网

△ 图片来源:彝族人网

不过早在1954年《人民画报》就以“彝族人民的火把节”为题刊登过节日的相关照片:

原版配文:西山区七个村寨的彝族人民三百多人,在草坪上举行盛大的跳乐会

原版配文:舞会上的“响米”(竹制的乐器)表演

原版配文:彝族人民著名的舞蹈“跳月”

原版配文:缝制过节的新衣

原版配文:年青的彝族姑娘段蕙芳,穿上新装,准备去参加舞会

原版配文:节日的晚上,广场上燃起了熊熊的篝火,彝族的男女老幼举着火把,从四面八方来参加篝火舞会

1986年的《浙江画报》中刊登的“彝族火把节”的照片,表现了更多的节日内容,场面也更为甚大,取景地主要在云南石林一代:

原版配文:石林火把节一角

原版配文:彝族姑娘

原版配文:斗牛场

原版配文:男子摔跤

原版配文:吹起欢乐的号角

原版配文:火把节狂欢

2006年,凉山与楚雄联合申报的彝族火把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彝族火把节被国务院列为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预备候选名单。

2011年,“彝族火把节”被遴选为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2012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那个批次中全国唯一一个被推荐的少数民族申报项目,然而并未获得通过。

2014年,经过一系列新的补充和准备,“彝族火把节”再次申请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再度落选。新闻报道说“由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组建、负责项目评估的辅助机构认为,申请材料有待补充完善”。

然而在另一则新闻里,申报项目执行负责人则说,原因在于委员会认为“彝族火把节”中的斗牛、斗羊等传统民俗体育竞技活动似乎涉及暴力,附属机构在《2014年工作报告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申报评审报告》中写道:“为防止提交的遗产项目涉及冲突、对抗或暴力—不论是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还是人与动物之间—申报材料的编制应当格外地谨慎从事,无论如何都要避免引起社区误解,并着眼于鼓励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的对话和相互尊重。”“是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而导致的这一切。更多的是对火把节传统民俗活动的一种误解,我们应该坚持文化自信。”

自此以后,“彝族火把节”再也没有向世界非遗发出过申请。不过彝族火把节已是国家级非遗,我国已有非遗相关法律对于非遗的保护传承做出相关规定,“申报人类非遗名录其实也只是一种保护措施而已”。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