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植为何写下《七步诗》,其中有着怎样的历史脉络?

 小话诗词 2022-07-22 发布于甘肃

曹植七步作诗的故事,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尤其是经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演绎,该故事更是深入人心,但曹植七步作诗的典故并非出自《三国演义》而是出自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

七步作诗的主人公是曹植,围绕这个典故,有一系列的前因后果需要阐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进行了一系列的消除威胁的操作,他先是让二弟曹彰交出兵权,然后着意对付对他威胁最大的曹植。

曹植,字子健,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诗人,千古名作《洛神赋》是曹植的代表作。

曹操在世时,曹丕和曹植二人在争夺世子地位的过程中,就展开过激烈的竞争。曹植天资聪颖,从小深得曹操的喜爱,所以益发锐气逼人,不能收敛。

曹植也希望成为魏王世子,以继承曹操的事业,但曹植的个性和真诚的本质,使他并不理解真正的竞争。

曹植的个性超越了个人生活,他处处锋芒毕露,时时恃才放旷,他的言行举止显得与一个合格的继承者格格不入的时候,失败就无可避免了。

在曹植所有的任性行为中,违背禁令私开司马门,行车于驰道应该是最为严重的一次。

曹植的这一举动令曹操深感失望,以至曹操两次颁令都说到这件事,史书中记载了曹操当时的反应:“自临淄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

曹植在世子之争中不敌曹丕,遂不得曹操重用。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魏王位,曹丕开始处心积虑地谋划对付曹植的事宜,他先是采取剪除羽翼的做法,对亲近曹植的人士进行了职位调整。

然而由于曹植在文坛的影响力很大,曹丕一时想不到对付曹植的更好办法。在这种情况下,曹丕想出了“七步诗”的招数,曹丕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场普通的诗歌切磋活动,实则是用作诗达到削弱曹植影响力的一桩阴谋。但是曹植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一首诗,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的这首诗中既有凄苦含泪的抱怨,又有对曹丕的讽喻,读来感人肺腑!所以,曹丕听了这首诗后,想起兄弟手足之情,不禁潸然泪下,脸上也露出了羞愧的表情,于是便把曹植贬为安乡侯,曹植也安然对过了这次危机。

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这首诗的一、二句,讲豆子被蒸煮作羹的惨痛遭遇,煮熟、发酵、滤汁,经受无尽的折磨。

尤其是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不合情也不合理。

三、四句写出煮豆子的燃料竟然是结长豆粒的“萁”,它在锅底下猛烈地燃烧,致使锅里的豆粒承受痛苦煎熬,忍不住哀哀哭泣。

五、六句是曹植发自肺腑的感慨,点出了这首诗歌的主旨:豆萁与豆粒,原本同根而生,怎么竟然这样残酷无情,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呢?

曹植这首诗比喻出彩,用语经典,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曹植的《七步诗》,以箕、豆相煎为比喻,委婉地讽刺了曹丕对自己的步步相逼,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中有提醒和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曹丕的无情。

其中,全诗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诫兄弟不和的常用语,并因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人的赞赏和评价。

历代文人、学者对曹植的诗歌赞不绝口,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反观曹植这首《七步诗》,不管从诗意的构思、修辞的运用、遣词造句以及行文来看,都是构思奇妙、譬喻精妙灵巧、词采华茂,这首诗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