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0311毛泽东:伟人在青年时就胸怀非凡。

 老程杂记 2022-07-22 发布于安徽

情怀为主,艺术为次
——我读《沁园春·长沙》
1925年2月,32岁的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到长沙,9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他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填写了这首必将流传不朽的《沁园春·长沙》。
其实,毛泽东16岁离开韶山到湘乡读书送别父母也写过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这首诗有些句子不是毛泽东的原创,但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读出伟人从小就有异于常人的志向和抱负。16岁,许多人还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但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已经在考虑“人生”“埋骨”的问题了,不得不令我肃然起敬!
十五六岁,正处在奋发昂扬、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这个时候,正是豪情满怀、树立远大理想、考虑人生道路的时候。大家的理想可能不同,但追求的大方向应该相同:做有用的人,能够给家人和集体带来幸福,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帮助,为国家和民族贡献一份力量。
正如教材编者提示:青春是花样年华。怀着纯真的感情、美好的梦,带着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我们就此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
  先引一下整首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上片写景,把湘江秋景写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境域阔大,气势雄浑,情感上烘托出伟人胸怀天下的气度,结构上为“谁主沉浮”之问作铺垫。
在选景上,词人为什么不写落叶,不写败草,不写秋霜呢?这与他的“心”有关。人的心在哪个层次,关注的事物就在哪个层次。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独”立“橘子洲头”,不畏秋之“寒”,这恐怕只有内心勇敢无畏的强者才能写得出来,可见,独领风骚者的襟怀远远高于常人。
生机勃勃的秋景点燃了诗人的情怀,引发了他对苍天宇宙命运的关注,词人欲有作为的豪情呼之欲出,由此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地之问,这是雄视天下者才有的思想之问。
下片抒情,忆往昔峥嵘岁月,激情澎湃,意气风发,表达了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体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有着当仁不让的主人翁意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问作答,形象地表达出词人想要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体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前面讲过,人的心在哪个层次,关注的事物就在哪个层次。“心”的修炼,比一切的技巧和语言都重要。也可以说一切的语言都体现出写作者的内心世界。如“万”字在上下阕都有出现,非但不显重复,反而使情怀不断得到强化:⑴“万山红遍”,内容上极言山之多,红之广,这是以景物烘托情怀;⑵“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类”形容多,无所不包,写景意境阔大,气势雄浑,情怀豪迈,风格“粪土当年万户侯”,把高官权位看得像粪土一样,前面是间接抒怀,算作铺垫,至此变成了直接抒情,表现了词人不追求个人名利、心系众生的伟大情操。
差不多的情怀,在毛主席的其它诗词中也屡见不鲜,如“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万木霜天红烂漫”(《渔家傲·第一次反围剿》),“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天卷西风”(《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赞美秋天的名作,与其说是秋天给了人物以启迪,不如说是人物赋予了秋天以生机和活力。
正如一位名人所说:“一切作品,都是作家心灵的呈现。”的确如此。当然,心灵的伟大与作品艺术的高超并不矛盾。且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遍”“尽”“透”等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渲染了浓艳鲜明的色彩,表现出山红水绿的静态美;而“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争”“击”“翔”等词,给碧绿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息,生动地刻画出了百舸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以及万里长空中飞鹰的矫健和清澈见底的江水中游鱼的欢愉自在,体现了事物的动态之美。这些字,在炼字效果上说,每一处都值得细细品味,但这不是我这篇文章要表达的重点,此处只笼统地赏析,不作展开。
教材还选了毛主席的书法手迹,放在页头,看似是点缀,实则有深用心。这幅作品,一气呵成,潇洒豪放,真是字如其人,从作品中就可窥见写作者卓尔不群胸襟气度
从字迹和着墨看,整幅作品龙飞凤舞,浓淡相宜、精细有致,字体多变,如“江”字和“万”字,在作品中出现了好几次,但每次在运笔和布局上都不一样。草书其是狂草,在意不在形,在气不在字,在排版设计方面也极为讲究,整体布局和谐美观。虽然精心布局,但流畅自然,完全看不出斧凿的痕迹。这自成一家、自成一体的“毛草”,即使是对草书没有研究的普通人,也能感受到其妙不可言的美。
刘禹锡也写过一首关于“秋”的名作——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我们试着比较一下:
从题材内容看,刘诗只写了晴空、飞鹤、云霄,题材比较单一;而毛词是立体化的选景,空中、地面、水下,都有涉及,意象丰富多样。
从艺术手法看,刘诗用的是白描,属于截图式写景,用笔极简;毛词是全景式描写,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动静结合,有仰有俯,色彩绚丽。
从篇章结构看,齐诗以议论开篇,兼用对比,而后写景抒情;毛词以写景开篇,以“看”字领起所写景物,而后回忆叙事,上下片问答结合巧妙。
从胸怀气度看,刘诗赞美了秋日的生机带给人以诗情,体现出乐观旷达的情怀,但仍然只是个人感怀;而毛词由秋日胜景联想到宇宙苍生,表达了自信豪放、力图进取的情怀,表达的是为家国乃至自然万物的使命与责任,境界远远高出刘禹锡。

以上是从单篇作品看的,如果从单元教学的学习任务群看,本单元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是对青春的吟唱,抒发的都是青春情怀。作者们或感时忧国、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思考未来。

下面以两首诗为例,作简要评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

诗歌内容且不作分析,仅就标题看,“立”突出巨大高耸的形象,暗合“力”之主题,以“地球边”的宏大空旷衬托出诗人的胸怀气度,“放号”体现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和慷慨激昂的基调,振奋人心。
这一标题,把人的形象极度夸大,把地球的广袤极度缩小,想象奇特,反差鲜明,形象突出。可以说,整首诗浪漫奔放的风格与激进高涨的热情匹配得恰到好处,相得益彰。
《百合花》中每个品质都很美好。年轻的通讯员身上我们可以出,即使处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仍然有圣洁可贵情感,以及善良、淳朴的人性之新媳妇人美心善,在民族大义面前,她选择舍己为国,对革命军人充满亲人般的友爱与真情香雪是那个时代进步青年淳朴善良、美好心灵追求上进的代表,她的理想代表着穷乡僻壤的山民要摆脱贫困和封闭的渴望,以及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不论是普通人,还是像毛主席这样千古无二的领袖人物,他们打动我们的肯定是其理想的美好、青春的激情、斗志的昂扬。这些方面,哪一项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并用之指导实践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