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0823作文点评和指引(下)

 老程杂记 2022-07-22 发布于安徽

接昨天的整体性点评,今天做一点专业方面的延伸。为清晰起见,我按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逐条解说。

【素养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这个素养在作文中主要考查学生有无“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分析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是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

分数越高,对“语言”表达的要求越高。一般来说,52分以上的作文,在语言方面要体现两个特点:一是有鲜明的个体言语经验,体现个性化特征;二是语言兼具感染力和艺术性,能打动甚至震撼读者的心灵。如滕则栋文章中的一段话——

他人质疑,对手挑衅,友谊翻船,父亲遇刺,三十六岁的乔帮主为了梦想在退役后又回来了!尽管他已不再年轻,但仍然创造了扶大厦之将倾、化腐朽为神奇的战绩,以三连冠的辉煌成就,铸就了公牛王朝。

这段话,在语言上就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前四个短句,一句一事,极其简练地交代了“乔帮主”处境之艰难,为后面写他的“辉煌成就”做铺垫,句式上先短后长,整散结合,手法上对比鲜明,论辩上打破了常人的认知,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上体现了论述语言“情理并重”的较高要求。

再选二班胡旭诚同学《书山有路疑为径》中的一段话,同学们自主赏析一下其语言呈现怎样的特点——
在学习的道路上,有所疑当然重要,但是,这个“疑”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的基础之上,绝不是无端猜疑或随便怀疑,正如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非心血来潮,而是他随“贝格尔号”环球旅行五年,观察了大量的动植物并采集了许多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究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有力的挑战。达尔文这种疑而有证、审慎探究的精神代表了一切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物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素养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课程标准对这个要求的解说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可见,“思维发展与提升”将“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向了更高层级的表达;同时,思维发展提升了,又能促进语言更好的建构与运用,所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融为一体的关系。

思维提升到一定高度,在形成文章之前就会有好的构想,比如用什么形式来结构文章、哪些手法来表现形象,如何凸显文章主题等,心里是有底的。

如王浩同学的《裤兜》一文,叙述时运用了现实与回忆相穿插的手法,笔法老到,情感节制而不放纵,以景物、环境来烘托暗示人物心境的变化,将三年前的约定和三年后的求遇而不遇、遇之而不幸形成对比,体现出小说创作的诸多技巧,在无形中展示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成果。在作文评价中,我经常说“写者无意,读者有心”,只要你才华展示出来了,就一定能被老师发现。下面我节选他文章中的一段话,供同学们赏读——

小伙把头别向车窗外,看着空中的乌云,如铁骑突出在云间冲刺,恰银瓶乍破在空中翻腾。谁又能料想到是米芾还是齐白石倒翻了砚台,泼得天空团团墨水;谁又能猜到是雷神还是风神止不住地吹风,将墨水绽开,渲染了长空。越来越高的楼宇从前方飞奔向小伙,一辆奥迪路虎从后方远离小伙。他下意识地从裤兜中掏出纸条,紧紧地捏着,嘴唇悄悄地蠕动,说着只有他自己才能听清楚的句子。此刻的小伙,是有多么小心翼翼,才不会被乌云发现,不会被秋风触摸,不会被司机瞟到。

再举一段驳论,同学们可自主欣赏其思维的逻辑——
有人认为“君子慎其独”是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我们今天还使用它,会使思想倒退到封建社会去。果真如此,那我们今天所说的话,大多来自古代社会,山水草木、日月风雨且不必说,就连“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史为鉴”等也来自古代社会,甚至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照这些人的逻辑,这类语言也不能说了,那我们今天只好做半个哑巴了。

【素养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方面,要让老师在文章中看出你的审美意识是正确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是健康向上的。如果让老师看出你是一个能够表现美、传播美、创造美的人,就达到了“审美创造”的标准,上到这个台面,基本上就是高分作文了。

如刘一杨同学《西游散记》一文有这样两段话——

对于一个看惯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少年来说,只在他人的文章中模糊地感觉到西北的苍凉,远不如这次亲见来得震撼我心。至此,我才真正懂得了“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的豪迈之情,明白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视死如归,理解了“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雄壮愿望。江南,固然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那终究是个人的追求,只有在这里驰骋呼喊,才能与天地真正交融。

在回途中,我突然明白,荒无人烟的茫茫大漠,死气沉沉的连绵戈壁,其实蕴含着华夏儿女放荡雄浑的赤胆忠情和英雄气魄,这是在江南永远不可能感觉到的。

一杨同学以江南和西北进行对比,表达了大漠戈壁蕴含的赤胆忠情和英雄气魄,将个人的情怀与天地的广漠进行交融,展示了非凡的审美情趣,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再举《老人与海》中的一段话,看似啰里啰嗦,但实际上有耐人寻味的美。请大家欣赏一下其“美”在哪里——
不管怎么说,风是我们的朋友,他想。接着他又想,那是有时候。还有大海,海里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还有床,他想。床是我的朋友。就是床,他想。床是一件不错的东西。你给打垮了,反倒轻松了,他想。我从来不知道竟会这么轻松。是什么把你打垮了呢,他想。

【素养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上段是节录自《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原文,内容繁复。我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你的文章要体现你对民族文化的认同。通篇读下来,如果让老师感觉你是个“没文化”的学生,分数是上不去的。

请看徐潇楠同学《我欲报青春之国》中的一段文字——

我们听着英雄的故事长大,怎能不继承先辈遗志,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曾有林则徐主持销烟,抵制英国鸦片倾销,喊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祝福避趋之”的铮铮誓言;曾有谭嗣同于百日维新失败之时,慷慨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几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曾有林觉民舍小家成全千万家,用生命点燃火把,照亮黑暗……面对国家危亡,那一代青年雄赳赳气昂昂,主动承担责任,以一己之力助推国家命运的齿轮,面对“五岭逶迤”毫不惧怕,面对强国之艰毫不妥协。作为英雄的后人,我们又怎能退缩?

上段话表达了对“诗词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我们能从中读出该生是一个留心诗词、敬慕英雄、关注民族命运、想要继往开来、愿意为国效力的有志青年,这种思想和表达兼美的文章,肯定会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作文高手在动笔之前就会“定点定位”做预算,绝不会摸石头过河或者跟着感觉走。我估计很多同学暂时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希望你们在反馈思考、二次写作时能用心对以上四个方面加以验证,知道自己在哪个点上有所体现,哪个点仍有缺失。这种对点训练比盲目写效果要好很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