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老师说诗词:村晚

 昵称4X6owk9e 2022-07-22 发布于湖南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村晚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的意思是乡村晚景,就是傍晚的乡村。

这首诗用字精炼,景色描写很见功力;叙事明快,营造出悠闲自在的乡村晚归场景,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满意和喜爱。

首句“草满池塘水满陂”,写水,近景。连用两个“满”,突出春末夏初夏木繁盛的样子。春季的池塘,草只有一点点,那叫“池塘生春草”,而夏季的池塘,则是绿盈盈一片。“陂”是水岸,水齐着岸边,好像就要溢出来一样,说明这正是雨季。这一句没有说季节,但每个字都指向夏天。

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写山,远景。“山衔落日”点题,指出现在是黄昏。“衔”字用得好,把山由静态转化为动态,赋予山动作的同时,也给予山依依难舍的情感,写出了山与落日紧密的联系。“浸”的意思是淹没,落日在山,倒映在水中,一个字把山和水置于一个画面里。同时,也形成了草绿、水碧、山青、日赤等多景物、多色彩的视觉冲击。“寒漪”是带有凉意的水纹,把视觉引向感觉,傍晚景色虽好,却已是夏日微凉。

三四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写人,动态。一个牧童施施然从山那边过来,他不是正襟危坐,而是横坐在牛背上。横坐是内心自由的表现,可见牧童和牛有很亲密的关系,就这么随意地坐着,牛不会快步把牧童颠下来,牧童也完全由着牛的性子来。双方和谐又默契,天色已晚,就一同打道回村。牧童拿出短笛,咿咿呀呀吹起来,不成腔调,却成了天然野趣。旁人不懂笛声,也不懂牧童与牛最简单的快乐。这一句又把视觉引入到听觉,笛声渐远,夕阳渐沉,这美好悠闲的黄昏就此定格。

在我们的文化里,牧童不是简单的孩子,他代表着无忧无虑,自在天真,是成人渴望回归的返璞归真形象。诗文里的牧童,帮杜牧指过杏花村的道路,为黄庭坚吹过前村的短笛,替袁枚唱过声振林樾的歌声,给朱自清嘹亮地响在春风里。牧童的悠闲自在、自由洒脱,与其说是知识分子思想的投射,倒不如说是他们追寻的理想状态。

这首诗很有特点,景色描写动静结合,富有层次感。前两句描写“池塘”“落日”等静景,后两句描写“牧童信口吹笛”的动景,还调动了视觉、感觉和听觉等多重感官。写景层次分明,由近及远,由物到人,抓住牧童横坐吹笛的典型形象,将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放置于乡村傍晚恬静优美、富有生活情趣的景色中,意境悠远,简单自然。

小贴士:

有关雷震的资料很少。一说是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一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既然进士及第,可见是做过官的。《村晚》可能是老来归居田园所作。

有关牧童的诗句很多,摘录几首如下: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刘驾《牧童》:“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吕岩《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栖蟾《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李涉《牧童词》:“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黄庭坚《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题画》:“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