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玩手机,我们能玩点什么?

 君临天下100 2022-07-22 发布于湖北

在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年代,先贤们都在”玩“什么?中国先贤爱在“”的中式雅生活中修身养性。它们饱含生命智慧和生活哲理,以闲适、诗意、艺术和觉醒为主要特征,既是充满美感、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又是修身养性、健体强身的康养之功,帮助人们看懂世态人情,看淡名利浮沉,勘破生老病死,从容豁达度光阴。

图源|小瑜话古风

文章摘自:

吕锡琛 /《中式雅生活与文化康养》

01

# 吟诗 宣泄情绪亦祛病

诗词不仅是抒情之窗,也是养心之方和疗伤之药。

现代诗歌疗法研究者叶金梅曾分析这一疗法的原理,凭借着诗的想象,人得以进入巨大的无意识领域,用隐喻的语言符号言说原本混沌的经验,诗歌提供了一个高级的合法宣泄途径

与具有破坏性的单纯发泄不同,它通过语言手段导泄了多余的心理能量,而且使用隐喻、象征的手段引人产生审美移情,使人在从宣泄到升华的过程中,获得释放和审美愉悦,并实现精神上的提升,从而促进了心灵的健康发展。

宋代作品《唐诗纪事》则记载了以诗疗疾的实例:杜甫的好友郑之文之妻患有抑郁症,杜甫知道后对郑之文说:“读我的诗可以治尊夫人之病,你只要让她每天反复诵读'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即可。”郑之文的妻子遵嘱反复诵读,病情果然大有好转。

在中国历史上,以诗疗疾并非个案,陆游的《山村经行因施药》一诗就明白地叙述了他以诗句为村民治愈头风病的故事。诗云:“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诗中说,不需要用川芎、白芷这些医治头风的中药,只要读我的诗即可神清气爽,有助于痊愈。这并非陆游吹牛自夸,陆游的诗中贯穿豁达豪爽之气,读罢令人打开心结,心平气和,对于头风病引起的功能性头痛自然具有疏通疗愈之效。

02

# 纵情高歌与长啸 兴味无穷

歌唱运动主要由呼吸、发声、共鸣、吐字这几个部分的活动来影响人的呼吸系统、发声系统、神经系统等。一首歌唱下来,成百上千个字词和音节活跃、鸣响在身体内部,刺激着各个器官,加之演唱者情绪的兴奋、情感的运用,从而与体内细胞和器官的频率形成共鸣。

声乐艺术家韩彦婷在《歌唱养生初探》中说过:“歌唱共鸣是全身共鸣,声波经过共鸣腔体产生,声波共振传导至其他共鸣腔体产生谐振,通过骨传导的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共鸣,发出和谐美妙的声音。正是这样有规律有节奏、同频率的共振系统形成人体内部器官的运动,这种深度的、内在的运动是其他体育运动都无法达到的;身体各个器官在共鸣腔体的共同鸣响、和谐振动中得到的按摩与调适,是药物和仪器都无法相比拟的。”

与唱歌类似的还有“长啸”。

晋代孙承《嘉遁赋》云:“溯清风以长啸,咏九韶而忘味。”东晋李充《吊嵇中散》中写道:“凌晨风而长啸,托归流而永吟。”这些诗文生动地反映出古人在清新的空气中悠然长啸的无穷兴味。

清 费丹旭 《孙登长啸图》局部

有专家指出,长啸所要求的气息条件及人体的脏器条件和参与强度,是一般的歌唱所无法相比的,在长啸的过程中,体内会吸入大量新鲜空气,彻底呼出体内“废气”,十分有益于健康。另外,长啸还可以提高人们的肺活量,有利于改善心肺功能,这种强烈的肺部运动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有意养生者,不妨在天气晴好时独步于山林旷野,纵情高歌或呼喊,使自己的身心与大自然充分交流

03

# 常抚古琴 恍若登仙

传说,古琴为伏羲、神农、舜等上古圣人所制,主要用来教化民众。在宗教祭祀中,通常由圣人亲自弹奏古琴,以琴声感通天地神明,让老百姓能够和睦相处、安居乐业,使国家得以有效治理。晋代嵇康作《琴赋》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认为在各种乐器中,古琴是最好的,具有最优异的品德,最适宜君子作为修养之具。

在中国历史上,古琴作为舞台表演的乐器并非主流,因为古琴的桐木丝弦及完全用手指操缦的特点,琴声比较自然平实,呈现出疏、淡、平、静的特征,不像演奏其他乐器那样悦耳动人,一般人会感到其音色较为单调乏味,难以体味到其中的美妙之处。但操琴者静下心来把握操缦的奥妙,达到心手相应、弦指相忘的境界,就会真正体验到超然物外恍若登仙的美妙境界。

清代古琴艺术家祝凤喈先生曾在《与古斋琴谱·补义》中概括说,古琴的这一特色,正是使人心返璞归真的途径,“初觉索然,渐若平庸,久乃心得,趣味无穷。……缥缥渺渺,不啻登仙然也”。

因此,古琴更多地被文人、士大夫用以修身养性、宣情抒怀、结交知音。自古以来就有“君子无故不去琴瑟”“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的说法,讲求通过琴声表现出心灵与宇宙自然相通的意象与意境。这其中既包括对自然景物的再现与描绘,给人回归山水天地的自在逍遥;也包括对人生悲欢离合等种种经历的刻画与表现,启迪人们回味和反思人生与社会,最终实现对暂时性、表面性的现实生活的超越,获得一种大彻大悟、物我两忘的宁静心境。

04

# 下棋与观棋的大智慧

棋道源于中国古人对天人之际的参究,体现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理念。棋盘由横纵19条线组成,以天元为中心共有361个交叉点,象征着宇宙的缩影。中国自古就有“天作棋盘星作子”的说法,认为棋局就是天地宇宙,棋道就是天道、地道、人道。下棋有助于参透人生、社会与历史。因此,古人很早就将围棋作为早教启智的活动

据晋代张华《博物志》中的记载,尧帝发明围棋并以之教儿子丹朱:舜认为儿子愚笨,因而亦用围棋教子以开其智。在古代对弈是培养军人才能的重要工具,围棋也常常以兵法作为棋道,以弈喻兵,以兵喻弈。

在不少历史文献中都可以看到,弈棋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一项娱乐消遣和修身养性的活动。白居易、元稹等人更是嗜棋成癖,不仅时常相聚论棋,而且有客来访时竟以棋待客。传说元稹居家待客有两大佳处,一是酒,二是棋。皮日休的《李处士郊居》诗:“园里水流浇竹响,窗中人静下棋声。”杜荀鹤的《观棋》诗:“对面不相见,用心同用兵。”晚年的自居易常与胡杲、吉皎等八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聚会香山斗棋,称为“香山九老”,明代画家黄彪的《九老图》,就再现了九老弈棋的情景。宋代的欧阳修、苏轼、黄山谷、陆游、杨万里等著名文人对围棋更是十分倾心,将弈棋与观棋都作为一种高雅的活动来参与。

下棋是雅事、乐事,但对胜负心比较强的人来说,也是劳心费神的差事,而观棋就不一样了。

观棋的魅力在于,不仅棋局胜负引人人胜,还可以让人超脱局外。从另一视角体悟到人生的成败祸福之理,抽身于外,处世也更为豁达、通透。在弈棋的过程中,人们会经历无数次胜负,从而历练了心志,轻看了世上暂时的荣辱、输赢和得失。故宋代石介的《观碁》说:“试坐观胜败,黑白何分明。运智奇复诈,用心险且倾。嗟哉一枰上,奚足劳经营。”足见观棋可看到棋手之间的运智斗巧,观棋者“妙算心机巧,般般局外明”,看人用智,给自己长点智慧,也是一种收获。可见,不为胜负,置身局外,观棋成为文人们养心益智的一桩雅事。

05

# 书法丹青之妙

练习书法是一种高雅的特殊健身活动, 它的养生功能早已被古人所认识。“寿从笔端来”“书家用于养心愈疾,君子乐之”,这些说法流传已久。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更是发出“一笑玩笔砚,病体为之轻”的慨叹。当代书法家舒同也说:“经常写字,气血通畅,精力旺盛,疾病也少。”因此,现代书法家罗会云先生曾总结说:“自古书家多长寿,修身养性在笔端。”

书法的调心之妙,更在于可以作为排遣负面情绪的良方。何乔潘就在《心术篇》中一语道破了书法的这种心理调治功能: “书者, 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韩愈也很认可书法的心理疏导功能, 特别是书写狂草。他评介唐代书法家、“草圣”张旭说: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 必于草书焉发之。”意思是说,通过挥毫泼墨,可以把喜怒哀乐之情用草书发泄出来,特别是能够将郁积于心中的窘穷、忧悲、怨恨等负面情绪从笔端倾倒释放出去, 不至于因压抑心头而成疾, 也不会积累在心底而暴发伤人。

张旭《古诗四帖》

练习书法是融体力和脑力于一体的艺术劳动,写字时要使全身肌肉保持舒适状态,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处于有形或无形的运动状态,使肌肉和关节得到相应的锻炼,集全身之力达于肩、 肘、腕、掌、指以至笔毫之端。历代书家都强调:“力发乎腰”“务使通身之力奔赴腕下”。

书画同源,作为同样以毛笔为基本工具的艺术活动,中国绘画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书法艺术紧密相连的。书法养生主要体现在书写过程中的手脑并用, 身心合一,调养心理,抒发情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绘画养生则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与自然外物的相应和相感,通过美好的画面引起精神的愉悦,进而调养身心。

画画之人铺开画纸,提笔在手,凝神静气,心无旁骛,所思所想只有画上的青山绿水,画中的林海、 竹海、山海、云海、鸟语花香等,使人的心灵在天地之间升华,有脱俗成仙之感。作画时,一颗心如同被甘露涤荡,变得清凉空灵,纤尘不染,而无世间的纷繁俗虑、名闻利养,绝虑凝神、心平气静,一心追求墨迹的完美。心静了,气静了,画也就静了, “一管在手, 万念俱消”。这样的心态正是养生的最佳境界,是一种很好的精神寄托方法,在这种心境下学习和创作,假以时日,往往会神清气爽,疾病缓解。

06

# 品茗之乐 由味至心

中国茶道讲究五境之美,对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都有特定要求,以吻合烹煮香茗的条件,呼应宁静清雅的旨趣,求得“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苏轼也曾深得饮茶调病的妙处,他在诗作中多次提到茶能洗“瘴气”,如“更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有一天因病告假而独游于山水,途中先后品饮了七碗茶,颇觉身轻体爽,病已不治而愈。于是,他便作了一首诗,名为《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最后两句说:“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诗中或许有几分夸张,但也不无道理。身体受寒或风热感冒时,暂时放下公务,流连于山水美景,放松一下心情,走出一身大汗,再喝上几杯热茶,病情会有所缓解,类似的情形也有不少人经历过吧。

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的养生经典《遵生八笺》中亦对饮茶的养生功能进行了总结,书中收入了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和明代顾元庄所著《茶谱》的相关总结,其文曰:“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不可一日无茶。

茶叶中的有效营养成分如今已被科学验证,如茶多酚、茶氨酸、维生素、咖啡碱等,还含有不少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茶叶的保健功能也不可小觑,如防癌抗癌、降低胆固醇、降脂减肥、保护视力、防治便秘、防龋健齿、解乏提神等。

中国人并未仅仅从调节生理或心理健康的层面来饮茶,而且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心性和提升精神境界,历代茶人对此都有深刻的认识。如,唐代出身于鲜卑族的大臣刘贞亮就曾撰著《饮茶十德》,文中除了提出“以茶散闷气”“以茶养生气”“以茶养身体”等身心调节功能,还倡导“以茶利礼仁”“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等,较全面地指明了饮茶对于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的积极功能。

07

# “卧游”山水的情趣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酷爱旅游,“看尽吴山看蜀山”,使自己的身体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五脏、 六腑、肌肤、血液等功能在游览山川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保健,这是他成为古代寿星之一的重要因素。

这正如《老子》所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就是说,人之所以常有忧戚,在很大程度上往往是由于过分关注自我,私欲太重,患得患失,如能淡化自我,将会扫却不少烦恼和忧虑。当我们遭受挫折或处于逆境之时,如能暂时告别尘世的喧嚣,让自己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中,会深深地感到自我的渺小,会被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所吸引,“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体会到庄子“号物之数万,而人居其一”的开阔胸怀, 通过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来认识个人的私利,从而高瞻远瞩,超然物外,摆脱世俗物欲和名利的羁绊。

除了亲身游历,先贤还发明了“卧游”。

所谓“卧游”,即是欣赏山水画以代游览,后来亦指坐看内容生动的游记、图片或纪录片等。“卧游”一词的最早提出者是南朝画家宗炳,《宋书·宗炳传》记载说,宗炳年老生病以后,回到了他的故乡江陵,一位画家不能到处观览名山大川美景,当然十分遗憾。无奈之中,他另有办法: “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即将自己游历过的山水皆画下挂之于室内,摒弃杂念,静下心来,排除一切对功利欲望的计较和思考,使心灵处于一种虚静空明的状态,卧床观照,神游于室内的山水画中,从而体悟“大道”。

作者:吕锡琛

著名道学与文化养生专家、中南大学退休教授吕锡琛女士编著了本书。她对蕴含于经、诗、茶、拳、唱、琴、棋、书、画、游中的生命智慧和康养功能进行阐发与提炼,提出集休闲、养德、健心、强身于一体的“文化康养”模式,并广采孔子、白居易、陆游、苏轼等文化寿星的“文化康养”生动事例,情理并茂,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优雅健康而又趣味盎然的休闲康养之道。

本文部分数据、图表或其他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出处。若版权所有者认为本文涉嫌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方及时处理。

本文转自中南大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