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早期(二年)步兵操典

 儒剑斋 2022-07-22 发布于广东

        民国5年云南开智公司代印的民国二年的《步兵操典》,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令,由陆军总长、国务总理段祺瑞签发。

       民国元年(1912年)8月,袁世凯颁布了陆军军官制表,中国从此正式采用军衔制。仍为清代军官3等9级制的演化,即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民国还把清时的镇、协、标、营、队、排,改为师、旅、团、营、连、排、班。陆军部民初时还制定了陆军平时编制,每师辖步兵2旅,每旅2团,每团3营,每营4连;骑兵团,每团3营,每营4连;炮兵团,每团3营,每营3连;工程兵营,每营4连,辎重兵营,每营4连。

       北洋军的兵源主要有三。第一是募兵,主要招收青年农民入伍当兵。由于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极为缓慢,剥削严重,导致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而中国近代工业又非常之少,吸纳不了大量农民加入工人队伍,因而应募当兵也成为当时农民的一种 出路.连年的战争使经济更加凋敝,同时也对兵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因而当时募兵制是北洋军补充兵源的重要手段。冯玉祥在陕西就任第16混成旅旅长时,就曾派人到冀、鲁、豫偏僻农村,招收大量贫农子弟入伍。另一种为征兵制,计丁抽兵,带有强迫性质。此制从清末新军建立时即开始实行,延续至民国。还有一种就是收编其他军阀势力的军队和土匪、民军武装。这在民国早期是最常见的一种扩大军队的方法。

       在士兵训练方面,北京政府曾于民国二年(1913年)颁布《步兵操典》,基本上是照搬清末颁布的《新定步兵操法》。主要训练科目为:战斗一般之要领、攻击、防御、追击、退却、夜战、持久战等。
  在军官培养方面,北洋军很注重利用军校培养青年军官。开设军官学堂是清末编练新军时即有之事,时较著名的有天津武备学堂,北洋军官学堂(保定),云南讲武堂等,培养了一大批新军骨干。并派遣了一批青年军官出国深造,他们主要学习的是西方和日本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成为北洋军的高级将领。至民国以来,北洋军保留并发展了这些军事学校和军官培养制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主要的军官学校是保定军官学校,东北讲武堂及陆军大学。保定军官学校和东北讲武堂是培养训练基层军官的学校。其所学的战术、兵器、地形、兵制、筑城等教材,都是翻译日本士官学校的。陆军大学原为清末的陆军预备大学堂,是培养中高级军官的学校,其招收的学员都是曾毕业于各军官学校或讲武堂的在职军官,其主要课程是团以上的战术和司令部工作,还有战史、统帅纲领、战略学、军制学、后勤等课程。在北洋军分裂成各个派系之后,这种军官培养制度仍然保留下来,如奉军就有自己的东北讲武堂,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奉军卧薪尝胆,加紧准备,其中就特意成立了军官学校,并规定全军师旅以上的参谋长一律由军校出身的军官担任。吴佩孚在直军中也设有学兵团、讲武堂、军官讲习所,并计划在军中轮训各部队军官,以增强部队战斗力。当然在军官的使用、提升方面,封建的裙带关系是非常严重的,任人为亲,非嫡系不用是非常普遍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