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有性的“瘟疫论”给新冠防控哪些启示?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2-07-22 发布于日本

吴有性的“瘟疫论”给新冠防控哪些启示?

2022-07-22 16:02·科普中医知识

在明朝那些疫情频发的年代,也有一位疫病“吹哨人”,他叫吴有性。打开他结合行医案例写成、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面世的《温疫论》,一种可贵的独立意识和科学精神,穿越历史长河,扑面而来。

“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传有九,此治疫紧要关节。奈何自古迄今,从未有发明者。”吴有性裹挟着他的独特见解,浩浩荡荡奔涌而下。

从苏州一些地方志和《温疫论》中得知,吴有性曾目睹崇祯十四、十五年连续两年大灾之后又大疫。通过亲身实践,吴有性对古医书及当时临疫“心疑胆怯”的医风提出质疑和批评。他不惧疫毒,主张“已知吉少凶多,临证更须审决”,治疗患者积极果断。在长期临证实践中,他观察到伤寒与温病的区别,突破性地提出“戾气”致疫病学说,并指出瘟疫之邪由口鼻而入,使温病从伤寒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温病病因学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吴有性提出了“邪伏膜原说”和“疫邪九传说”理论,对瘟疫的病因、发病、传变、治疗等均有创造性见解:“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他揭示了疫邪入侵的部位和传变特点:“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他指出:“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当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疫病的流行和散发是由于“空气传染”和“接触传染”。据此,吴有性推论:“万物各有宜忌,宜者益而忌者损,损者制也,故万物各有所制。”这种概念比1762年奥地利柏仑息氏的“新发现”早了120年。

针对疫情症状,吴有性采取了科学的“疏利膜原”“分消表里”治法,并发明了“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深刻剖析了温病与伤寒的相同点与区别。

历代医家针对人体阴阳偏颇,气血亏虚,津液不化,机枢不利,创制很多名方,补其不足,和其不和,燮理阴阳,调和气血,固护正气,增强御邪能力。如《丹溪心法》“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内外伤解惑论》“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补气生血,“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生津,《博爱心鉴》“保元汤”(黄芪、人参、肉桂、甘草、生姜)补气温阳,《脾胃论》“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甘草)补中益气,《永类铃方》“补肺汤”(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补肺益气,《重楼玉钥》“养阴清肺汤”(玄参、麦冬、生地、贝母、丹皮、炒白芍、薄荷、甘草)养阴清肺,《医宗金鉴》“圣愈汤”(熟地、白芍、川芎、当归、人参、黄芪)养血益气,《伤寒论》“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化气行水,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疏补调和。

固护正气的名方,应悟透其中奥义,观其证脉,随证用之,以和阴阳调气血,才能增强抗病能力。更要注重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顺应四时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以养正气,宁神志,培化源,固根本。使“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强身健体,扶正御邪的要旨:“不令邪风干杵经络”“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然而病毒在自然界与人类共存,而且病毒不断滋生衍变,只有强身固本,扶正御邪,才是人类以不变应病毒万变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