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张云集了大提琴家马友友、小提琴家穆特、钢琴家马克·泽尔瑟(Mark Zeltser)以及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的贝多芬《三重协奏曲》是这部作品深具代表性的录音之一。其中前苏联钢琴家马克·泽尔瑟是卡拉扬晚年极为赞赏的一位钢琴新秀,有这个黄金组合的加持,外加贝多芬名作,此唱片堪称经典。这是卡拉扬第二次录制贝多芬三重协奏曲(第一次是和奥伊斯特拉赫、罗斯特罗波维奇、里赫特一起录制,俗称“四巨头”版本)。在“指挥帝王”卡拉扬的带领下,管弦乐队绝佳地丰富和推动着独奏部分的发展,配合着独奏乐器将音乐中的英雄气概和壮士豪情三倍扩大,时而将乐曲激昂地推导至高潮的顶点,时而又将旋律完美地加以再现,一切都做得至善至美精彩之极,在此显现出一种罕见的、震人心魄的力量。 灌录这部作品时,穆特、马友友正值年轻气盛时期,而钢琴家泽尔瑟也才30几岁,他们在此展现了不因年龄而限制的非凡才气,无论是音乐旋律的线条延伸还是乐曲之间的起承转合以及气息调节的合理控制,都表现了极为精彩的合奏效果与精湛的合作技巧,为听众带来前所未有感受的、引人注目的录音版本。此外,与卡拉扬合作的这份录音更标志着他们事业上所取得的成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是一部独树一帜的、充满预示性的乐曲。这首精彩绝伦的作品,既有辉煌灿烂的皇者之风,又有触及灵魂的深情对话,还有极富哲理性的苍劲感,大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气概和风骨,令人拍案叫绝。三种独奏乐器在技术和深度上都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大提琴尤其出色。贝多芬把大提琴这种长期被忽视的乐器提高到了同钢琴、小提琴平起平坐,平分秋色的地位,它不再是个配角,而是与士卒共安危的将帅! 2020年,DG在古尔达90岁冥诞之际,首次推出了由古尔达演绎他的偶像莫扎特《第17&18号钢琴奏鸣曲》LP黑胶唱片,本辑最初发行于1990年,选曲则除以上两首奏鸣曲外还囊括了莫扎特《C小调幻想曲》。弗里德里希·古尔达(Friedrich Gulda)是一位特殊的钢琴家,没有什么比他为DG录制的莫扎特录音更清楚地说明这一切了。一直以来,他的演奏风格都深受莫扎特的影响,而他诠释的莫扎特作品可谓别具一格,既对立又统一,冷淡又温暖,其明亮清晰的触键以及对节奏的把握,是如此的通透,自信,仿佛是一个永远散发着光和热的太阳般明朗,在其对莫扎特所有作品的诠释中,都体现了他对作曲家的尊敬的态度和对作品深厚的理解。摘自《CD天书》:古尔达弹莫扎特末两首奏鸣曲,不大重视重复指示,因此演奏时间较短。但重要的是他的莫扎特以难得一听的活力感呈现眼前,是最有血有肉的莫扎特钢琴曲演绎!线条清晰度以至音色动态节奏之起伏变化,内里蕴含的真与诚,感染力无以复加。音与音、句与句、乐章与乐章之间的起承转合,充满温暖人性,却又不乏神来之笔,叫你赞叹。阿格里奇&西诺波里《贝多芬:第1&2号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的第一、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是阿格里奇相当挚爱的两部作品。在其几十年的演奏生涯中,她留下了这两部协奏曲的多个实况演奏录像以及数版唱片录音。其中这张《贝多芬:第一&二号钢琴协奏曲》是阿格里奇1986年与朱塞佩·西诺波里和伦敦爱乐管弦乐团(Philharmonia Orchestra)演录完成,首次以2LP呈现。阿姐在此完全融入了自己的想法与元素,将作品转化为令人惊叹的表演,处于最佳状态——热情,温暖,精确,措辞精确但不节拍受限。在快速的跑动中,她是俏皮的,音色就如像冰晶一样在唱歌,而缓慢的动作则流淌着一种有形的美感。朱塞佩·西诺波里精湛的理性分析与深刻细腻的诠释为阿格里奇给予了强大、可靠的支持,与钢琴平衡发展,建立坚实基础,让阿格里奇得以完美发挥,这份录音将成为所有古典乐迷的必备品,没有不足之处,每一个音符、乐章,每一次触键都充满意义和精致,这是一个最具女性化和微妙的视角。 1989年11月,柏林墙拆除。指挥界巨擎伯恩斯坦受邀于拆墙之时携九大乐团的精英——纽约爱乐、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德勒斯登国家管弦乐团、列宁格勒基洛夫剧院管弦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等,于围墙两侧各演一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为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演出团队更特意将《欢乐颂》里的歌词“欢乐”替换为“自由”。这张LP黑胶唱片记录的就是这场音乐会的现场实况这场“贝九”总长接近80分钟,大概是有史以来最慢的贝九。从一开始,伯恩斯坦就将速度拉到慢的极限,突出其戏剧性;但第二乐章却又可能是所有贝九中最快的,伯恩斯坦意在突出各乐章间的对比;第三乐章十分深沉,所有这些快与慢积聚的力量在第四乐章中爆发而出;第四乐章里,伯恩斯坦依然十分强调快和慢的对比,这一点颇像富特文格勒的演绎,只是富氏的速度更有弹性,因此也更有戏剧性。当中,伯恩斯坦充分注入自己的个性,使整场音乐会充实精彩,女声合唱部分还加入了童声合唱,使一种强烈的史诗感油然升起,震撼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