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再来讲一部外国人拍中国故事的电影。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全世界为法西斯侵略战争阴霾所笼罩,特别是在中国,由于受到日本鬼子烧杀抢掠的三光政策侵扰,人们有家不敢回,颠沛流离,而且性命就在裤腰带上,终日提心吊胆,不知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受尽了苦难。 可你知道吗?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某电影公司,竟然也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拍摄了一部电影。但比较奇特的是,片中演员,无一例外都是金发碧眼的西洋面孔,当然,他们按照中国人的特征,都进行了化妆。这部电影名叫《龙种》,也是根据在中国饱经战争忧患的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当时的抗日战争,还并没有结束。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宁静祥和的中国南方乡下小村庄,唐凌与家人一起幸福而忙碌的生活着。他的两个大儿子已经娶妻生子,最小的儿子仍怀揣着一腔热血。二儿子的妻子小玉是一位拥有反抗精神的妇女,通过阅读书籍,她得到了先进的知识和进步的思想。然而这一切都被日军的侵华战争打破了,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破败的家园,年轻勇敢的女民兵小玉,带领村民与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龙种》是一部极有深度的电影,把当时人们的惶恐,无奈,以及战争对人性的扭曲,表现的淋漓尽致。更为难得的是,在影片中,还有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配乐不时响起,让人倍感亲切。这部电影是美国人拍摄的关于中国抗日的电影作品,虽然满满的,都是西洋面孔,但十分的接地气。 这部电影所蕴藏的哲学,就像电影名字一般——日日是好日。这五字出自中国佛书《碧岩录》,“春天闻花香听春雷,夏天在蝉鸣中感受暑气,秋天倾听秋雨体会丰收的喜悦,冬天触摸一片雪花的寒冷,调动五感,全身投入,每天都是好日子。”影片讲述:典子是一名20岁的女大学生,每天过着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日子的典子,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迷惘。在母亲的介绍之下,典子和表姐美智子一起来到了家附近的一间茶道教室里学习茶道,这是典子第一次踏入这个对她来说陌生而又神秘的领域。负责授课的老师是一位名叫武田的老太太,典子有些害怕这位稍显严厉的老师。然而,随着时间和学习进度的推移,典子渐渐从茶道的知识中领悟到了人生的道理。期初那些她并不是很理解的繁文缛节,也在无形之中抚平了她焦躁的内心。电影以此,用24节气串联起女主典子24年的茶道人生。在这24年里,看似一切都在循环往复,但实则暗含了在时间流逝的“变”,用节气、季节、12年作为时间节点,讲述了惯常与无常。典子也经历了大学毕业、就业、恋爱、婚姻等等各个人生成长阶段,最终从茶道中领悟到人生真味。 《码头风云》说的是上世纪上半叶的美国码头工人生活,由马龙 白兰度主演。片中“经营”码头的“黑老大”出身于“大户人家”,家里八九个孩子,父母贫穷供养不起,孩子们自己找食吃,各自开门路。“黑老大”在码头上从“底层”做起,“打杀”到这块地盘的最上层成为“食利者”,“垄断”了码头业务,管理着三六九等各级层次。 “高级流氓就很文明了”。“黑老大”不仅组织严密,还养着被自己称为“我们的大哲学家”的专业律师。马龙 白兰度在片中饰演“大哲学家”的弟弟,不畏强暴,勇敢地挑战“黑老大”的“强霸”并获成功。影片最后阶段是他们两人在码头甲板上的“拳击对决”,“雄狮”毕竟不比当年,先赢后输,败给了年轻且富有正义感的“挑战者”,但他“离场”时对白兰度“发誓”:我还会再回来的!经过“鏖战”也已踉踉跄跄的马龙,向着一旁观战且充满期待的码头工人群体说,复工!
本片获第2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故事剧本、最佳男主角等8项大奖,此片是上世纪十大经典影片之一。 根据历史名著《聊斋志异》改编的电影《画皮》,既是中国第一部恐怖电影,也是内陆上映的第一部恐怖电影,在中国的电影史上有一定的意义,电影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时至今日依旧存在。 明朝年间,书生王崇文虽14岁就中秀才,却始终过不了乡试。乡试再次临近,一心想中举人的他害怕又名落孙山,开始求神问卜。某日他得道士指点,在半夜出门朝西北方向走去,来到一座名为魁星阁的破庙时,他没遇上道士所说的贵人,却见一位正在痛哭的美人,紧接美人神奇消失。惆怅若失的王崇文回到家,美人竟从天至,并自称名叫梅娘,是乡试主考官的女儿。王崇文听后大喜,想借助她直上青云。随着与梅娘感情的增深,王崇文眼里越来越容不下妻子陈氏,将之赶出家门。陈氏欲寻短见,被在外学武的小叔王崇武救下,后者听完她的哭诉,归家欲看个究竟。很快,他和兄长看到骇人的一幕。《画皮》的故事虽然简单,镜头下的角色却能包罗万象,王生贪图美色名利想着不劳而获;王崇武为人正直侠义;恶鬼梅娘罔顾人命,作恶多端;陈氏忠贞不移;张铁嘴满口虚假、阿谀奉承。总觉银幕上故事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不知罢了。不管皮囊好看与否,最终都是一具枯骨,但是我们做人做事起码也要对得起这副皮囊,不要做着恶鬼所做的事。
刚从监狱释放出来的Tom Joad 回到俄克拉荷马的家的时候却发现原来的家里已经空无一人,打听之下才从农民Jim Casy口中得知,随着工业的发展,当地的农民们都被迫离开该地。Tom和Jim在Tom的叔父家里找到了Tom的家人,一家人决定到加利福尼亚去寻找新的工作。 一家人把所有的行李都放在一辆卡车上便出发了。路上,Tom的祖母去世了。他们发现了一个地方,专门召集像他们这样的人在那里工作,他们在那里安顿了下来。然而Jim却意外死亡,Tom为了给他报仇也杀了人,只能匆匆逃亡。一家人只能离开,去寻找下一个安身的地方,无家可归的农民们到底路在何方.....“葡萄”这个兼具希望和愤怒的意象,既是举家迁徙的拉力,也成为苦难经历的写照。[愤怒的葡萄]是高级的现实主义杰作,没有面面俱到地消费苦难,情感表达克制,点到为止绝不煽情,满是让人欣赏的人性关怀。纵使影片基调凋敝衰败,却依然不失欢欣,劝诫人们莫要放弃去往葡萄遍布的迦南圣地的希望。这就是生活,有隐忍,有坚强,有小人物的正义感,有亲人离去的悲伤,也有被驱逐的无奈。老爷爷宁死也不愿离去,那是安土重迁;五分一个糖块,卖成一分两个,这是人性温暖;男人的生活是跳跃的,女人的生活是河流,女人比男人更坚强,电影中的老妈妈自有属于她自己的那一套土地哲学。罗伯特.Z.伦纳德导演的这部影片以百老汇最大的歌舞团——齐格菲歌舞团的创办人佛罗伦斯.齐格菲的生平为题材,是三十年代好莱坞歌舞片黄金时代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当时获得了第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三项大奖,女星路易丝.莱娜演出齐格菲的首任妻子,获最佳女主角奖。该片讲述了佛罗伦斯·齐格飞从一个杂耍艺人成为百老汇最大的歌舞团——齐格飞歌舞团创始人的传奇经历,以及他和两任妻子的爱情故事。佛罗伦斯·齐格飞于1869年出生,父亲是芝加哥音乐学院的创办人,但他却对娱乐表演的经营感兴趣。年轻时的齐格飞是杂耍节目中表演的艺人。1893年他到百老汇发展,建立了歌舞团的知名度,1907年创办了以美女盛装演出大型歌舞著称的齐格飞歌舞团,赢得“歌舞大王”的称号。作为20世纪30年代奥斯卡最佳影片中唯一的一部歌舞片,《歌舞大王齐格飞》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片中的歌舞表演细腻精湛、气势恢弘、美丽壮观,是好莱坞米高梅公司的电影元素与纽约百老汇舞台剧的完美结合。演员们也用出色的演技塑造了个性各异的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了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影片由小舞女与家人为客人表演开始,三弦琴和大鼓的美妙乐声传来,伴着舞女们曼妙的身姿和热情的表演。主人公我发了一段画外音:“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次看清楚小舞娘的样子的,当时我正要去汤岛,在汤桥附近,跟这群修缮寺的艺者碰上了。我非常欣赏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使我的旅途不至于太寂寞。”高中生川岛在暑假独自去伊豆旅行,途中偶遇一群卖艺者,其中一个小舞女清纯美好的面容使他为之心动,于是决定与他们结伴同行。在当时社会,艺伎们地位卑下,处处遭人白眼,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她们,不论是精神还是物质上,都掩藏着深深的自卑与无奈。影片中,遇见路人,她们都会弯腰致歉,让路避之,好像自己天生卑贱,不该与他人甚至同是社会下层的人们拥有平等的地位和生活权利,看后让人心生悲哀。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足以说明这一社会状况,在川岛步行去下田的时候,山间下了一场大雨,当他奔向途中一处歇脚店避雨,第二次遇见同去下田的艺人们时,店主老太太赶紧热情地请他进屋烤火取暖,而那群卖艺者只能挤坐在屋外棚子下歇口气。雨停艺人们走后,他询问老太太他们的去处时,老太太说了这么一段话:“谁知道那些卖艺的会在哪里歇脚呢?哪有客人就会到哪儿去,在那里歇脚,谁叫她们是卖艺的呢!只有四海为家。我劝你呀,别跟她们在一起,这对你不好,知道吗?”。另外在影片中,有多处表现了这种古老的社会阶级现象。这部电影,更多的观者都为男女主人公因身份地位悬殊,虽有真情却最终只能隐藏起内心的悸动和情意,挥手道别,分隔天涯而深感遗憾。但还有更多的东西触动着我的心灵,电影从爱、友情和亲情三个方面表现了当时的日本社会现实生活。“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光阴而悔恨,也不会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以保尔在革命道路上的成长为线索,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经过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经济恢复时期前苏联社会的广阔的历史画面。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保尔为了自己热衷的事业,为了自己人生的追求,不惜牺牲自己的感情,全身心投入革命,并以乐观的心态克服重重困难。保尔·柯察金的勇敢、坚强、执着的钢铁精神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相信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将会有更深的人生。保尔·柯察金的话充分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在有限的人生中要发挥出自己无限的价值,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当回忆往事时,不去后悔自己当初的虚度光阴。我认为那就是坚持与忍耐,小不忍则乱大谋,学习也是一样,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成功就在前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乱世忠魂》是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制作的一部爱情战争片,讲述了一名美国拳击手在美军夏威夷军营服役期间发生在军队内部种种丑闻和黑暗现象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41年的夏天,帕维特刚刚被调到夏威夷军营,连长霍默思看到帕维特体格壮硕,便邀请他加入军中的拳击队。没想到,帕维特拒绝了霍默思的邀请,这令霍默思感到愤怒又难堪。帕维特也曾是拳击界的一把好手,但一次意外中他打伤了对手的眼睛致其失明,悔恨交加的他发誓永远不再站上擂台。霍默思的妻子凯伦美丽又温柔,在士官长瓦尔登的诱惑之下,两人产生了背德的感情。一次意外中,士官强森的恶意挑衅导致了士兵马乔的死亡,面对这一悲剧,帕维特决定不再忍耐,愤怒至极的他向强森挥起了拳头。 《乱世忠魂》通过多个人物在战前的命运,生动刻画了一个风雨欲来的历史时期,美国士兵们的生活场景。尽管影片最终带着些爱国情操的主旋律,但是各个人物的形象刻画饱满而立体,绝非那种模式化的描绘,特别帕维特与瓦尔登这两个角色,更是充满了很强的个性魅力,让这部影片充满了对观众情感上的感染力。于乱世与艰难时世中,或许我们只要有一些帕维特的坚强与仗义,瓦尔登的原则与正直,马乔的善良与率真,那光明的一刻总会在某一天到来。《小城之春》是中国电影界公认的经典性作品,是一部令人伤感之作。这伤感不单单靠故事,靠语言,也靠其中的电影音乐。音乐同电影画面互相渗透、相互补充,音乐的内容趋向具体化、明确化。音乐帮助画面来完成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并和影片所展示的内容相结合,推动剧情发展。 1948年前后,中国某个平常的遍处皆是断垣颓壁的南方小城里,年轻少妇周玉纹与生病的丈夫戴礼言过着索然寡味的日子。战争不仅令礼言失去了家产,也使他丧失了生活的信念。而玉纹每日做的,是在早晨出门买菜、给礼言抓药,在城头踱步好大一会后伤神地复回到家中,将药丢于他时与他对话不过三两句,剩下大半时日,是坐在妹妹戴秀房间绣花独自喟叹——除了早晨出门徘徊的城墙头,这是她认为的小城唯剩的有生气之地。章志忱的到来打破了死气沉沉的一切。他是礼言昔日好友,却也是玉纹的旧时情人。与礼言死气的阴郁形成对比的是,志忱年轻健康有朝气,这令本是小城异类的戴秀对他暗生情愫,但志忱心中一直没忘玉纹,而他无疑也是玉纹内心的渴望和呼唤。发乎情止于礼,志忱和玉纹之间欲迎还拒、欲拒还迎的心理角逐游戏连番上演时,礼言和戴秀窥见了个中端倪。《小城之春》无论是从画面到构图、意境的营造,还是人物的内心,都带有古典主义的强大浪漫情怀,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在影片中,带有浓重的悲悯情怀。它所表现的爱情并不激烈,只是一个拉手一个拥抱,两人之间的爱情却深入人心,令人惋惜不已。这爱情看似清淡,实则浓烈,千言万语浓缩为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可以说,是依靠了细节打动人心。周玉纹与章志忱在墙头上关于“随便你”的对话便是如此。这个版本为田壮壮向1948年费穆执导的同名电影的致敬之作,与费版相比,画面颜色变成彩色,空间延展许多,女主人公的独白被隐去,故事内容和讲述的手法也有一些不同,变得更为今天的观众所能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