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这故事讲到了临终时刻,包括入冥、复活等阶段,对人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故事提到两个重要概念:阴德与惜福。有阴德可以复活。反之,如果不惜福,自己的福报也会很快消尽。 
【原文】 尝往临安,于轿中遇急足持文书来,视之,乃追牒也。上列官爵姓名二十馀人,郑在其末。读毕,即恍惚如醉。还家而病。前使亦至,呼之,遂随以行。路半明半暗,如月食夜。到冥府,使者先入。郑窥窗间,见两廊皆囚,而以泥泥其首。少顷,呼入。主者问曰:“汝当死,有阴德否?”曰:“无。”“尝从军乎?”曰:“然。”曰:“汝昔宣和中随诸将往燕山,有二卒得罪于将,欲斩之,以汝谏获免。”(待续……)
【白话语音文字版】 衢州(今浙江同名地)人郑升之在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做过枢密院的医官,他后来住在湖州(今浙江同名地)很多年。有一回他去临安(今杭州),那天是坐在轿中,他忽然遇到一个急足(官府差人)拿着文书来找他,他接过文书一看,那竟然是阴曹地府的“拘捕证”!文书上列着各种官爵和姓名的有二十多人,郑升之名列末尾。他读罢文书,当即神思恍惚,如梦如醉,回到家后就得病了,之前那个急足也到他家来了,招呼郑升之,于是他不由自主的跟着急足上路了(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郑升之已经死了)。这一路半明半暗,环境上感觉像是有月食的夜晚。他们来到一座阴曹地府,那个使者先进去了。郑升之透过窗棂向里面偷窥,看见两条长廊上站满了囚徒,他们的头都被泥糊住了。过了一会,郑升之被招呼进去,上面的阎王(主者)问他:“你这次应该死,活着的时候做过什么有阴德的事儿吗?”郑升之回答:“没做过。”阎王问:“曾经在军队里干过吗?”郑升之回答:“干过。”阎王问:“你曾经在宣和年间(徽宗年号,1119-1125年)跟随众将官去往燕山府(今北京一带),这次行动中有两个兵卒得罪了某位军将,他要杀掉兵卒,因为你的劝谏使兵卒免死。”(待续……)【祥宏点评】:枢密院,宋代朝廷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医官,掌管医务的官员;急足,指急行送信的人、官府拘捕案犯的捕快;阴德,不被人知道的德行;故事提到的燕山之行指的是宣和年间,宋金曾经约定一起攻打辽国,如获胜,金人把宋朝一直念念不忘的“燕云十六州”(燕山府也属其中)归还。结果胜利,宋朝派人去燕山接收故地——已遭金人劫掠,实为空城一座。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中华文库”-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帙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表面看,它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又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19-从《夷坚志》故事谈“入冥与复活”-现场交流) (参考音频:来自“宋朝一小时”音频专辑@喜马拉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