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石欣赏的独特性

 二闲居 2022-07-23 发布于福建
图片
奇石是大自然的杰作,其欣赏与个人的人生经历、艺术感悟紧密联系,当一枚奇石与人的情绪、思考、艺术体验相结合时,便会产生审美愉悦。

图片

奇石的个体具有非凡的独特性,与绘画雕塑的同质、模拟相比更具唯一性,充满了个性特质艺术语言的表达。数千年来,人们在从赏玉佩石到制石玩石的过程中,已将奇石欣赏的独特性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阶段,形成既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美学底蕴,又富于独特欣赏理念与审美情趣的一门学科。

图片

我们欣赏奇石,首先是从艺术的形态符号与色:彩符号方面来把握。苏东坡在称赞文同的画时写道:“竹寒而秀,文瘠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将竹、文、石三者放在一起夸赞,重在欣赏奇石的形与质。从形态上讲,不论是一幅单纯的构图元素,还是一个复杂的图案,都可以让人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从色彩、质地上讲,奇石材质、造型、色彩及花纹的不同寻常,都能够满足人们的猎奇或审美习性,可供观赏、收藏、把玩,翡翠、玛瑙、鸡血石等珍稀石种质地与色彩更是受人热捧。

图片

其次是欣赏奇石形体结构呈示出的语言表达。明代姚绶说:“愿图幻出一奇石,千岩万壑争光辉”。王绂也写诗道:“寓目寻尺小,适意湖海深。岂唯适我意,将以涤我心”。奇石不论是平面状态的,还是立体状态的;不论是有画面感的,还是借助色彩表达图形的,都会让人在欣赏中激发起对亲和自然、道法自然、从自然中静观人生的感悟。

图片

每块奇石都有其独特之处,它们从形到神,从景到情再到趣韵,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人们心理接受方式统一在一起,让客观的表现与主观的感受相合为一。奇石欣赏充分展示了艺术欣赏的深度,即由景到情,由情到趣,由趣到韵,从外到内的欣赏。“外师造化”是自然界赋予奇石的外貌,“中得心源”则是人对奇石理解的认知。如《辩日》以中国古代两小儿对日的认知分歧这一典故命名,从形到意,从意到神,恰到好处地符合这个故事的场景;《天狗》则是一则神话传说的演绎,月亮已咬去一缺,星星破空乱飞,两狗虽露疲态,仍凶相毕露,追亡逐北,罹祸自生,尽管两狗形态相近,但各具其神,绝妙到让人击节称赏:《小马奔奔》似马踏飞燕这珍贵出土文物的一个翻版,这匹小石马已纵马由缰,活泼欢跳,没有人为束缚而自由地奔跑,显示了一种精神力量解放后形成的欢乐与畅扬,放在具体的时代场景中,其象征意味更可以让人提高思考深度,这块奇石正寓意一种精神的开放、一种人性的张扬,小马的欢腾自然便多了一层象征意义。

图片

奇石有色彩艳丽的,有形态奇特的,但大多数奇石因石的材质本色而显纯正、显雅致、显厚重、显多样性特征。奇石在与不同矿物质的融合中由于地质变化作用,带有很大偶然性,流淌与变异、潜入与断裂、打磨与生成一直贯穿于奇石生成的核心,不做作、不添加,因而才厚重、才奇异、才有独特审美特征。所以,它的质朴首先是石的艺术,是本原的艺术,是大自然的杰作,这样才有独特。

图片

这里,需要谈谈奇石的立体感。每块奇石都是有立体感的,有从平面进入纵深、从纵深到立体雕塑般的序列。一块平面状态的奇石,在画面中往往藏骨抱筋于石中而不知走向、不明深浅。石的厚与薄、深与浅中便有线条与画面倾注的力度,形成奇石立体感与深厚感的美质趋向。中国的毛笔书写中,中锋运用的力度形成了书法美学的一个审美点,而奇石仅从石面的立体感构成上便有多样性特征了,如点线面突于石面形成的立体生成、整体画面构成的立体感受、空回雕朔般的立体特征等。只有在力度的深入浅出中能看到这种立体表现,它用变化着的石质筋脉的粗细、色调的深浅、质体的厚薄、起伏,加上画面的饱满疏淡等构成不同层次、不同质感和不同变化生成。赏石如观人,从藏与露、深与浅、轻浮与厚重的赏石观念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自古至今的哲学精神与处世标准,面对这坚硬的石体自然会有一番新的命意了。

图片

奇石审美的独特性还可表现在审美思想的升华上,因为欣赏奇石需要从天、地、人物的自然和谐中去感受,不管是借老庄哲学理解山水精神也好,用唐人诗笔,宋人词章去设想画面的含义也好,甚至以现代的理念去解读大自然的创造也好,都会对奇石的美感作深度思考,从而使人多一番感悟。在赏石中,人们也会从品鉴石的美感而取其物会其意,观其物明其志,让奇石成为陶冶心志的寄托。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