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墨小语|语言实践:精细点的积累

 语墨绮兮 2022-07-23

看了吴忠豪教授公号的新更,专谈丰富语言经验,其中一段话让我深受启发:

同样教学一篇文章,让孩子明白课文用排比方法、用反问句、用双重否定句、用对比、烘托等这些抽象的修辞学、语言学概念,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么用词,怎样造句等语言表达经验相比较,哪种教法对学生语言质量的提高更有价值?答案毋庸置疑!学生学再多的术语概念,也不能改善和提高自身的语言质量。

这段话的确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突出问题——过于强调术语概念,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独特感受。我又想到前不久杀青的微课。

设计三下八单元习作的时候,1.0版本的第二课时以《枣核》片段为例子,将学生初稿的提升点定位在夸张的动作、形象的声音、有趣的表情。现在回过头来想,这样的定位的确不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能够添加声音、表情、动作就已经很不错了,而设计还一度拔高要求——夸张、形象、有趣,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太难了。

接受意见并进行反思后,2.0版本的第二课时以《漏》为例子,将习作提升点定位为少重复、添想法。相比1.0版本,添加想法这一要求更符合学情,所以保留下来了。但是少重复这个点抓得是否精准还值得商榷。

再次研读教材,我发现八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板块呈现了两个带有拟声词的句子,几篇课文当中也能找到类似的句子。于是,3.0版本的第二课时就将习作提升点定为添想法、加拟声词。

对比三个版本,你会发现提升点越来越细化,越来越具有操作性。1.0版本属于典型的术语化、概念化的定位,不具有可操作性,更何况是呈现在微课中呢?也就是说,要想让学生真的学会语言运用,一定不是概念化的输入,而是精细化的学习、感知与输入,更重要的——语言实践!

这一点认知在吴忠豪教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一书中也有提到。运用习作策略板块包含“适当选用近义词”“句子要有变化”等。这两点应该是三年级学生要学习提升的。

三年级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我再次把中年级的教材看了一遍,发现其中可以找到很多这种句子,新鲜感其实就是词语、句子要有变化。比如《花的学校》中“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一句,同样的情景,学生可能会写“东风吹得竹林沙沙作响”。又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学生写的可能就是“雨下了一个晚上”;“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学生可能会写“蓝天倒映在水洼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汉语的最大魅力就在于语言的表达灵活多样,教学中我们不要过多地讲解语法知识,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阅读时主动关注文本中句子的变化,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句子变化的表达效果,并鼓励学生表达时恰当运用。

所以,少讲概念化的东西,找准精细的表达进行语言实践,精细的积累一定会显现出无穷的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