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墨小语|观徐颖老师《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有感

 语墨绮兮 2022-07-23

今天又一次听了徐颖老师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对比上周听的那节,再加上徐老师的讲解,收获颇丰,对上一节课的几个疑问也迎刃而解了。

这是统编四上提问策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重点目标是学习针对部分和全文提问。因为部分原因,不能呈现实录,希望自己就这么写也写得清楚,哈哈!

1.读懂教材,将教材提示转换为学习资源。

(1)有目的地进行课前谈话

听前一节课时,我有比较明显的感觉:学生提问表达不明确,需要教师时常纠正。我当时就疑惑:提问在二年级的口语交际和写话中都有涉及,在三年级也有学习问句,为什么还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借班上课,学情不尽相同。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再次出现,徐老师这次在课前谈话中鼓励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规范提问。如此一来,学生在正式上课时的语言会更加规范,课堂的连贯性、完整性更好。

(2)合理利用导语与课后题

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中,课前导语是“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徐老师把这个导语作为导入后的第一个环节。课后题1是“读完课文,把你的问题写下来”,徐老师把这个放在了交流问题之后。两个环节都是从教材编排中来,将教材的提示融入到教学环节当中。

又如,在第1课时发现提问角度环节,徐老师并没有完整地出示课后习题2,将泡泡语(我发现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提的,有的问题是针对全文提的)隐藏了,让学生自己发现。学生发现之后再出示。这就避免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嫌疑。(徐老师前一次上课就是通过学习小伙伴直接呈现的,能感觉到学生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认识是不够的。这一次突破了这个难点,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2.关注元认知,强化自我建构

元认知,说得直白点,就是认知的认知,例如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这么说?

今天这节课的交流问题环节,徐老师通过追问“你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关注学生思维的路径,让学生自主建构出什么是“自己的问题”——不一样、没见过、有矛盾。

上一节课也是这么设计的,这个环节没有什么改变。从今天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看,感觉上一次的效果要好些。

3.寻找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大概维果茨基也没想到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能够影响如此深远,但,这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关注的一个概念。

这一课中,“针对全文提问”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在上一节课中我听得有些糊涂(大概是走神了……),所以这一节课我一句话都没放过。

徐老师以课后习题3为抓手,让学生在情境中多形式朗读,充分理解文本内容。徐老师特别强调:针对全文提问的前提是熟悉文本。的确如此。课后习题3其实就是一个针对全文提出的问题,有了这个的解读与示范,学生会学着以全局观看文本,提问题。学生就是学生的老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相当踊跃。有的孩子还提出了“为什么做自己该做的事就能获得幸福”“为什么其他豆子不愿意做自己该做的事”之类富有人生哲思的问题。

当然,对于针对全文提问这个难点,我还是有些疑惑:如何让这个难点的教学路径更加明晰?我到时候这样上会有这样的效果吗?还是值得思考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