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札记|语文当建立在科学之上:读《现代语文二十家》吴研因篇

 语墨绮兮 2022-07-23

当同一个领域的知识多了,我的大脑就吸收不过来了,读《现代语文二十家》就是如此。最开始看胡适篇感觉还不错,慢慢往后看也还是有些吸收的。但是,当我看到黎锦熙篇时,就感觉大脑装不下了。知识的吸收是需要时间的,于是,放下此书,看看其他的书调解一下。近两天,又开始拿起学习了。读到吴研因篇时,又找回了读胡适篇的感觉。于是,将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

吴研因先生自称“国文国语教学改革运动地陈胜吴广之流”,他的主要代表作是《小学国语教学法概要》《文字的自然教学法》等。

吴先生认为:唯一目的是使儿童在易于学习语言的幼年期内学得一种标准语,能将这种标准语自由使用,发表自己思想感情,并能从容了解说标准语人的情意,以期国民间有一种人人能说的口语通行。也就是说,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流,而后是学习与创造。

关于读文教学,吴先生提出了读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1.引起学习动机;2.先全体而后分析;3.要让儿童入情入境,展开充分想象,然后细心体味;4.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练习,并且要作成绩比较;5.要根据课文随机设计表演;6.对于高年级要多给讨论判断的机会;7.要使学生习惯于组织的研究。关于第6点,“组织的研究”是指对文章组织结构的总体理解,目的是训练学生能够抓住重点得其大意的能力,以提高读书速度。看到这里,我就想起了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材中提到遇到不理解的可以跳读、不回读、抓住关键词等方法。吴先生认为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在于抓住重点得其大意,这与朱老师昨天讲的“长文短教”的重要方法不谋而合。提高阅读速度,不仅仅是时间的长短,更是阅读理解的效率。

在这其中,吴先生也提到教学方法要因学习对象不同而变化,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这种主张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吴先生的主张中,最能引发我的共鸣的便是他的文字自然教学法。吴先生提出了“三个原理”和“六个步骤”。“三个原理”就是:学生自觉的需要,依据学生已经具备的动作和经验,顾及学生的兴趣。这三个原理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你要教学生,就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什么”,也就是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学情,充分利用先行组织者,帮助学习者建构新的知识。

“六步骤”:

一,把教室里的东西、学校的地段、同学的姓名,一一用文字标记,使儿童识得许多单字名词语句。

这就是我们提倡的在生活中识字,在生活中的各个场景充分挖掘识字资源。语文来源于生活,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也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二、用文字代替语言发布命令,指导学生动作,使之自然知道许多日常应用的语句。

这有点像我们所说的通过动作理解字词的意思,但这个包含的范围和方式更多。这是一种刻意练习,通过这种刻意练习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字的意义。

三、故事图上一部分重要处,用文字记载,使儿童听了故事,看了故事图,就知道文字的意思。

这是通过图画和关键词唤醒学习者的记忆,将已学的断断续续的经验通过关键词连接起来,强化学习的效果。

四、已经能背诵的儿歌,用文字记出,使儿童复看文字。

在这个识字过程中,“会背诵”就是学生学习的先行组织者,儿歌是学生熟悉的,这就减轻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畏难感,儿歌文字不断复现,也符合儿童知识学习的规律。

五、故事上半段口讲给儿童听,到下半段,让儿童看文字。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读后半段故事的欲望。

六、最后让儿童读整本书。

读书也有四个步骤:先教字句多反复的童话传记;次教简短有韵意思明了的白话诗歌;再教字句不必反复而内容却简单有趣的童话传记诗歌等;最后教学不离现实的传记小说剧本。这适合高年级。

这样的选材安排也非常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

研读吴先生的主张,我发现他的很多观点都是建立在儿童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他的很多主张受到了杜威“儿童中心”“教育即生活”“做中学,学中做”等主张的影响,这在当时都是极具积极意义的。利用所学的国外现代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为自己服务,致力于让语文学科向科学化推进,这是吴先生为语文教育改革所做的努力与贡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