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5年,记者意外看到一把日本军刀,发现南京百人斩凶手竟有四人

 逍遥_书斋 2022-07-23 发布于河南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本军官向井敏明野田毅发起了一场“百人斩竞赛”,看谁先杀够一百个人。

在此过程中,两人分别屠杀了106名和105名无辜的中国百姓。

战后,两人和另一个名为田中军吉的日本军官被押上了军事法庭,最终得到了正义的制裁。

文章图片1

“百人斩”杀人竞赛报纸截图

在我们的认知中,参与“百人斩竞赛”的日本军官只有上述三人,但是,在1995年,一位南京记者通过一把日本军刀,竟然发现了“百人斩竞赛”背后的第四人!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今天,笔者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背后的故事。

一把军刀,一段历史

1995年,彼时正值抗战胜利50周年,一位名为吴建宁的记者打算拍摄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纪录片。

因为南京大屠杀时候是蒋介石当权,因此大部分的相关资料也都存放在了台湾,所以吴建宁不得不奔赴台湾进行调查研究。

文章图片2

向井敏明和野田毅

在出发前,吴建宁做了许多相关的工作,也对“百人斩竞赛”进行了一些了解。

只不过当时吴建宁此行的计划并没有将“百人斩竞赛”当作是重点,因为这是一段太过沉重的历史,谁都不会愿意去掀开自己的伤疤给人看。

但是,就在吴建宁准备出发的时候,一通电话打乱了他的计划。

电话是时任南京市台湾事务办公室宣传科科长倪志亮打来的,他很早就听说了吴建宁的这次计划,对这次拍摄也十分感兴趣,因此也打算帮助吴建宁完善拍摄。

但是,就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他意外地发现,在台中县的一个“军史馆”中,竟然收藏着一把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屠刀。

文章图片3

拍摄凶刀的吴建宁和摄影师

为了确认这把屠刀的来历,倪志亮询问了很多人,这才了解到这正是当年“百人斩竞赛”的屠刀!

在此之前,两人都不知道,这样一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军刀竟然就收藏在台湾。

于是,倪志亮特别要求吴建宁,一定要去台中县对这把军刀进行拍摄和报道。

吴建宁很爽快地答应了,但是到了台中县才发现,倪志亮的消息有误,那把军刀根本不在他所说的“军史馆”中,而是在台北的“国军历史文物馆”中,吴建宁只好又从台中来到了台北。

那把军刀正陈列在博物馆中,从外观上看,那是一把标准的九四式军官佩刀,于1934年开始使用。

文章图片4

“国军历史博物馆”所藏凶刀

和其它普通的军刀不同,这把军刀有着很明显的战斗痕迹,甚至上面还残留着一些无法洗掉的血迹,由此可见,这把军刀的主人曾经犯下过无数杀戮。

吴建宁对这把军刀进行了仔细地拍摄,但是,当拍到刀柄处的时候,吴建宁突然发现了有什么不对劲!

在这把军刀的刀柄处,赫然刻着“南京の役殺107人”的字样。

也就是说,这的确是当年参加过“百人斩竞赛”的屠刀,而且还杀了不少的人。

但是,吴建宁清楚地记得,那三个被处决的战犯分别杀害了105人、106人和三百余人——所以这把刀不属于他们三人中的任何一人!

文章图片5

“国军历史博物馆”所藏凶刀

“国军历史文物馆”的收藏都是真材实料的,因此这不可能是一把假刀,那么,真相或许只有一个:当年参加“百人斩竞赛”并且杀害人数超过一百人的日本军官不止三个人!

沉重历史,重新走过

看着这把沉甸甸的军刀,吴建宁的心中百味杂陈,他是一个中国人,更是一个南京人,没有人比他更懂“南京大屠杀”这五个字背后到底蕴藏了怎样的悲痛。

他本以为正义已经得到宣判,但是如今看来,事实并非如此!

此时此刻,拍摄任务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吴建宁的心中只有一个问题:这个人到底是谁?

之后,吴建宁带着自己的拍摄团队对这件事情展开了调查,他们翻阅了博物馆的文物信息和来源,这才发现,这把军刀是一个名叫魏炳文的人在1985年捐赠的。

文章图片6

台湾“国军历史文物馆”

除了这条信息,吴建宁等人再无其它收获,于是他们便打算从魏炳文入手。

但是,经过一番调查才发现,魏炳文这人却是在1971年就去世了,而且博物馆也没法提供其它的信息,他们只好各地打听。

在当时那个网络还没普及的年代,想要寻找一个未曾谋面的人,简直如同是大海捞针,在寻找了一段时间之后,吴建宁等人决定先回南京调查一番,之后再回来继续寻找。

回到南京之后,吴建宁马上联系了南京大学的历史教授高兴祖,这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人,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南京大屠杀研究会的会长,对南京大屠杀的各种细节都有着深刻的研究。

吴建宁将自己拍到的照片和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高兴祖。

文章图片7

高兴祖

听了吴建宁的表述,高兴祖教授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到:“你说的这个事情我有印象,几年前我也在《人民政协报》上面看到过类似的新闻。”

高兴祖简单地回忆了一下,继续说到:“那应该是在抗战胜利40周年时候刊登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叫做《难忘的血债》,上面也提到了这把杀害了107人的军刀。”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篇文章的作者是余鸿成,他手上应该有不少的相关资料,你可以去找他问问看。”

几经周折,吴建宁终于联系上了余鸿成,他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人,也是那把军刀的第一经手人!

文章图片8

余鸿成

由于行动不便,余鸿成只能通过写信的方式将自己知道的一切告诉吴建宁。

1946年1月,余鸿成所在的部队来到了河北定县,负责接收日本的一支部队的投降。

日军上缴了一批军刀和其它武器,出于好奇,余鸿成便对那批武器进行了查看。

他也正是在那批武器中发现了那把杀害了107人的军刀,余鸿成立马将这把军刀上交给了李福堂营长,后来辗转到了魏炳文手中,魏炳文是当时的副军长,也正是这把军刀的捐赠者。

文章图片9

吴建宁(右)和余鸿成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收到来信后,吴建宁这才发现,原来余鸿成也不清楚这把军刀的主人到底是谁,而且甚至连魏炳文在哪里也不知道。

但是目前吴建宁手上只有这么点信息了,他顺着魏炳文的线索继续找了下去,发现魏炳文的子女们目前都还在台北生活。

但是因为信息闭塞,吴建宁暂时还是没能获悉魏炳文的子女住在何处。

调查魏炳文子女的信息花了吴建宁很长一段时间,直到1997年11月才终于见到了他们。

按照吴建宁的猜想,魏炳文既然是军级高官,那么他们的子女想必也是过着不错的生活,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文章图片10

因为性格原因,魏炳文在生前没少得罪蒋介石,而蒋介石对其也是十分不满,处处给魏炳文穿小鞋,甚至剥夺了他的所有权力。

魏炳文的儿子名为魏炳超,因为父亲的原因,自己的职业生涯也不是很顺利,只能孤身一人居住在一个普通的大院里。

魏炳超告诉吴建宁,自己对那把军刀也不太清楚,因为当时那把军刀魏炳文是交给了小儿子魏亮保管,加上自己对这些东西不太感兴趣,因此也没怎么去了解。

但是,魏炳超还是很热情地将魏亮的住址提供给了吴建宁。

顺着提示,吴建宁终于见到了魏亮。

文章图片11

吴建宁(左)和魏亮

本以为事情终于可以迎来真相了,但是吴建宁没想到的是,魏亮一直都对自己很是戒备。

其实也可以理解,魏亮从小便生活在台湾,没怎么接触过大陆人,因此心存戒备也是说得过去的。

为了打破魏亮的疑虑,吴建宁甚至拿出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和热情,最终成功打动了魏亮,魏亮也接受了吴建宁的采访。

背后真凶,险些暴露

提起这把刀,魏亮的语气有些沉重:“关于这把刀的事情我也多多少少知道一些,这把刀上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我不希望别人知道,因为我怕给我惹来什么事情。”

文章图片12

原来,自从这把刀来到魏家之后,魏家人就一直很小心地珍藏着,几乎没人知道这把刀的事情。

直到五十年代,一个电影导演看上了这把刀,希望从魏家借出来拍戏用。

这位导演当然不知道这把刀的历史,他只是觉得这把刀看起来很逼真,很有真实感,也正是这个原因,在电影中,这位导演给了这把刀很多个特写镜头。

谁曾想,这部电影被一个日本人盯上了,他不知从哪里弄来了魏炳文的联系方式,表示自己愿意高价收购这把刀。

文章图片13

“国军历史博物馆”所藏凶刀

魏炳文是一个军人,知道这把刀的来历,他也对这突如其来的收购意愿感到意外,但是仔细推敲一番,魏炳文自然也是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魏炳文坚决不肯出售这把军刀,并在其晚年交给了小儿子魏亮来保管。

魏炳文去世后,魏家的家庭条件一直很不好,魏亮便产生了拍卖掉这把刀的想法,按照市场估价,这把刀竟然能够卖到100万美元左右的价格。

但是,魏亮的母亲始终不同意出售这把刀,她认为这把刀是凶器,不能依靠凶器来赚钱,那样不吉利。

文章图片14

日军军刀

1985年,魏亮的母亲去世,临终前,她交代魏亮一定要把这把刀捐赠出去:

“这把刀意义非凡,它不属于我们一家人,它承载着我们一个民族的血与泪,它属于我们整个民族。”

于是,在抗战胜利四十周年之际,魏亮将其捐赠给了“国军历史文物馆”。

听了这把刀的故事,吴建宁也是感慨万千,但是,他始终还是没有听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你们也不知道这把刀的主人是谁吗?”

坐在一旁的魏亮摇了摇头:

“不知道,父亲从未跟我说过,母亲也不知道,虽然它在我家放了几十年,但或许真正了解它的只有父亲一个人。”

“但是……”

文章图片15

吴建宁知道魏亮接下来想说什么,按照魏亮的说法,魏炳文曾收到过一个人的联系,要求购买这把刀,那个人可能就是这把刀的主人,而魏炳文很有可能知道他是谁。

只可惜魏炳文早已离世。

吴建宁不甘心,为了这把刀,他前前后后付出了多少的时间和精力,但其实这对他来说都不算什么。

正义,他想要的就是正义!他不希望这个犯下过滔天大罪的日本人依然逍遥法外!

借用媒体人的身份,吴建宁将这些事情提供给了电视台和其它媒体,与此同时,他所拍摄的纪录片也在内陆引起了广泛关注,所有人都开始寻找那个漏网之鱼了!

但是,吴建宁没有想到,这一找,就是二十年。

文章图片16

在“百人斩”杀人比赛中出现的日本武士刀

多年等待,终迎真相

2017年8月,吴建宁和往常一样正在执行着自己的工作,就在这时,一通电话打了进来。

电话是老朋友倪志亮打来的,多年来,两人一直都在为寻找军刀主人的事情努力。

今天,倪志亮要告诉他一个好消息!

“建宁啊,天大的好消息,那把军刀!!那把军刀的主人找到了!”

“什么!”

听到这话,吴建宁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眼角随即流下了一串激动的泪水。

文章图片17

二十年了,二十年了,一个人能有几个二十年,这二十年来,吴建宁等人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但是始终没有结果,真相似乎和他们只隔着一层薄膜,但是始终无法戳开。

但是现在,真相终于来了!

原来,不久前,一位学者对参加过南京战役的日本军官名单进行了新的整理,这位学者也对那把军刀的新闻有所了解,所以在整理时特意留意了一点。

好巧不巧,就是这次整理,让这位学者锁定了这把军刀的主人——马见塚八藏

为了确认信息的可靠性,这名学者还对马见塚八藏进行了仔细地调查。

马见塚八藏,曾在南京大屠杀中担任中队队长,于1938年被调走,1946年投降后返回日本。

文章图片18

履历上显示,马见塚八藏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军国主义”分子。

在战争之外,马见塚八藏多次在日本报刊上发表含有军国主义思想的文章,煽动日本的民众对“异己”进行排斥和铲除。

马见塚八藏还十分崇尚武力,他希望日本能够成为一个军国主义国家。

但是,因为政治原因,马见塚八藏在军队里面很不受其他人的待见。

在马见塚八藏看来,“胸怀大志”的他却没有用武之地,心中自然是愤懑不平的,于是,他将这股怨恨发泄在了战争中。

文章图片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