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禹偁:一生以直言为荣的北宋诗文先驱

 海曲上人 2022-07-23 发布于山东

王禹偁chēng这个名字,对于现在的我们大概不是很熟悉。他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太宗朝的文坛领袖,后来的欧阳修、苏轼都对他推崇备至,欧阳修说:“想公风采常如在,顾我文章不足论”,苏轼称赞他“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

一、诗文简介

按照后来学术界的说法,宋初的诗坛可分成晚唐体、白体、西昆体三派。其中的白体便是学习白居易的,影响和势力都最大。宋太宗赵光义本人喜好诗赋,尤其喜欢白乐天诗,在王禹偁之前称得上文坛领袖的徐铉、李昉二人,也以白体见长。只是他们虽然学习了白居易平易浅白的特点,却主要用在应制诗和文人直接的相互唱和之上。王禹偁的功绩是,在白体的基础上,引入了大量抒发自身情怀和讽喻时事的写法,宋诗后来有别于唐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视说理、重修养,基本上可以说是从王禹偁这里发端的。

文章图片1

王禹偁画像

他的诗歌名篇,有关怀民生疾苦的《对雪》,有写“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的《清明》诗等等。最著名的大概算这首七律《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写于他贬官商州时期,通过多彩多姿之笔,描绘了山野迷人的风光,抒写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至于文章,王禹偁作为知制诰,也就是专门为皇帝起草文书的近臣,写得一手好文章,那是他的看家本领,四六文是基本功,古文也是写得极好的。他最著名的大概是《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有些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里头也曾收录过。我们试摘录一段:

黄冈之地多竹...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yì江濑,幽qù辽夐xiòng,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zhēng丁然;宜投壶,矢声铮zhēng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这一连串的排比,寓情于景,轻快自然,动人的不仅仅是优美的词句,更是作者那随遇而安,深处贬谪逆境依然苦中作乐的旷达之心。

说完了诗文,来说说他的词作,这首《点绛唇》大概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很可能也是他唯一的传世词作: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zhuì。平生事。此时凝睇dì。谁会凭栏意。

王禹偁一生大概留下了600多篇诗文传世,以上只是一个引子。在诗、文两方面的创作都较为突出,促进了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是北宋初期首先起来反对唐末以来浮靡文风,提倡平易朴素的,反对艰深晦涩,雕章琢句,为后来的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道路,因此颇受后人推重。

二、犯颜直谏,八年三贬黜

王禹偁大概算的上一个典型的宋朝士大夫,而且是最早的那一个。为什么说他典型呢?大概可以从他的这些标签里得到答案。出身贫寒、科举入仕,“以天下为己任”敢于言事。是文人,是学者,更重要的是官员,是有着希望以自己所学,济世安民远大抱负的士大夫。从他相关的历史资料中,我们大概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对于宋朝人来说,比起他的诗人、文人身份,王禹偁还有一个身份更令人瞩目:那就是直言犯上,百折不挠(nao)的谏臣。

他一生曾经因敢说话被贬三次,于是他自己写了著名的《三黜赋》,说:“一生几日?八年三黜”,虽然“六百里之穷山,唯毒蛇与虎” “泣血就路,痛彼苍兮安仰”,而一贬“亲老且疾;儿未免乳”,再贬“亲已丧。几筵未收,旅榇未葬”,但自己“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 铁骨铮铮,可见一斑。

文章图片2

王禹偁生于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宋史》说他世代都是农家,“其家以磨面为生”。在清贫的环境中成长的他早年天资聪颖,刻苦学习,九岁能文。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三十岁的他进士及第,开始踏入仕途。他为人正直,先后在山东成武和苏州等地方任职,发誓要“兼磨断佞nìng剑,拟树直言旗”。端拱元年(988年)经过相关考试后,被升迁为右拾遗,他于是开始了进谏之路,写了一篇《端拱箴》来批评皇宫中生活过于奢侈,被太宗赏识,在第二年拜左司谏、知制诰。这一年,他三十六岁,登上了知制诰一职,可以说前途一片光明--因为这个位置向来被认为是宰相的储备,是天子近臣。

可仅仅两年后,他就从云端跌落,被贬商州团练副使。当时庐州一个叫道安的尼姑诬陷著名文人徐铉,任大理寺卿的王禹偁认为道安应该反坐受惩,但有诏令下达,说不要治罪。王禹偁不服,上疏抗争,触怒了太宗。

淳化四年,也就是两年后的993年秋天,太宗将他召回,还特地嘱咐宰相劝诫王禹偁。不久,再次任知制诰。多次向皇帝进献征讨西夏李继迁的计策,后来果然换来西夏对大宋的臣服。于是他再次在两年后升迁,任翰林学士,封驳司等,诏令有不适当的地方,他便多次直言上奏。如果说对于军政这些事也就罢了,偏偏他还管起了皇家内务。我们都知道宋初有一桩悬案,叫“烛影斧声”,赵光义从他哥哥手上拿来的皇权,本就不清不楚,不明不白。他的嫂子宋皇后,本来是想让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继位的,赵光义自然对于这位嫂子是没有好脸色的,于是在宋皇后死后,对她的丧事非常怠慢--把她的棺材放在他姐“故燕国长公主”家里;大臣们竟然也不穿丧服。王禹偁看不下去了,私下里和朋友们抱怨说:“毕竟曾经母仪天下的,怎么能这么对待她呢?”

文章图片3

宋太宗永熙陵外景

这话被人捅上去了,于是王禹偁被按了一个毁谤嘲讽朝廷之罪,降为工部郎中,贬滁州知州

后来,赵光义驾崩,997年,他的儿子宋真宗即位,再次将王禹偁召回,重新担任知制诰一职。这么说起来,王禹偁这个人确实是有才华的,否则父子两人都一而再,再而三地启用他呢。再次回朝的王禹偁干劲十足,上书提出“谨边防”,“减冗兵,并冗吏”等计策,再受重用。和第一次做知制诰相比,已经快10年过去了。相比于别人来说,他可以说是不进反而退了,青年才俊,也到了两鬓微霜的不惑之年了。而这一切,不过是因为他坚持原则,直言抗争,于是挫折和困难便相伴于他。一把年纪了,应该不会'任性“了吧。可不久,因为参与编修《太祖实录》,他再次坚持原则,秉笔直书,不肯屈从,引起了宰相的不满,再遭毁谤。当然明眼人都看得出,这肯定不是宰相不满这么简单,而是触怒了皇帝。毫不意外的,第三次被赶出京城,在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被贬往黄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两年后,改任蕲州知州,到任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只有四十八岁。

三、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

《三黜赋》就写于到黄州后,《宋史.王禹偁传》也记录下了他这一声呐喊:”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 后悔吗?不,决不,他死都不会回头的。

他的这份正直是最为后人所称赞的地方,但是,很可能也正是造成他政治生涯悲剧的原因。从青年时的宰相之选,到暮年放逐黄州,让我们想到了后来的苏轼,一样正直,一样坚持,一样的仕途落魄,也一样的旷达超然。

文章图片4

王禹偁建黄州睡足堂,又名睡仙亭

只是,也许,他们大概很难认为自己的政治人生是成功的。就像王禹偁三十多岁第一次被太宗召进京城,踌躇满志之时写的那篇著名的《待漏院记》中所说:

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gāo、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huì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他的人生目标是要宰执天下的,而且他深知:

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他也不会不明白,要登上那个万众瞩目的位置,除了才能和谨慎,必要的权谋也是需要的。只是,大概他终究是不屑于那些手段,在他被贬滁州后,他极为欣赏的弟子后来和他分道扬镳的权臣丁谓曾劝告他改变刚直的性格。他回信说:

当吾在内庭掌密命,亲我者不曰子高刚亢直将不容于朝矣!又不当面折某人邪!不当庭争某事邪!及吾退而有是说,非知我者也。

这段话,真是太可爱了。正直是我的天性,懂吗?当我朝廷掌管秘命,受皇帝赏识时,你们怎么不来劝我?!现在来劝,不是马后炮吗?马后炮懂吗,你这势利眼!

从这段话中,我可以看出来,王先生这妥妥地成不了权臣啊。他的政治人生当然算不上成功,但他的人生却也自然算不上失败,所谓求仁得仁,不忘初心,大概就是这样吧。

《宋史》评价他说:《传》云:“邦有道,危言危行。”三人者,躬骨鲠蹇jiǎn谔之节,蔚为名臣,所遇之时然也。禹偁制戎之策,厥后果符其言,而醇文奥学,为世宗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