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封旧事---刘家胡同

 d大羊 2022-07-23 发布于河南
文章图片1

河道街一景,付保军绘画

开封素有七角八巷七十二条胡同之说,真正有没有72条胡同?据统计,不算开封城内的里或巷,胡同确实超过72条。“胡同”之名,大多出现在我国北方的城市,江南称为弄或弄堂。“胡同”之名,有说源于元代,蒙语“浩特”的译音。而“浩特”蒙语的本意是水井,居民傍水井聚居,故曰“胡同”。明朝统一中国后,实行鼓励各民族合居、团结共处的政策,“胡同”之称的出现,就是体现这一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胡”乃古代汉族对我过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至今我们生活中尚有很多相关词语,比如胡萝卜、胡椒、胡琴、板胡、二胡等,“胡”在这里没有半点贬低的意思,相反却有褒义,把群众聚居之地名曰胡同,自亦不例外,且这个“同”字又明显寓有要多民族共居一地,和睦相处,团结一致之含义,这是很自然的了。一个一个家族聚在“胡同”里,就像是一个大家族,自然会发生不少故事……。

刘家宅院位于开封市土街中间向东拐的一条小巷---刘家胡同内,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系尉氏县巨富刘耀德与其妻子刘青霞(安阳人,原名马青霞)在开封的住宅。刘家宅院是典型的两座三进四合院,左右对称,共6个小院构成的一个整体。屋顶设计全部采用硬山式,是开封清末民初时兴的建筑风格。此院坐北向南,院后是花园。以东侧的三进院为例,该院南北长75.6米,东西宽26.8米。建筑布局以上房中轴为主,左右对称,层次分明,错落有序,是一座封闭式的四合院建筑。大门偏左,以左侧下角配房的山头作照壁。大门高大,脊高7米,檐高4.8米,高出临街南屋脊顶,磨砖雕花,原有4步石阶。整个建筑从南向北,房屋的檐口与屋脊逐步升高,中厅脊高于配房脊,主次分明,除了沿中轴线可至上房外,整个院落东侧有一贯通南北的通道直至后花园。刘青霞居住东院三进院上房,东厢房为其养子刘鼎元居室,西厢房为刘青霞书房。

刘青霞自二十五岁夫亡,至四十六岁去世,其二十年间,她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为了革命的成功与巩固,她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藩篱,投身社会,奔走呼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我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

光绪二十年(1894年),刘青霞刚到十八岁,便受家命嫁于河南省尉氏县大地主、山西试用道刘耀德(字德煦)为妻,始改姓刘。尉氏县刘家的远祖,在山西省洪洞县,明朝洪武初年迁居尉氏。刘氏七世以前,以农作为主,兼做豆腐生意,生活较为清苦。自乾隆三年(1738年)放羊娃出身的八世祖刘致中,中了戌午科进士,官至直隶大名道后,刘氏才开始发家。接着,刘致中长子刘壮,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任北京南城兵马司通判。次子刘恒毓,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任湖北督粮道。至十一世刘洪恩,以进士为陕西按察使,赏加布政使衔。刘家子孙颇为重视仕途、经济。其时,出任各级官吏者甚多,从而使刘家进入鼎盛时期。这期间,刘家占有20余万亩地,门道悬挂“双千顷”牌。同时,它还开设了100多个当铺、钱庄、银号和数以百计的生意铺面,号称:七十二茂(典当铺)、八十二盛(钱庄)。这些当铺、钱庄、银号和生意铺面,遍布中国东部开封、南京、北京几十个府、州、县、镇,真可谓日进斗金,富埒王侯,成为河南省第一富户。

说到当铺,开封城内的曹门大街路北有一条胡同,因胡同口紧邻一座老当铺而得名当铺胡同。当铺在旧中国风行了几千年,曾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行业,当铺亦是一个高利行业。旧社会时开封有多家当铺,分布在大小街巷的各个角落,可当铺胡同却只有一个,为什么唯独曹门里这个当铺被叫做当铺胡同,而不是其它的当铺呢?曹门里这个当铺是尉氏县巨富刘耀德家所开。这座当铺原为一座传统的四合院建筑。东部两进院是主院,另有一个西偏院,高大的过车门楼西侧临街是门面房,全部清代建筑格式。经过百余年风雨侵蚀,特别是大梁门至曹门一线扩街改造,临街前院房屋皆已拆去,目前尚存有后院东厢房五间,为硬山式布瓦屋面。当铺胡同北口至东三道街中间,胡同中部有向东、西的街道,为东二道街。

约在民国十年(1921年)前后,河南省各县差不多都有当铺。大部是尉氏县刘家设立的。当铺的经营,是以当家一时困难,拿衣饰财物押给当铺,取得少数金钱,解决暂时困难,到时本息还清,赎出当物。当铺收当衣物极为刻苛,所当价值十元的衣物,至多只能当两、三元,而较破之衣物,至多只能当衣物价值的百分之十,生活贫困之人所当衣物,多系破烂,拿去很多东西,当不了多少钱,生活困难,仅能借此得到短时解决,过时不赎,即为当铺所有。此种情况,实在可悯。当铺的利息,乃是月息2分半,衣品当10元钱,每月利息2角5分,当期为2年半,过期当铺即可任意变卖。在2年半之内,随时可以赎回。但本利须一次付清。当铺变卖当死的衣物时,乃是将好、坏衣物大批地混在一起卖,出卖的价值乃远远超过在当死物品本利和数以上。

在当铺门口,经常有人收买当票(不死当票),喊叫“谁卖当票,谁卖当票”。有人当的东西,快到当的死期,而无钱赎回,便将当票多少卖几个钱,比死在当铺内,不得分文好一点,买当票的人将车西赎出变卖,多少可得点盈利。开当铺的人,关于收当的单、夹棉衣服,不管如何的好,即使是新的,开出的当票上均写什么破衣几件,如系羊皮的,则写光板老羊皮什么衣服几件,不但如此,当票上还印有“衣物若有虫伤损环,概不负责赔偿。”以此,可以免除当铺人与当铺发生纠纷,即使当铺将衣物损环,也无法令其赔偿。

约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前后,开封市内的刘家两处当铺,先后停止营业。这时稍有钱财的人,拿出三、五百元,或一、二百元偷偷摸摸地经营押当。押当的经营,政府也是不许可的,不过能向当局花几个钱,或托有面子人说句话,当局佯作不知,就可以照样营业。经营押当的人,押当利息,月息10分,东西押10元钱,每月1块钱的利息,俗称“加一利”,到十个月,本利就相等了。押当的期限为三个月,到期不赎,即行死当,到了三个月可以付利,延长期限,付几个月利,押的期限就可以延长几个月。而押当所押之衣物,价值10元,至多押1元。经营押当的,为的是得利息,不愿叫死当,故将押款特别少给,使押当的不至死当。开封市小黄家胡同北头路东李海亭家经营典当,经营押当的资本,仅有三、四百元,家中5口人,生活过得挺好。开封小本经营押当的人亦不少,西门内关帝庙附近宋家药铺,尤其东岳庙门,东大寺街有的回民,偷偷摸摸经营押当的更多。

开封沦陷后,沦陷的县城均有朝鲜人公开设立押当铺,与当地日军宪兵队及日伪警察署相勾结,并照章出税。朝鲜人所设之押当铺,较中国人小本经营押当的更加百倍刻苛,价值10元之东西,只能给1元以下的押金,在押之时若有损坏,决不负责赔偿。利息是每月10分(10元钱出1元利息),押三个月时间,就得付四个月的利。如:三月三十一日押出,四月一日赎回,就得付两个月利,到六月三十日赎回,就得出四个月的利。计算利息时,不是以三十天为一个月,而是一个月头为一个月,三月三十一号押出,四月一日赎回,虽只一天或不到一天,也得给一个月利息。如三月三十一日下午当铺关门(约四、五点钟之时)之际押出,到了六月一日上午开门去赎东西,说什么都不回给,虽说只过极短时间,亦以过期对待,坚不给回。在沦陷区域生活艰难之人,有时以押当解决短时间生活困难,暂免饥饿的人,对于朝鲜人押当铺,无不仇恨万分,尽人皆骂。

坐落在南土街原开封剧场对面的模范商场,原名国货商场。始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豫省第一个“国货商场”。这里,亦是刘耀德自家开设的桐茂典当铺。刘耀德病逝后,由其妻刘青霞经营。当时的国货商场建筑造型新频,内部宽敞,别具一格。周围成棱形状,周长达240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正大门坐西面东,临南土街;后大门座东面西,临洪河沿街。南北两侧中央各辟一门,四角各有角门,可谓“四通八达”,进出方便。场内环周店铺林立,仅固定铺面就有40余家。临时摊位还有不少,经营商品以时货、布匹居多,全部属于零售。同时,场内中央特设剧院一座,名叫“华光影剧院”,更为商场增色添彩。

商场开业以后,参观市民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应接不暇,加之“国货”物美价廉,很受顾客欢迎。从开业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可谓“繁荣兴旺”时期。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六月开封沦陷,市内商店住户多被洗劫,国货商场亦“在劫难逃”。开封沦陷期间,日籍、朝鲜籍商人垄断市场,在日军指挥下的开封伪组织将商场内所有商户全部驱逐,变为以经售鸡鸭鱼肉和食品为主的菜市场,商场也被改名为“公设市场”,昔日的国货商场的形迹因此被一扫而光。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日、朝商人撤走,商场被国民党政府河南省建设厅接管,改名为模范商场,原国货商场设庄经营的商户纷纷迁回,重整旧业。由于八年的变乱,商场建筑损毁严重,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又只管“劫收”资财,而不事修缮,因而商场远远不及旧貌,无奈,场内商户80余家与“管理处”签订租约,为期五年,联合集资旧法币2万元,进行修缮,使面貌为之一新。仍经营国货,恢复旧貌,薄利经营,繁荣市面。终因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通货膨胀,民困商疲,商场面貌远不如昔,与“模范商场”名称更不相符。

刘氏祖上在开封河道街设有一处当铺,叫公茂典,俗称老当铺。刘氏五门分开后,该当铺共有15万串基本金,刘青霞与族人各半。这间当铺是由族人经营的,刘青霞坐分红利而已。由于族人在公茂典滥支滥用,至民国前夕竟被族人从中支用50万两白银,欠账累累,频于倒闭。辛亥革命后被逐回尉氏的刘氏族人,将对革命的仇恨亦发泄在刘青霞身上,他们霸占了刘青霞与之合伙经营的公茂典当铺,还逼迫她将7万5千串基本金和房屋设施全数交出。即使这样,族人仍不满足,又逼她从自家经营的桐茂典中拨银18万两,资助公茂典。刘青霞“恐众寡强弱之不敌”,忍痛采取了“退让主义”的策略,如数付了款。民国十一年(1922年)夏,冯玉祥任河南督军,刘青霞亲眼见到冯玉祥来到省城开封后,为河南办了一些公益事业,在龙亭湖上修筑了一条大路,在城周围铺设了环城路基,极大地方便了城内交通,开封民众一时传为美谈。于是她在族人再次掀起的争产恶浪中,毅然将财产全部交公,听由冯玉祥发落。后来,冯玉祥将这部分财产大部用在开封市政建设和河南教育事业上。

民国十五年(1926年),韩复榘主持豫政时,将位于寺后街的河南官立施医院迁移到了河道街公茂典之老当铺内,并更名为:开封市平民医院。河南官立施医院前身是清朝末年(1908年)成立的河南施药局,中医施诊,施药不收分文,地址在寺后街之杜粮台,现妇产科医院的位置。民国十九年,刘峙主持豫政时,将医院更名为:河南省医院。开封沦陷后,该医院辗转至洛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抗战胜利后,该医院返回开封原址并接收了河南同仁会医院。开封解放后,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开封市人民医院。后改为河南省军区第三医院、省人民医院和现在的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

位于刘家胡同的刘青霞故居,是河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原古典建筑风格四合院。

四合院,在开封的使用已经有很久的历史,早在北宋时期已相当广泛。《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住宅数处,都有门楼房、厢房等,其主要特征便是“前堂(厅)后寝”所构成的四合院。由于北宋首次打破了传统坊市分离的限制,社会经济有了划时代的发展,城市功能大大增加,城市面貌发生巨变,北宋时的开封无疑是我国历史上首座进入近代型城市的大都市。当时150万左右人口的聚集,作为城市建筑主体的民居,开封的四合院得到大规模的发展。虽然与以后的四合院有所差异,但从布局到建造技术和建筑艺术,都达到了较高的成熟水平,而且对皇宫殿堂和王府邸宅的建造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北宋灭亡后,“东京城市文明”分别朝南北两个方向转移。一是宋室南迁,向南移转,影响造就了临安城,也就是杭州;二是金兵得胜班师,大肆掳掠,向北移转,建筑、园林方面包括构件、匠人,乃至所谓花石纲的太湖石都在抢掠之列,壮大造就了燕京城,也就是北京。我国历史学界、建筑史学界的专家、学者早有权威性的论断,即金代燕京、元代大都的皇宫都是仿效的北宋皇宫。同样,北京早期的四合院也是当年开封四合院的仿效之作。像刘致平著、王其明增补的《中国居住建筑简史》,王其均与谢燕合著的《中国文化之旅·民居建筑》,沈福煦著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等专著中都有相关的论述。读了这些论述,你会感到北京四合院的建筑传统根脉确在开封,说开封四合院是北京四合院的“先师”,并不是危言耸听。

开封四合院,是中原城市民居的典型代表,到了明清时期,仍是河南省会中原首府。开封四合院虽然从数量到规模都不如北宋一代,但仍在继续传承,日臻完善。这时的开封四合院,庭院空间敞亮、大小适宜,布局又封闭有序,不但能满足中国各种封建礼制,还保障了住宅的私密性和生活环境的安宁。房屋结构讲究明三暗五,四梁八柱,所谓“墙倒屋不塌”。形式多为前出厦,饰以木雕,配以半砖半木、推窗亮格的前脸儿;后出檐,饰以砖雕,镂刻多种图案。外望青砖布瓦、隆脊吻兽,内观有雕花木隔,上扎精细苇席顶棚。

开封四合院除一部分为独院外,还多为二进院、三进院。不少四合院又有着装饰非凡的高门楼,开封人也称为“花门楼”。门楼一般在左偏位,即东南方位的巽位上。巽门,东南方开门。正房坐北为坎宅,如作坎宅,必须开巽门,“巽”者是东南方向,在东南方向开门财源不竭,金钱流畅,所以要以“坎宅巽门”为最佳。门楼高于门房与倒座,以配房山墙为影壁,大门两扇,外饰铁制或铜制门环。门楼下楹装石头门枕或抱鼓石,中设活下槛,提装方便。讲究家,整个门楼高大气派、瓦顶装修、细布图案,真不亏称为“花门楼”。你看那砖雕、石雕、木雕、彩绘,梅兰竹菊、龙虎凤鹊,给院子的主人赠添着喜气、财气、生气、福气。综观中原各地城市,论其民居规模之大,历史之悠久,建筑技术之完备,建筑艺术之高超,都当属开封四合院。建于晚清,现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开封刘青霞故居,就是典型的一例。

由于省会一九五四年迁郑,开封老城区的改造数十年没有大的动作,使得一些四合院、花门楼尽管残破却侥幸得以保存下来,现存的大多为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据实地估计,目前开封四合院的数量尚在100处以上,门楼的数量与之基本相当,从整体上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门楼尚存,四合院布局未变,仍有部分老根基和少量旧房,但面目已非,不过部分还可修复,此类占大多数。另一类是保存较为完整、建筑优秀,有的还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此类为数不多,散见于刘家胡同、双龙巷、乐观街、双井街、花井街、保定巷、侯家胡同等处,个别的已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国务院批准的开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刘家胡同及双龙巷,各划一片为传统民居保护区,规划要求:保护区内民居的维护和改建都应按传统建筑风格,保持其原有传统风貌。

开封虽然褪去了往日的繁华,但其城市品格、市民精神却一直没有消亡,深厚的中原文脉一直在开封传承。世界上众多城市中,唯有开封在遭遇一次次黄沙、黄水、战乱的毁灭后,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在旧城上重建、重建、再重建,并获得新生,街还是原址上的街,桥还是原址上的桥,成为中华民族、中原文化生生不息精神的典型代表。

作者孙玉亮,网名汴人梅轩,作品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