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穆世民: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艺术的运用

 昵称15221501 2022-07-23 发布于湖北

知网:《中国教师》227月刊 

湖北省巴东县东瀼口镇初级中学   穆世民    邮编:444300

      摘要: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初中体育的德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自我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可见,加强初中体育的德育教育,充分体现德育的地位及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教育;体育教学;德育教育;新课改理念
       
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强化对其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德育素质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中春风化雨般融入德育教育,可锤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其爱国的情怀与集体主义精神,涵养学生听从组织、践行纪律、诚实机智、昂扬进取的道德品质。故,初中体育教学中只有依据青少年学生在体育学习表现出来的思想脉动、情感浪花、个性特质与行为,才能依照其特有的规律,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本文将就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问题予以探讨,希望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点儿参考。                

       一、讲道理要与沟通感情相结合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感情有思想的青少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个要求都要经过学生情感的过滤。如果教师的要求被学生认可,学生自觉而愉快地接受,即所谓理达而情通。反之,教师的要求不被学生认可,学生产生了反感甚至抵触的情绪,即使教师的要求是正确的,学生也不愿意接受,即所谓理达而情不通。因此,教师的说教必须做到说理与情感沟通相结合,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才更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例如:体育课的课堂常规,有些学生就是不遵守,迟到、早退、旷课、不穿运动服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外在的表现反映了个别学生内在的思想认识——不重视体育课,此时,教师不能只顾自己一厢情愿地反复说教,可在课外找学生谈话,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先知其心,后救其失,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某些学生身体素质差,课上有畏难情绪,一些动作做不了,怕别人笑话,常以请病假、事假躲避体育课。教师从理解、帮助、鼓励的角度,找学生谈话,消除他们的思想障碍,同时课后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使素质差的学生放下包袱,从内心激发了上好体育课的热情。
       
二、 严格要求要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严格要求是指教师按照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雷厉风行,步调一致,不允许松懈散漫,对不认真练习的学生不姑息迁就,对课堂出现的不良行为及时提醒,防患于未然。但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还要尊重信任学生。体育课上,男生好动,常发生违犯纪律的现象;女生爱面子,往往一个动作做不好,心情压抑,影响练习。如果教师总是以一副严肃的面孔说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产生对立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一节课安排十分钟的自由活动,教师在这段时间辅导动作没有掌握的女生,男生好动的愿望也得到满足。这样做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体育课上,还有个别身体素质不错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一副傲慢的样子,甚至恶作剧,对这样的学生一方面个别指出缺点,另一方面叫他起小先生的作用,帮助动作掌握差的学生.这样做不仅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也使课堂形成了互帮互学团结友爱的良好学习气氛。
       
三、 技能教学要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表现为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使学生通过思维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体育教学除具有上述共性外,还有其多方面的特点。体育教学中师生接触最直接,感情交流最方便,这就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一场激烈的球赛,学生一心一意地考虑如何利用技术战术制胜对方,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球场上,平时被意识控制或掩盖的心理活动,思想道德品质真实性极易表露出来.有的自尊心强而勇敢顽强;有的不求上进知难而退;有的个人主义占上风……基于体育运动具有这一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会非常适时生动和有效。

       四、在严格规范中渗透德育 

       为了保障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必须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在严格的规范中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体育课堂常规是上好体育课的保障。它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运动鞋、运动服;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做到有事请假、不无故旷课;认真听讲、刻苦锻炼、互相保护和帮助、爱护器材等;学生从集合整队、队列练习到队形变换都有严格的要求。把体育课堂常规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可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有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布置场地、搬运器材、清扫运动场、整理器械和修理器材等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可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养成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习惯。在体育竞赛时,可以通过体育竞赛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培养学生发扬公开、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和尊重对手、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体育道德品质。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并要求大家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取得的成绩无效,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五、在体育竞赛中渗透德育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大多都是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互助的品质。体育竞赛是体育教学常开展的活动,竞赛时不但要有组织、有纪律,还要求学生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项活动。学生在练习中常面临集体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艰难抉择,体育课比室内文化课有更多的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机会,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竞赛中,可以教育学生注意安全,不计个人得失,应从大局出发,养成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执行集体决议,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进行比赛时,参加竞赛的同学为了集体的荣誉,力争上游、努力拼搏;不参加竞赛的同学,为本班的同学呐喊助威;胜利后相互致意、互相庆贺;失败了也不气馁,总结经验、分析原因、以备再战,从而形成为集体荣誉而战,胜不骄、败不馁,团结协作、平等竞争的精神。体育运动和竞技比赛,增加了人际间的交流,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消除了人的精神烦恼,催人奋进,给人愉悦,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例如:学生失败了,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信心,重整旗鼓,以备再战;学生胜利了,容易骄傲,教师讲讲骄兵必败的道理,树立学生正确的竞赛心态。又如竞赛中,学生易犯个人英雄主义的错误,往往盲目蛮干。这时,老师讲安全的重要性,讲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自然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所以无论如何老师都应该予以重视,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而想要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老师在教学开始之前考虑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意志渗透德育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是贯穿在整个教育阶段的,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强调进行德育渗透,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初中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体育教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对体育教材的挖掘力度,深挖能够与德育相联系的地方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应用,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在体育教学中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树善 核心素养下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清风,2021(24)10

        [2]余芳雄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24)123-124

        [3]姜贵喜 初中体育课堂德育渗透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91)11-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