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美味佳肴,到一杯香茶,千年来茶叶经历了怎样变化?

 北极熊788 2022-07-23 发布于浙江

工作以后,和上了年纪的客户接触多了,才发现喝茶对于中国人的重要,不论是书房还是办公室,往往能见到一整套茶具,小到茶盘,大到茶台。会客谈生意,往往也是边喝茶边聊天,怡然自得的氛围,更容易生出怡然自得的心情。但千年以前,人们所喝的茶,和现在我们所熟悉饮茶文化,却有着不小的差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茶与下饭菜

《诗经·豳风·鸱鸮》中有这样的诗句:“ 予手拮据, 予将捋荼, 予所蓄租。” 描述的是古人采茶时的情景,先将树枝砍下,用手摘下上面的叶子,晒干后收藏(或药用或食用)。根据这段描述我们可以推测,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古人虽然已经开始采茶,但主要是作为药物和食物。

无独有偶在《晏子春秋》(见注释1)也有记载,讲述的是晏婴在当齐国宰相时,十分勤俭,以至于常常是粗茶淡饭,原文是:

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

翻译成白话就是,(晏婴)平时只吃脱去谷皮的粗饭,烤食几种常见的家禽,喝香就饭罢了。所以说春秋的时候,茶的作用有点类似如今的下饭菜。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在秦汉时期,中原地区的蔬菜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甚至可以说是稀少,这时候茶叶的作用更多是蔬菜的替代,或者在古人眼里,茶本身就是蔬菜的一种!

到了三国时期,东吴地区和蜀国地区人们,在制作茶饼的时候,还会加入稻米,也就是米膏,一同制作成茶饼,食用的时候,在放入水中加热。来自《广雅》(见注释2)的原文如下:

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

因为三国魏晋时期,制茶的技术尚未成熟,人们不得不想尽办法,来在保证不变质的情况下,增加茶的贮存时限。所以就有了借助稻米粘性,将其与茶一统捣碎拍成饼。直到唐代,蒸茶的技术才趋于成熟,人们采摘茶叶也从成熟的叶片,改为只采嫩芽。并开始利用高温高压蒸气将茶蒸热,使茶叶变软,方便压制成形。蒸茶技术后来被传到了日本,并被日本一直沿用至今,这也是为何南方出口到日本的茶叶,会完全采用与国内不同的加工方法。

一人一本书

但到了这时,茶的进化之路在走了一半,上文所说的,茶最开始是所谓下饭菜的,所以唐朝人喝茶有时还会加入花椒或者姜片什么,弄得跟做菜有一拼,但这并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直到一个人写了一本书。

这个人就是陆羽,书则是他所著的《茶经》,别看仅仅只有7000多字,但却足以让陆羽成名,成为一代茶圣!我们如今奉之为金科玉律的煮茶之水的划分:“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便是出自于陆羽,管中窥豹,可见《茶经》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茶经》开篇不仅对中国的饮茶历史进行了概述,接下来更是详细介绍了饮茶的器具、煮茶的技艺,以及品鉴方法。甚至还对当时茶叶的种类和原产地特点进行了点评。饮茶在陆羽的书中,第一次从一种消遣方式,上升为了一中民族文化。

但《茶经》问世后,并没有让饮茶文化直接与“现代接轨”,而是仍旧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尤其是到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宋朝。在宋朝饮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上到王公贵人,下到贩夫走卒无不饮茶,但饮茶的方法却和现代不同。当时人们饮茶时,会先将茶叶研磨成粉末,再用水冲泡!

年初由赵丽颖主演的热播剧《知否》,因为是以北宋为背景的故事,所以还对这种饮茶方式进行的专门描写,尤其是前几集宫里来的嬷嬷教导盛家几位小姐插画点茶的时候。你会发现她们在饮茶前,都需要人用类似刷子的工具,在一个碗中不断搅拌,而后还会根据搅拌的情况进行评判。

这是因为宋人在饮茶之于,已经不满足于茶的味道,还要讲究茶的外形,并将之发展为茶艺,叫作“分茶”,根据北宋《清异录》中的描述,当时技术高超的分茶技术,可以利用茶末与开水的反应,让气泡在茶碗中形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很多人或许一下子不好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其实并不难,我们只需要对比如今十分时尚的咖啡打花就很好理解了。

据说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便是一名茶艺高人,擅长“活火分茶”。看来分差的确是当时上流社会女眷们十分流行的一种技艺和爱好。从中也可以看出《知否》虽然是一部虚构故事,但作者对相关历史背景还是做了一定功课的。

当然,随着宋朝在历史舞台的退出,曾经风靡一时的抹茶和分茶技巧都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如今只能从日本流传下来的茶道,找到宋朝时人们饮茶习惯的影子。但也正是这样的历史变革,让《茶经》凸显出了其历史价值,让人们去杂存精,形成了如今的饮茶文化。

注释1:《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在过去曾一度有不少专家认为《晏子春秋》是伪书,为后人假托之作。但在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献证明 《晏子春秋》并非伪书。

注释2:《广雅》,仿照《尔雅》所做的百科词典,为三国魏时张揖著。张揖字稚让,魏明帝太和中为博士。

文章图片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