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觅当年《渎上编》?

 苏迷 2022-07-23 发布于上海
《苏州日报》2022年07月16日 B01版

  陈其弟

  数年前,有朋友曾经问我有没有看到过《渎上编》?当时我如实回答:没有。后来在整理旧志时发现,此书的“引用率”颇高,于是专门花了点时间,对《渎上编》进行“搜索”,有了大概结果,聊作对朋友之问的“迟到的答复”。

  在叶昌炽撰《寒山寺志》的“志寺”中有云:“吴中山水图经,若《虎丘志》《横溪录》《渎上编》,其例隘矣……”将《渎上编》与《虎丘志》《横溪录》并列作为“吴中山水图经”看待,说明《渎上编》本质上属于“图经”,即志书,《乾隆苏州府志》著录。

  《木渎小志》卷六收录王汝玉《香溪杂咏》,其无题小序云:“木渎之名见于《元丰九域志》,自宋迄明,其人物事迹当有不胜书者。又考《府志》艺文,有冯翼《渎上编》四卷,惜不知为何时人,其书亦不传。”在《香溪杂咏》的后面有一首诗云:“名载元丰百八年,我来怀古动流连。遗闻逸事知多少?难觅当年《渎上编》。”显然,要了解木渎历史和遗闻逸事,寻找《渎上编》是最佳途径,可惜难觅其书。

  这里的王汝玉并非《乾隆苏州府志》“人物九”记载的“王汝玉,名璲,以字行……年十七中浙江乡试,洪武末以荐摄郡学教授、应天府学训导,擢翰林五经博士。永乐初,进检讨,再进春坊赞善,预修《永乐大典》……”而是清朝的“王汝玉,字润甫,诸生”。

  “渎上”就是“木渎”,就好像我们称上海为“沪上”一样。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木渎小志》卷三的一则传记证实:“张釴,字少弋,华亭人,迁居渎上,布衣,工诗,与从兄镛同为叶横山高弟,著有《鹤沙诗草》。”该志后面所附《木渎故事骈言》有云“吴邑首镇,渎上名区。远带三乡,近标十景”也可作为旁证。

  《木渎小志》卷一“区域”记载:“市镇:木渎为吴邑首镇,其名始见于《元丰九域志》,《宋史》因之。明清两朝,设官分理。”其小注云:“明季冯翼有《渎上编》四卷。”即《木渎小志》说法来源于《渎上编》。

  《木渎小志》卷三“人物四”记载:“冯翼,字二有,木渎人,殷心抑弟子,与同里沈建、殷明试诸人友(《木渎诗存稿》载有《井亭诗》《三人坐法观山房唱和诗》),著《渎上篇》四卷,《崇祯吴县志》多采取。其书今佚。”

  上述记载说明此书成书时间是明末,共四卷,作者是木渎人冯翼。《崇祯吴县志》编纂时采用了很多《渎上编》中的内容,说明其史料价值高,成书时间要早于《崇祯吴县志》,即崇祯十五年(1642)。

  《渎上编》被《崇祯吴县志》采用了27则,其中多数是木渎人物传记资料,如“王某,木渎铜工,其制香球及锁皆精巧,相传洪武初,外国进蟹锁,募工开之,鲜有能者,惟王某应手虚落,赐冠带归里”“朱端,木渎人,衣冠修楚,宣德间造锡器,制作奇古,时称朱象鼻”,记载了明代两位擅长“铜工”和“造锡器”的能工巧匠。

  落款为“民国十年十月十日邑后学徐日堃谨跋”的《木渎小志跋》云:“自明季冯翼撰《渎上编》以来,其书散佚久矣。三百年中,鸿儒硕彦、骚人逸士著作等身者,难更仆数,而独于乡土文献绝无只字流传,何哉?盖发凡起例也,搜罗书籍也,从事采访也,合数十人之才力、心思,穷年累月,举其大概,尤须赖一二大手笔汇其全而综其要,始得告厥成功,然犹不能免当世之讥评、后人之驳议,甚矣!志固若是其难也。”

  徐日堃的跋文道出了修志之难,“合数十人之才力、心思,穷年累月”而成的志书,哪怕是依靠“一二大手笔”总纂,最终拿出来的成果,也免不了“当世之讥评、后人之驳议”,所以《渎上编》之后三百年中,无人再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了。

  《木渎小志序》也称:“自明季冯翼撰《渎上编》后,将三百年,莫为搜辑,湮没无闻,遂使祖宗歌哭之乡、童稚钓游之地,猝有所叩,茫乎莫辨……”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论是《渎上编》还是《木渎小志》,对于乡邦文献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太湖备考》“引用书籍”中也有《渎上编》之名,且其“滨湖山”目云:“胥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胥口在其下,东连皋峰……或云即姑苏山,姑苏台在其上。”其小注引用了许多旧志,其中有云:“又《渎上编》载顾龙光《皋峰纪略》云,峰之尾直抵胥口,吴王游姑苏之台,正此山也。尧峰麓小紫石山亦名姑苏台,然云高见三百里,则必以皋峰为正。按胥山连皋峰,筑台亦必相属。《洞冥记》所云'横亘五里’也,紫石山无此广袤。”

  《太湖备考》成书于乾隆十六年(1751),作为《太湖备考》的“引用书籍”,《渎上编》此时无疑尚存于世。从《太湖备考》所引记载文字看,此书记载的范围不仅有人物,还有山川,地域范围也达太湖边上的胥山。

  民国《吴县志》“列传孝义一”有云:“王宾,字仲光,木渎人,生有至性……”其小注云:“《府志》入长洲县,今据《渎上编》订正。”小注中所云的《府志》,当指离民国《吴县志》编修时间最近的《同治苏州府志》,为了订正《同治苏州府志》之误,引用了《渎上编》,说明编者尚能见到此书。民国《吴县志》刊刻于1933年,也许此时编者尚能见到《渎上编》。

  《吴门表隐》:“灵岩砖塔,在琴台西,九成。宋太平兴国二年,孙承祐为姊钱王妃资冥建,自为记。久废。非今之塔也。见明冯翼辨。”这则“冯翼辨”是否也是《渎上编》中的内容?不得而知。不过,作为木渎人的冯翼相当关注地方文化是不容置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