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苏州旧方志述略

 文化龙乡 2016-09-24
 

苏州旧方志述略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全国旧方志8264种,苏州占183种;《江苏旧方志提要》著录全省1170种旧志(含存714种、佚372种、存目84种),苏州占309种(存208种、佚75种、存目26种)。根据新出版的《苏州市志》、《吴县志》、《昆山县志》、《太仓县志》、《吴县志》、《沙洲县志》、《吴江县志》7种志书中关于旧志的著录,共计392种,其中有府志、州县志、乡镇志、寺庙道观志、园林山水志、人物风俗志,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笔记性杂志等,可谓各种类型的志书应有尽有,总数约占全省旧志数的1/3。实际上,苏州历史上编修的各类志书远不止此。今就笔者多年积累,分几个类别,聊述于次,以资同好之研读参考。

1.苏州的府志

苏州首部体例完备,统合古今的府志当推范成大的《吴郡志》50卷,《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书凡三十九门,征引浩博,而叙述简核,为地志之善本。”全书所引的正史、野史、类书、专著、别集、方志笔记等,约计有150种及170多人的各类诗文。所有引文都注明书名或篇名和作者,用夹注方式处理,四库馆臣称之为“著书之创体”。其“横排竖写”的志体格局为后世方志所仿效,一直沿用至今。尽管清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20曾指出它沿革、牧守与进士题名有多处差错,但丝毫未损其在方志领域的地位。此后,有章悊纂《吴志类补》13卷,对范志拾遗补缺,可惜不传于世。

真正以《苏州府志》作为志名的,是成书于洪武间的卢熊《苏州府志》50卷,该志体例脱胎于范志,自从洪武十二年(1379)年初刻后,再也没有刻印过,因此流传于世的刻本极少,据说只有北京图书馆(原傅增湘藏,书后有傅氏跋文)和南京图书馆(原苏州顾公硕藏)各藏一套,第三套流落日本,今不知存佚。台湾存明初抄本,有黄廷鉴跋文,收入1983年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中国方志丛书》(影印出版)。苏州博物馆藏该志清抄本。由于在元代苏州没有编过府志,要了解范志以后至明开国以前的历史,只能仰仗卢志及一些笔记,其价值不言而喻。

明代另一部苏州府志是王鏊的正德《姑苏志》60卷,该志增补范、卢二志而成,《四库全书总目》称它“繁简得中,考核精当。在明人地志中,尤为近古。”有上海书店影印出版的《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据《千顷堂书目》著录,王志之后有蔡昂撰《姑苏志补遗》。台湾《中国方志丛书》收录的永乐《苏州府志》,是据残存的《永乐大典》印影辑录本,也可视为府志之一种。杨循吉为修《孝宗实录》之用,奉旨采录的《苏州府纂修识略》,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府志,但其治水、人物、奏疏、碑记诸类往往涉及吴中故事,亦可作为府志的一个简本参阅。该志收入《续修四库全书》,有《苏州史志资料选辑》2000年刊陈其弟点注本。致于李诩所撰《续吴郡志》,虽欲“补范志之后”,可其人物及所辑诗文,均系释道家事,好象与范志无多大关联,称《续吴郡志》似乎有点名不副实,台湾《中国方志丛书》收录。据同治《苏州府志》著录的刘昌《姑苏郡邑志序》可知,《姑苏郡邑志》100卷,成稿于成化年间,亦是一种府志,只是未刊行。崇祯初,昆山提学王志坚纂过一部《苏州府志》,后人在修乾隆府志时,尚购得其《宦绩》及《人物》稿14册,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49尚有著录,后失传。另据光绪八年仲春江苏布政使谭钧培《重修苏州府志序》称“邱公霁、史公简、曹公凤先后纂辑,未及成书。迨王文恪以吴文定遗书为准,成《姑苏志》六十卷”可知,在《姑苏志》之前,至少有三任苏州知府修过府志,除了上述成化年间的《姑苏郡邑志稿》(邱霁修)外,弘治年间有史简、曹凤两任知府也修过府志,其中吴宽参与了曹凤聘请的修志,虽均未最后成书付印,却为王鏊《姑苏志》8个月成书奠定了基础。

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先后四修《苏州府志》,每次都以前志增补而成,篇幅也由范志、卢志的50卷,到正德志的60卷,康熙、乾隆志的80卷,道光、同治志的150卷。除了上述四次官修外,还有一位钱思元,用了30多年的时间,凭一人之力撰成《吴门补乘》10卷,于嘉庆二十五年刊行。该志立类全仿乾隆志,内容又是补乾隆志所缺,可以看作是乾隆志的补编。来新夏先生在《论清代修志事业之成就》(《江苏地方志》1992年2期)一文中称“《苏州府志》有七修(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各一次)”误把始修于同治八年(1869),刊刻于光绪八年(1882)的既称“同治志”,亦称“光绪志”的同一种志书当成两种。但是康熙志成于康熙二十三年,刊刻于康熙三十年;乾隆志始修于乾隆八年,刻于乾隆十三年,都不会产生误解,不知来先生称两志之间尚有雍正志何据?来新夏先生所说的“嘉庆志”应该就是钱思元撰《吴门补乘》,如果要重新整理出版,不妨将它与乾隆志合在一起。徐崧、张大纯所辑《百城烟水》,体例仿宋祝穆《方舆胜览》,先出名胜之地为条目,次叙其地理沿革、历史掌故、社会人事,再录唐宋以来的诗词。网罗甚广,熔方志、游记、诗集于一炉,体例新颖,文采亦佳,后人纂修地方史志,考证文化故实,往往征引其事。张大纯纂《姑苏采风类记》,记事止于雍正三年,依次记述苏州府、吴县、长洲、昆山、常熟、吴江、嘉定、太仓州、崇明,使用的行政区划沿用明制,凡所采录,多本明代以前史志,其中不少今已不存,故往往为后来纂修苏州府县志者所援引。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述两种也应该算做清初的府志,抑或来新夏先生所指雍正志即为上述两书之一。

另外,陆基撰《吴郡志略》、崇辨蒙塾编辑的《吴郡地理志要》、吴昌绶《吴郡通典备稿》都属地方史性质。前两种均系摭拾旧志而得,比较简要,苏州博物馆藏,《吴郡志略》几乎完全包含《吴郡地理志要》,并且多了卷下部分内容,其章目如下:卷上第一章苏州府、第二章吴县、第三章长洲县、第四章元和县、第五章昆山县、第六章新阳县、第七章常熟县、第八章昭文县、第九章吴江县、第十章震泽县、第十一章形势上、第十二章形势下、第十三章山水、第十四章沿革、第十五章物产、第十六章风俗、第十七章新政;卷下第一章开化之始、第二章周、第三章圣道南行、第四章战国及秦楚之际、第五章汉、第六章东汉、第七章三国时之吴、第八章晋、第九章宋、第十章齐、第十一章梁、第十二章陈、第十三章隋、第十四章唐、第十五吴越、第十六章宋、第十七章元、第十八章明、第十九章国朝。不过《吴郡地理志要》是刻本,《吴郡志略》是抄稿本。孰先孰后,难以定夺。《吴郡地理志要》封面上有“江苏学宪唐鉴定 张一麐署”字样,还有一方“姑苏来青阁云记造”朱印和“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图书”的藏书印。卷首有“崇辨蒙塾编辑”字样,卷末有徐艾枝跋。前面各章与《吴郡志略》同,只是“形势”不分上下,“山水”之后,依次是“风俗”、“物产”、“田赋”、“历史沿革”、“新政”各章。《吴郡志略》内封为篆体书名,据卷首“封面系江标书”知乃江标手迹。书虽属誊清稿,但修改痕迹还有不少处,卷下第七章甚至还加插一叶郑思肖内容;卷十六和卷十七“二章互易”的勾改清晰可见。后一种用编年之体,采用史志合一之法,记录苏州自吴“泰伯以来至于明季数千年中,闳纲大恉”,可以看作是一部下限为明末的苏州地方通史。此三种经整理已刊登在《苏州史志资料选辑》2005年刊上。此外,《江苏旧方志提要》之“附存目”还著录南京地理研究所藏:汤斌撰《苏州府志撰抄》(康熙四十三年抄本);《苏州府志摘录》4卷抄本;上海图书馆藏近人王謇纂《苏州小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