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鏊修《姑苏志》

 苏迷 2011-06-06

王鏊修《姑苏志》

(2009-10-30 12:11:30)
标签:

杂谈

 

    在明清两代编修的苏州诸多府志中,要数王鏊的《姑苏志》最为受人称道。《四库全书总目》说它“繁简得中,考核精当。在明人地志中,尤为近古”。章学诚也说“《姑苏志》为世盛称”。迄今为止,后世修志界对《姑苏志》也是褒扬多于指正,应该说是一部值得推介的优秀志书。而且我们从该志的序文中获悉,身后被唐寅誉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的王鏊,在为官30年退居苏州后,致力于地方文献著述,受苏州知府林世远之聘,担任总纂,整合了范成大《吴郡志》和卢熊《苏州府志》,再参照各家著述,补充《卢志》下限以后事项,仅化了8个月的时间,就修成了洋洋60卷的新府志,堪称修志界“又好又快”的典范之作。

    分析个中原因,除了苏州知府的知人善任,特聘文渊阁大学士王鏊出任总纂这个原因外,还有一大批的苏州名流也参与其中,出力较多。早在弘治年间,苏州的前两任知府史简、曹凤就曾聘请过吴宽、张习、都穆编纂过府志,尽管功亏一篑,但遗稿“书积满箱”,为后任编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林世远到任苏州知府后,首先想到了这项文化工程,先后聘请了浦应祥、祝允明、蔡羽、文征明、朱存理、邢参、陈怡、杜启等地方名流协助王鏊编修,所以进展如此快,质量如此高,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件事也印证了我们修志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选人得当是保证”这么一个很普通的道理。

    当然,王鏊修的《姑苏志》,也并非就完美无缺了。还在刚刚完成编修之初,就有人指出它的不足了,这个人便是在嘉靖年间编出首部吴县志《吴邑志》的杨循吉。在《垂虹识小录》卷8中转引了《臣鉴录》的一段话:

    王文恪公鏊修苏州志,众欲请杨君谦。文恪以君谦谣啄,不欲与同局。《姑苏志》成,文恪遣使送之,君谦方栉沐,不暇抽看,但顾签票,云:“不通不通! ”使者还述其语,文恪以为狂,愠甚。一日,晤杨,问前语,君谦曰:“然今府志修于本朝,当以苏州名志,姑苏,吴王台名也,以此名志,可乎? ”文恪始大服杨之精识。

    尽管在地方志中采用古称不是《姑苏志》首创,范成大修志时,苏州称“平江”,志名《吴郡志》,也非当时行政区域的称呼。但是杨循吉的看法还是得到王鏊的认同的。直到今天,我们编修志书,几乎都遵循以下限时行政区域名称命名志书的做法,可见我们苏州修志先贤的远见卓识。《姑苏志》虽然存在一些诸如:《吴世家》抄录《史记吴太伯世家》原文,以及章学诚从“史家法度”出发,指出其“无义例”,编纂有矛盾、颠倒、不齐、不类等瑕疵,但是都无法否认其良志佳乘的地位。其“驿递”所记驿递、铺舍的设置和变化,以及路程、距离等,可补正史之不足。又如“平乱”一门,为别的方志所少见,其中南宋金兵陷苏、张士诚据吴等事关苏州地方历史的重大事件,很多也不见于正史。苏州市方志馆藏有该志的《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