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传奇 | 石挥,一个说“天下人都是王八蛋”的“话剧皇帝”(作者:小象君)

 黄之中 2022-07-24 发布于上海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图片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在中国电影史上,上海曾涌现出无数的优秀演员,他们在电影史上堪称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的努力,他们取得的成就,他们的个人魅力以及他们所饰演过的那些角色,都成为了老上海记忆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真正的传奇,他是上世纪40年代的“话剧皇帝”,又在电影史上留下了参演的18部影片,更有7部是由他本人执导。

他出身草根,其貌不扬,但看过他表演的人,说他的表演有一种魔力,可以让剧场鸦雀无声。

他内心狂傲,曾经说过称:“我上场前要观众盼着我,在场上要观众看着我,下场后要观众想着我。”他就是石挥。

石毓涛(1915年-1957年),别名石挥,中国电影、话剧演员、电影导演。

图片

石挥生于1915年,在他成名前生活非常艰辛,当过车童,铲过煤,当过牙医学徒,养过蜂,在电影院门口卖过票……就连演戏,也是因为“能管一餐饭”。1937年到上海后,石挥先后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上海职业剧团、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等演出团体,演出过《家》、《大雷雨》等十多部重要剧目。还写过话剧剧本《云南起义》,导演过《福尔摩斯》等话剧,被人们誉为“话剧皇帝”。

图片

(石挥在话剧《飘》中的剧照)

1941年石挥涉足影坛,共参与《世界儿女》、《假凤虚凰》、《夜店》、《艳阳天》、《母亲》、《哀乐中年》、《腐蚀》、《姐姐妹妹站起来》、《关连长》等22部影片的创作,主演了12部影片。

图片

(影片《艳阳天》剧照)

由于石挥在从影前的生活非常艰辛,使得他受尽冷遇,早就看透世态炎凉。骨子里生出了一股傲气,旧时的上海,一次组剧团,老板宣告:在座几位都是A级演员,拿最高月薪600块!石挥旁若无人地冒出一句:我要601!”一时众人皆惊,事后,石挥就多了个“601”的外号。

图片

(电影《关连长》剧照)

这个出身于草根的巨星,实在没什么“巨星相”,小眼睛,模样平平。可他的戏演什么像什么。有人正正经经来问他:“您师从哪派”?他答曰:“天桥加京剧”。的确,小流氓、穷警察、老园丁……这些“小而坏”的市井人物,被石挥演绎得光芒四射。就连曹禺都心悦诚服地说,《雷雨》中的奴才鲁贵,“石挥演的,比我写的都好。”

图片

(电影《假凤虚凰》剧照)

石挥曾在《假凤虚凰》里扮演过一个假冒富商的理发师,他自创了一系列“拿剃刀在领带上刮刀片”的形象表演,竟引起理发业工会投诉。800多名理发师围成人墙,阻止观众进影院看电影。海报上,石挥的名字被油漆涂成了大乌龟,长达一年多,他只能“缩着头”,在家里理发。

图片

(电影《姐姐妹妹站起来》剧照)

石挥却有他狂的道理。一拿到剧本,他像着了魔一样,把剧本的空白处写得密密麻麻,因为,“剧本上印的一行行字,固然很重要,但行与行之间的空白,才是我们演员创作最重要的地方。”

图片

(石挥与梅兰芳)

就连他的亮相,也那么与众不同。上场前,先一阵咳嗽,引起观众的注意。接下来,观众看到一把雨伞的伞尖,随着雨伞的收起,观众看到一个人的后背,他在甩伞上的雨水。然后才转过身来,露出真容,这套路也不是一般的深。

图片

(电影《我这一辈子》剧照)

1950年他自导、自演的影片《我这一辈子》,表演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我这一辈子》成为他的代表作,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优秀经典影片,曾获文化部1949-1955私营厂优秀影片二等奖。

图片

(石挥与谢晋在电影《鸡毛信》外景地)

1954年石挥导演的影片《鸡毛信》,荣获1955年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这是最早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儿童故事片。

图片

(电影《天仙配》剧组合影)

1955年导演的戏曲艺术片《天仙配》,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并引起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黄梅戏热潮。

图片

(石挥与夫人童葆苓)

石挥才华横溢,戏路宽广,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既注重内心体验,又精于外在表现,是我国演技派表演艺术家的代表人物,成为中国独具风格、成就卓著的表演艺术家。1957年11月,“反右”运动中,石挥遭到了迫害。带着对人性的失望,对世道的怨恨,他纵身跳入大海,那一年,他42岁。

来源:“实力聊媒资”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