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卫封耀松失恋,毛泽东安慰:你月薪40怎么养活花枝招展的女演员

 风声之家 2022-07-24 发布于江苏

伍德 洞鉴五千年 2022-07-23 17:56 发表于山西

毛泽东妙手牵红线,促成李银桥姻缘

毛泽东的警卫大都是农家子弟,为人淳朴憨厚,毛泽东喜欢他们,待他们如同亲人,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工作,也关心他们的人生大事。

李银桥是武当派的俗家弟子,擅长太极剑和太极拳。20岁那一年(1947年)他来到了毛泽东的身边担任卫士,而这一干就是15年,他和毛泽东感情深厚,有时候可以说是情同父子。

韩桂馨18岁时来到毛泽东的身边工作,她和李银桥是同乡,都是河北安平县人。由于同在一处工作,他们渐渐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但是谁也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

毛泽东把这一切看在了眼里,有一天他问李银桥:“你看小韩这姑娘怎么样?”

李银桥回答:“不错。”

毛泽东看着李银桥,脸上露出了别有深意的笑容:“你们可以多多接触嘛,多了解一下对方。”

李银桥立刻就明白了毛泽东的所指,脸一下就红了。

毛泽东声音温柔,像父亲对孩子说话一样告诉李银桥:“你们多谈谈,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不久后,他们就从陕北转到了西柏坡,由于环境相对安定,李银桥和韩桂馨的接触也就越来越多了。

有一天,毛泽东和李银桥一起出去散步,毛泽东悄悄问李银桥:“你和小韩谈得怎么样?”

李银桥还是很羞涩,没有说话。

毛泽东拍了拍他的手背,说道:“不要封建,我是赞成你们谈的。”

那一年李银桥也才21岁,他没有谈恋爱的经验,也没有表白的经验,西柏坡男多女少,他怎么能不着急?但托人去说吗?似乎更不好意思。

不久后,李银桥的老家寄来了一封信,说要给李银桥介绍对象。李银桥不知所措,拿着信找到了毛泽东,问这该怎么办。

毛泽东看完信后却反问李银桥:你看该怎么办?看着李银桥说不出话,毛泽东大笑道:“银桥啊,你太老实了。你去问问小韩,他比你文化程度高,你就请她帮你写回信吗!”

李银桥仿佛醍醐灌顶,一下子就找到了突破口。

他拿着信找到了韩桂馨,请她帮忙看看这封信:“你看该怎么办,如果不合适就推掉吧?”

韩桂馨一时间也红了脸,低头说道:“那就,推掉呗!”

李银桥一看有戏,便壮着胆子请韩桂馨帮他写一份回信。韩桂馨低头嘟囔道:“你呀,是真聪明,也是真傻,那么多人找我,我都没答应……”

李银桥和韩桂馨的恋爱关系终于确定,李银桥回到毛泽东的身边,鹦鹉学舌一样把两人的对话学了一遍,毛泽东听了非常高兴。

后来,李银桥回忆说:“当时主席就像办成一件善事那样高兴,拉着我的手说:走,银桥,散步去!”

这一年的12月,李银桥向组织提交了他和韩桂馨的结婚报告,各领导都在上面批示了嘱咐的话。这封信李银桥一直好好地珍藏着。

多年之后,李银桥夫妇为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做媒,撮合了她和王景清的婚姻。这也算李银桥夫妇报了毛泽东当年的撮合之恩。

毛泽东安慰警卫员:你怎么养活那些女演员!

毛泽东的警卫封耀松谈了一个文工团的女演员,但很快告吹了。毛泽东在自己的专列上听说了这件事,就找到封耀松,安慰他说:

“你就不该和那个文艺工作者谈。你一个月工作40块,怎样养活那些活蹦乱跳、花枝招展的女演员?我们还没到共产主义哩,你还是要讲些实际嘛!”

说着,毛泽东抬头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们找对象要依自己的条件找,不许打我的旗号,否则最后是要吃亏的。”

封耀松听了毛泽东的话还不肯死心,不久后他在合肥跳舞时又认识了一个文工团的女演员。毛泽东听到小封“外甥打灯笼——照旧”,便笑道:“你是不是在搞'速胜论’?”意思是封耀松不看现实条件,追求目前达不到的东西。

好巧不巧,当时安徽的省委书记曾希圣夫妇正好来访,毛泽东就托曾希圣帮忙了解一下这位女文工团团员的情况。

晚上,曾希圣把他了解的情况告诉了毛泽东:“恐怕不太合适,女方大三岁。”

毛泽东看着封耀松说:“也不算大问题,女大三抱金砖嘛!”

曾希圣又说:“这个女同志离过婚,还带着一个小孩。”

曾希圣

毛泽东又看着封耀松说:“小封,给你个拖油瓶可不可以呀?说说心里话。”

一旁的封耀松早已经低下了头,神情有些沮丧。

曾希圣走后,毛泽东用手指头捅了捅封耀松:“你看,我说速胜论不行吧。但我希望你不要有失败主义情绪,还是要搞持久战。”

不久后,毛泽东专门委托杨尚奎的夫人水静给封耀松介绍对象。据李银桥回忆,毛泽东还应封耀松的请求,给他改写过“情书”。最后,封耀松和这位女护士喜结连理。

有一次,毛泽东让封耀松带几个人把书房里的沙发搬到另一个房子去,封耀松带人试了好久,怎么也抬不出去,就放弃了。

毛泽东回来后看见沙发还在原处,就假装严肃地问封耀松:“我有件事一直想不通……”

毛泽东平时会经常就一些问题询问战士们的意见,大家都很习惯了,也都很乐于回答。封耀松听见毛泽东有问题,忙问:“主席,你什么事想不通?”

毛泽东皱着眉头说:“你们说说,当初,是先盖好房子再搬来沙发的呢?还是先搬来沙发再盖好房子的呢?”

封耀松明白了毛泽东的意思,他带人又尝试了几遍,果然把沙发搬走了。

毛泽东释放逃兵,看见麻雀滴血面露悲戚

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15年,直到1962年才离开中南海去了天津工作。临别前,李银桥含泪让毛泽东给自己写个字作为纪念,毛泽东便手书了一幅《七律·长征》送给他。

到天津工作后,当时的天津第一省委书记刘子厚听说了这件事,就借去观赏,后来他告诉李银桥这幅书法找不到了。这让李银桥痛心了很久。

李银桥晚年回忆说,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个多情善感的、质朴的人。他意志坚如铁,同时心地善良柔和。

李银桥回忆了两件事来说明这一点:

第一件事发生在1949年春,当时毛泽东从西柏坡搬到了香山的双清别墅办公。

有一天,毛泽东开完会回来,听见警卫们高兴地议论着什么,便走上前去询问。只见这些警卫们一人手里拎着一串什么东西,他就问:“你们手里拿的什么?”

一个警卫把手里的东西举起来告诉毛泽东:“是刚打的几只家雀。”

那些家雀身上沾着鲜血,有的还未死去,在绳子上扑棱着,有一滴血还飞到了毛泽东的脚下。

毛泽东脸上顿时流露出了悲戚的表情,他向后退了半步,连声说:“拿走,拿走,我不看。”

那个警卫也吓了一跳,急忙把一串麻雀藏到了自己身后。

毛泽东皱眉问道:“这是谁叫你们打的?麻雀也有生命,它们高高兴兴地活着,你们就忍心把它们全打死?以后不许打,谁都不许打。”

一旁的李银桥解释道:“是首长先打,后来大家才打的。”

“什么首长不首长,你告诉他们,就说我说的,今后谁也不许打。”

第二件事发生于陕北时期,当时边区的条件非常恶劣,大家的生活条件都非常差。有一位年轻的警卫员实在受不了这个苦,就想离开。但警卫可不是一般的战士,他们是有特殊身份和特殊使命的,跑了可还得了?

警卫部队随即奉命寻找这位警卫员,很快就把他找到并捆了起来。很多警卫员都是老革命了,他们意志坚定,生平最看不起叛徒。他们抓到这位警卫员后非常愤怒,吵着要揍他一顿。

大家的吵闹声很快惊动了窑洞里的毛泽东,毛泽东出来看到这个警卫员非常年轻,一张稚嫩的脸吓得惨白,鼻涕眼泪纵横,一身的土。

他哭着连声喊道:“饶命,饶命,我只是想家了,求求饶我一命吧!”

毛泽东听后立刻下令放掉这个警卫,大家都不同意,说他当了逃兵,坏得很。毛泽东却皱着眉头说:“他还是个娃娃嘛,赶快给他放了,别给娃娃吓坏。”

一位同志很不服气,说当逃兵这么严重的问题,就这么放了,以后怎么带兵?

毛泽东说:“就你会带兵?”他对大家说:“这孩子岁数还小,刚刚参加革命,没有吃过苦,想家,你关了他,他不是更想家?他又不是叛变投敌,就是岁数还小嘛。”

这位年轻的警卫员就这么被无罪释放了,不仅如此,他还被特别关照改善了几天的伙食。他感念毛泽东的理解,从此再也没有逃跑过。

老理发师不惧毛泽东:主席要有主席的样子

在李银桥看来,毛泽东是一个很有人情味,但又很有原则的人。

1950年春天,他嘱咐自己的儿子毛岸英回老家湖南一趟,给亡妻杨开慧扫墓,并带上一些东西,给杨开慧的母亲祝寿。毛泽东不由地想起了杨开慧的父亲、自己的恩师杨昌济,他说:“杨老先生是个进步人士,对我帮助很多,我很怀念……”说着说着他的眼睛就湿润了,嗓子也哑了。

杨昌济

毛泽东一直记挂着家乡的亲人,但他从来不会为了他们破坏自己的原则,很多亲戚都给他写信,希望能帮助他们安排个好工作,但毛泽东却告诉他们:“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

毛泽东早在1921年给友人彭璜的信中就写下了自己的待友之道:“做事以事论,私交以私交论。做事论理论法,私交论情。”

1954年,毛泽东重回自己阔别20年的故乡,村里的一位老太太匆匆赶来,说要向他反映村里的情况。毛泽东亲自搀扶着这位老太太上台阶下台阶,还嘱咐说:“慢点,慢点,老家人慢点走。”

那场景让李银桥多年之后都记忆犹新。李银桥还记得1948年粟裕从前线赶到河北城南庄参加会议,当时毛泽东破例出门相迎,粟裕这位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战将一脸恭敬和激动,仿佛学生见了老师一样。

毛泽东向来威严而不拘礼节,不掩饰自己的好恶,这次出门相迎粟裕已经是破例了。这次对这位老太太,毛泽东竟然“像孝子一般”(李银桥语)。

而老太太也靠着毛泽东,喃喃应和着毛泽东:“慢点,慢点,我老了,腿脚不行了。”这位老太太的泰然受之和粟裕将军当年表现出的紧张和拘谨,二者的对比让李银桥印象深刻。

类似的事情还有一件:

50年代初,一个国家向中国递交国书,毛泽东在出席仪式前,请理发员给自己刮胡子理头发。负责这个工作的是一个叫王惠的老理发员,他留着光头,白须飘飘,身形清瘦,还带着一幅老花镜。

王惠已经很老了,即使戴着老花镜动作也不利索,要等很久剃刀才能摆动一下,李银桥他们看得都看不下去了。

毛泽东看了看时间,催促王惠快一点。王惠却不紧不慢地说:“不着急,不着急,”动作依旧缓慢,一刀下去要看半天。

毛泽东急着出席仪式,忍不住再次催促:“王师傅,你快一点嘛!”他说着抬起了身子。

身后的王惠却按住了毛泽东的头,说:“不要着急,我不耽误你去就行了。”

挂完脸后,毛泽东又想起身,再次被王惠按住了头顶:“怎么不听话呢?我叫你不要着急,我不会耽误你的……”

毛泽东哭笑不得,再次催促让快一些。

电影中的李银桥形象

王惠此时做了一个让在场所有卫士都目瞪口呆的事情,他拍了拍毛泽东的后脑勺说道:“沉住气啊,刮干净了再去。”

毛泽东拿这位老师傅没有办法,长长叹了一口气,王惠一边刮后劲,一边唠叨道:“你是主席,主席要有主席的样子……我要是剃得不好,别人会说王惠不行,我也不光彩嘛!”

毛泽东只好静静等着王惠给自己弄完。

毛泽东一生爱雪,赞赏雪的品格

毛泽东一生有很多爱好,比如喜欢读书,喜欢游泳,喜欢听京剧……身为一个诗人,他也非常喜欢雪。

《毛泽东传》记载,1918年,毛泽东第一次离开湖南到达北京,就常与杨开慧一起在故宫河畔和北海公园漫步,他们在洁白的梅花和悬挂着冰条的杨柳枝头下建立了恋爱关系。那一年,他还约好友萧子暲和罗章龙一起去天津大沽口游览,大沽口的冰雪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银河说,毛泽东工作时,很少有事情能打断他,但雪例外。雪可以让毛泽东精神焕发。

1951年冬天,北京下了第一场雪,当时毛泽东刚处理完刘青山张子善的案件。工作结束后,他站在门口看着漫天的大雪陷入了沉思的世界。他在想什么呢?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迈出了自己的一只脚,但很快又退了回来。一旁的警卫员不解其意,以为雪阻碍了他的道路,便忙拿起笤帚要扫路。毛泽东连忙制止了他。

他很快发现路上的雪比别的地方薄,问卫兵是不是扫过,卫兵说已经扫过两次了,毛泽东吩咐他以后不许再扫。

毛泽东走到庭院,观赏着这大自然赐予的美景,再次陷入了沉思之中。

“银桥,你贪污了没有?你要像这些雪,不要被糖衣炮弹击中……”

很多同志都不了解毛泽东爱雪的脾气,他们去毛泽东那里汇报工作时,总会跺着脚说:“小鬼们好懒,院子里的雪也不扫。”

陈毅是知道毛泽东爱雪的,从来不破坏毛泽东院子里的雪景。李银桥说,在当时所有的领导中,陈毅老总是少数几个能在毛泽东面前做到无拘无束的人。

每次陈毅来见毛泽东,都会把自己的皮鞋后跟用力一磕,立正大喊一声:“报告主席,陈毅起来报告。”而毛泽东往往也是笑着挥挥手,说:“坐嘛,坐嘛!”

毛泽东和陈毅私交很深,这大概是因为他们身上都有诗人的那种浪漫主义气质。

阅读 1106

分享收藏

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