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一生顶天立地,去世后李银桥却透露:主席其实有“三怕”

 冬不拉拉 2022-12-16 发布于安徽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词,让我们看到,在瑟瑟的秋风中,毛主席站在橘子洲头,湘江岸边,看着宽阔的湘江,吟出满腔的豪情壮志,和对青年一代寄予的厚望和期待。


大概没有人能相信,就是这样一位万民景仰的主席,整个新中国的精神支柱,竟然也有怕的事情!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不幸逝世,举国悲痛之际,跟随主席多年的警卫员李银桥道出了主席的秘密。

顶天立地的毛主席并非天不怕地不怕,其实他不但会怕,而且还有三怕。

那么,毛主席怕的都是什么?

主席第一怕:泪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主席如果怕眼泪,岂不是人人哭上一哭,就能得到想要的了吗?

同样是泪,却不一样,主席怕的是百姓的泪。

这件事,毛主席也只和贺子珍说起过,他说,自己不是一个易受感动的人,不轻易落泪,可是看不得百姓落泪。

1947年,国民党投入了25万军队向延安发动突袭,党中央为了加强集中作战,集体领导,于是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决定离开陕北根据地,向华北解放区转移。

在壶口,毛主席东渡黄河,这次的战略转移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新起点。

东渡黄河后,主席在经由平山县向西柏坡前进时,发生了一个小事情,也正是这样的小事情,让我们看到了主席柔软的一面。

那时路过一个村子,毛主席的车子在崎岖的路上前行着,主席就看到前面不远处路边的草丛里似乎有人,还有似有似无的抽泣声,这下车上的主席坐不住了,让司机停车,要下车查看。

出于安全考虑,警卫员都不同意,提出要先去看看,再汇报给主席。主席也知道不能太为难他们,叮嘱他们千万不要吓着百姓,问清楚发生了什么事。

一会过后,警卫员回来汇报说,是一个小女孩生病了,旁边哭的是她妈妈。

主席一听急了,连忙上前走到孩子身边,只见孩子满脸蜡黄,双眼紧闭,鼻子还不时地流着血,看样子已经病入膏肓了,被妈妈抱在怀里。

妈妈此时已经慌了神,除了哭,已经不知道怎么救孩子,毛主席摸着孩子的头,急切地问,孩子生了什么病,怎么病得这么重,还没看医生?

女人说:“开始不严重,后来越来越严重,听说这个村子有医生,就赶紧来看,还没走到,孩子就不行了。”

说完,女人就又哭起来。毛主席把头扭到一边,看着车上的众人,大家都看到了主席眼中强忍住的泪花,也明白了主席的意思。

这时,身为医生的朱仲丽怎能不明白主席的意图,于是便主动上前去给孩子诊治,先听了听孩子的心肺,又测量了体温,主席在一旁焦急地等待着。

主席看朱医生查看完后,赶紧问:“还有救吗?”

朱医生复杂地看着主席说:“有救。”

“太好了,一定要把娃娃救活!”

主席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一旁的朱医生却有些犹豫,主席见状,便问:“赶快救娃娃啊!”

朱医生为难地开口:“药……”

主席一听,刚刚落下的心,又悬起来了,说:“药没了?”

“有,需要用盘尼西林,可是仅剩一只了,是给您备着的,如果用了,等您……”

朱医生试图让主席打消这个想法。可是主席已经打断她的话,说:“现在就是救命的时候,赶紧用!”

朱医生无奈,只能听从主席的意思,给小女孩注射了仅剩的一支盘尼西林。

盘尼西林在战争时期,就是救命的药,多少革命烈士都是为了让盘尼西林顺利到达前线而牺牲的,在当时,它的珍贵程度不亚于黄金,可是主席眼都不眨地用到了一个孩子身上。

在那个抗生素贵如金的年代,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不一会儿,小女孩就悠然醒来,可以张口说话了,虽然只是一个“娘”字,可是却安抚了众人的心。

毛主席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让朱医生跟着他们回去,确保小女孩平稳了再回来。

主席的对百姓仁爱之心,感染着身边的人,温暖了所有的百姓。面对侵略者的洋枪大炮,主席不曾后退半步,更加不曾流过泪,可是看到生命垂危的孩子,看到六神无主的孩子母亲,主席忍不住落泪了。

正是因为有这样仁爱的领导,才有千千万万愿意跟随的年轻人,才有了几亿百姓的凝聚的灵魂之所在,力量之所在。

主席第二怕:血


怕血?毛主席是时代变革的见证者和引领者,亲自指挥和参与的战争不计其数,哪次战争不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面对如此惨烈的场面,主席也从未有丝毫的退缩,因为退缩就意味着,这些牺牲将再无意义,将会有更多的人即使活着也是毫无尊严,被奴役和压迫的。

新中国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用血泪打下来的。从战争中走出来的主席竟然还会怕血?

其实主席怕的血,并不是战场中的血,而是无辜生灵的血。

那时中央刚刚到北平,从战场上下来的人,包括领导在内,过惯了刀尖上行走的日子,对这样和平的日子,有些不习惯。

不习惯不摸枪的生活,也怕打枪的技术生疏了。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放下枪很容易,久而久之,再提起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这些将军和士兵,几天不打枪,手痒心痒得难受。没有敌人可打了,于是他们瞄准了山里的麻雀。

当时中央的领导和将军都住在香山上的别墅。山上最不缺的就是鸟,尤其是麻雀。

许多将士每天就去林子里打一些麻雀,既可以练习枪法,又缓解了手痒的苦恼。

在一次满载而归的时候,正好碰上主席,主席看到他们走过来,手里的麻雀还在滴着血,就问这是怎么回事。

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去打林子里的鸟去了,看着滴滴答答流着血的鸟,主席面露痛苦之色,当即叫他们拿走,说看到血,心中很难受。

主席语重心长地说到:“它们也是生命,是生灵,不应该随意被侵犯,被打杀,那样我们和侵略我们的敌人有什么区别!”

他们听后,很受启发,也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一种有失考虑,主席还特意告诫他们,谁都不能再打鸟,无论是首长还是士兵,都不可以。

自此之后,麻雀们终于又回到叽叽喳喳,自由飞翔的丛林间,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躲藏藏。

这是历史的一种记载,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香山上麻雀太多,毛主席住的别墅那里麻雀太多太吵,警卫员怕吵到主席休息工作,于是自作主张地打掉一些。

不料被主席看到,主席严肃地批评了他们,麻雀虽是鸟兽,仍然是一条生命,谁都没有肆意剥夺其他生命的权利。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体现了毛主席对待生命的态度。无论是鸟兽的生命,还是人的生命,在主席这里都是平等的。

生命不分贵贱,理应平等对待,一样尊重,一样重视。正是主席对生命心存敬畏,才能得到各行各界的优秀的人敬仰和爱戴。

主席第三怕:喊饶命


饶命这个行为,似乎是有一种天生的地位和情感在里面。仅仅两个字,就把双方的地位和关系显现出来了。

喊饶命的自然是弱小,弱势的一方,而对方似乎是掌握着对方的生杀大权。尤其是在我国古代封建制度下的民与官、小官与大官之间,体现得淋漓尽致。

逃兵在任何年代都是不被允许和接受的,抓回来也是小命不保的。饶命,就带有乞求之意,会让一个对于生命有敬畏之心的人,升起一种不适之感,认为自己何德何能去主宰别人的生命。

主席去世后,警卫员李银桥讲起发生在主席身边的一件事,再次让世人看到了主席的菩萨心肠,可容不能容的慈悲之心。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是出生在农村家庭中,也是农民的孩子,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共情。

正是因为农民的出身,真正看到过,体会过农民的生活,知道农民的辛苦,也了解农民在面对官府,领导时的心理。

所以主席才能真正共情到农民的心里去,所以对那些辛勤劳动的贫苦农民的求饶,主席都会不忍心,会不知所措。

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生活是最艰苦的,既要打仗,又要自给自足,因为毛主席说了不能拿百姓的一针一线,也不能占老百姓的一点便宜。

战士们经常是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在哪里,即使吃也是勉强果腹。当时毛主席身边的小警卫员忍受不住这种苦,再加上年纪小思念父母,便起了逃跑的心。

终于有一天晚上,小警卫员趁着警卫换班的空档,偷偷溜出去,准备跑回家。可是没跑多远,就被警卫部队抓回来了。

毛主席身边的警卫,不同于战场上逃跑的逃兵,因为经常和主席接触,对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都会略微了解,这些都是敌军冥思苦想而获取不到的,即使一个小小的警卫员逃跑都不可以掉以轻心。

被抓回来的小警卫员,吓坏了。再看到一个个怒气冲冲的战士们,都嚷嚷着要枪毙他,一定不能放过这个逃兵。

逃兵是所有部队不能容忍的,这是一种有损士气的行为。在大后方更是不能被允许的,只有后方稳固,前方才能无后顾之忧。

连长担心首长的安全,也害怕国家机密被泄露,坚持要严惩投敌叛国的小警卫员。被吓坏的小警卫员,连连求饶,声称自己没有投敌叛国的想法,只是因为思念父母想念家乡,想要回家,不是投敌。

似乎小警卫的说辞,不能平息连长和战士们的怒火。得知有警卫员出逃时,他们都是提心吊胆,担心万一有敌军先抓到他,威胁到主席的安全,还有一些机密泄露怎么办?

他们的怒火也是情有可原的,外面的吵闹声,还是惊动了毛主席。毛主席披着外套缓步走出窑洞,询问发生的事情。

连长看惊动了主席,赶紧上前汇报。听完汇报后,主席对叛变,逃跑这样的事情,也是不能容忍的。

当主席看着眼前这个还是孩子的小警卫员,眼睛里满是惊恐的眼神,浑身脏兮兮的,还有那瑟瑟发抖的身子,便再也狠不下心了。

主席对着连长说:“不要动不动就枪毙,他还是个孩子稚气未脱,想家是正常的,再说这苦让一个孩子和我们一起受着,也是难为他的。”

连长一听,知道主席这是菩萨心肠又来了,赶紧说:“主席,他的性质很恶劣,影响不好,万一要是真的要投敌,您就危险了。”

主席当然清楚连长的担心,只是他看到孩子那乞求的眼神,还有那声声发颤的求饶声,主席对小警卫员说:“孩子你想的家是小家,而我们解放军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是因为我们想得是大家,大家尚且在危难中,即使你回到了家,也还是会被敌人赶出来,要想保住家乡,只有把敌人打跑了,我们才能有小家。”

小警卫员听后连连点头,毛主席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是开了几天的小灶给他,自此之后,小警卫员再也没有逃跑过。

毛主席的几句话,让一个迷茫害怕的孩子,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没有继续做逃兵,而是勇敢地去面对现实。

解放战争时期,上战场拼杀的并不都是成年人,十三四岁的青少年,也不在少数。这些人都还是孩子,他们还不知道长大后的样子,就已经定格在十几岁花一样的年纪。

他们会害怕,他们会退缩,都应该被理解,也应该被看到,正确地引导和恰当地尊重才是让他们鼓起勇气前进的动力。

毛主席的教导方式,值得所有人学习。即使现在,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中的教育,都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毛主席的这“三怕”,恰恰是他老人家能活在几代人心中的根本原因。也正因为此,毛主席才能吸引那么多有识之士、有能力的人一起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浴血几十年,给了我们一个大有可为的新中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