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地体验后的比较——谈如何让逆向思维自然发生

 兰勇讲语文 2022-07-24 发布于重庆

实地体验后的比较
——谈如何让逆向思维自然发生
主持名师:兰勇 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2021年·湖北武汉中考阅读题】
喧闹与幽静
那天我开车去了城市郊外,在僻静处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来四周无人影,静悄悄的,田间玉米絮絮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不知名的秋虫有声,天上白云仿若一团棉絮缓缓飘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喜欢这样的幽静,眼神空茫,啥都不想,脑子里的一些浊物杂质丝丝缕缕抽离而去。这种发呆,看似石化枯坐,实则凝神排毒,让我特别享受。
我住的房子两居室全部临街,而且这街是一条城市连接高速公路的主干道,每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白天还好,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汽车呼啸而过的声音被格外放大了,“嗖嗖”每过一辆,都像在神经线上碾过,躺在床上,眼睛盯着天花板,根本无法入睡。待好不容易被极度疲倦带入梦乡,“吱”声急骤刺耳的刹车声,让我猝然惊醒,小心脏扑通扑通一阵乱跳,就再也难以成眠。这种喧闹,不仅导致神经衰弱,时间久了恐怕还会让我有罹患心脏病之虞。
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你看,古人生活里最主要的喧闹也是“车马喧”,只好以精神法聊以自慰了。而今天除了“车马”,还有建筑工地的打夯声、水泥搅拌声,公园里大妈跳舞嘭嚓嚓的音乐声、高亢嘹亮的歌声,人声、市声,等等,各种声音共同构成了鼎沸的水分子,咕嘟咕嘟冒泡。即使在清静的房间里,门闭窗,如果屏息谛听,仍然有关抑不住的各种杂音侵扰耳朵。
其实,喧闹与幽静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状态,可人们似乎更喜欢幽静,而不喜欢喧闹。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心境,产生不同影响。喧仿佛一场夏天的急雨,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然而经常只是湿湿地皮,浮于表面,难以从根本上润泽大地,深潜其里。而幽静却如同春夜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喂饱”大地的雨大抵都是不声不响的。人的耳朵管听,眼睛管看,喧闹的状态会扰乱人的视听,在幽静之中所见所闻才会清楚明白。所以,诸葛孔明说“非宁静无以致远”,翁同和也说“每临大事有静气”
深秋时节,我同妻子到一位朋友山里别墅去玩,对喧闹与幽静有了更深切的别样的体味。朋友花了50万买了大约2000亩的山地,筑房建屋,植树种菜,成了名副其实的“山大王”。坐在二层的大露台上,极目远眺,远山如黛,山岚轻笼,山坡绿树茂密葱茏,有微风习习拂面,顿感骋怀惬意,有如神仙。临近中午时分,我独自一人沿着蜿蜒的山路往深处走去,耳边只有潺泼的山泉流水声,树上或悠长或短促的蝉鸣鸟叫声,越发增添了幽静之感。入夜躺在床上,所有的声音都睡去了,安静得似乎只有呼吸的声音。这种幽静和城郊截然不同,是完全的彻底的幽静,静得有些让人发慌。却原来,有声音的幽静才是活的幽静,可贵的幽静,没有声音的幽静岂不是死寂?如此住了两宿,“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我的“旧林”“故渊”是鼎沸如煮的城里。我忽然觉得那建筑工地的打夯声水泥搅拌声,公园里大妈跳舞嘭嚓嚓的音乐声、高亢嘹亮的歌声,人声、市声,等等,才是热气腾腾的人间生活。人是社会人,如果离群索居,自我隔绝,短期尚可修心养性,久之则会变为自然人,这种幽静恐怕只能育出不谙世事的傻瓜。
正如钱钟书的“围城”,域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对待喧嚣与幽静的态度亦如此。无论是在城里城外,还是在心里心外都真实地存在着喧闹和幽静两种环境,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无须逃避,接受就好。一味喧闹,或者一味幽静,这世界恐怕就显得索然无趣:一味在意喧闹,或者一味喜欢幽静,我们的心境也会为外界所役。喧闹和幽静虽是外部的客观存在,却也是内部的主观臆造。如同陶渊明所说“心远地自偏”,身居闹市也能在内心筑起一道幽静的风景,同样,身处偏远也可能内心喧闹不止。坦然面对外部环境,在两者间根据心灵的需要自如转换,居于一种更安然自在的状态,方是智者。
(文/刘江滨,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文类解析
作家陆文夫有一篇文章《脚步声》我很喜欢。它是批评我们现代都市太喧嚣,人心太浮躁的。
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有窃窃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他把乡间的感觉描绘得很美:
偶尔回到空寂的林间来,又听到了自己的脚步声。听到这种声音的时候,似乎觉得有一股和煦的风,一股清洌的水穿过了心头。
本文的作者也饱受都市喧闹的折磨:
白天还好,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汽车呼啸而过的声音被格外放大了,“嗖嗖”每过一辆,都像在神经线上碾过,躺在床上,眼睛盯着天花板,根本无法入睡。待好不容易被极度疲倦带入梦乡,“吱”声急骤刺耳的刹车声,让我猝然惊醒,小心脏扑通扑通一阵乱跳,就再也难以成眠。
那么,都市的喧闹就没有一点好处吗?只有比较了才能有真正的思考。作者去朋友的别墅实地体验了一次就开始思念那个喧闹的都市了。
作者初到朋友的别墅也是无比惬意、羡慕的。
坐在二层的大露台上,极目远眺,远山如黛,山岚轻笼,山坡绿树茂密葱茏,有微风习习拂面,顿感骋怀惬意,有如神仙。
但是,夜深人静之后呢?
入夜躺在床上,所有的声音都睡去了,安静得似乎只有呼吸的声音。这种幽静和城郊截然不同,是完全的彻底的幽静,静得有些让人发慌。却原来,有声音的幽静才是活的幽静,可贵的幽静,没有声音的幽静岂不是死寂?
在比较中来说理,道理自然、明白,易于人们接受。
从写作立意的角度来看,作者运用的是逆向思维。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结论未必就不正确。反而翻出了新意来,让人耳目一新,令人刮目相待。
最后作者引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阅读提问
1. 第①段中,作者说自己在城市郊外“看似石化枯坐,实则凝神排毒”。请根据①~③段内容说说这里的“排毒”指的是什么。
2. 从第④段的比喻描述中,可以看出喧闹幽静能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请简要概括。
3. 处于深山别墅中,作者对“幽静”“闹”有怎样的新认知?请根据第⑤段内容分别作简要概括。
4. 第⑥段中,作者主张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喧闹和幽静”?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排解因城市的喧闹导致的各种不适。
2. (1)喧闹:让人浮躁(浮于表面,视听受扰)
(2)幽静:让人沉静(内心安宁,耳聪目明)
3. (1)幽静:有时也是一种死寂,让人远离社会。
(2)喧闹:也是生机与活力的表现,能让人保持社会属性(避免蜕化为自然人)
4. (1)我们应该接受喧闹和幽静的现实,因为它们是外部的客观存在。
(2)我们也应坦然面对喧闹和幽静,因为它们也是内部的主观臆造。

(原文载《读写舫》2022年第7、8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