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恨水姻缘

 书虸 2022-07-24 发布于山东

图片

1912年,正在读书的张心远因为父亲得病去世,家中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不得不辍学回家。这一年张心远刚满17岁。


后来在亲戚的帮助下,张心远得以去到上海的一所学校继续读书,但是没过多久,这所学校就因故解散了,张心远只好再次回到安徽老家,并准备接受一门包办婚姻,对方姓徐,家境不错。

婚礼之前,张心远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想看一眼徐家的姑娘。在徐家不远处,他顺着媒人的指点望见了一位相貌端正、气质优雅的女子,于是心中满意,就回家准备婚礼去了。

洞房花烛之夜,当张心远怀着喜悦的心情揭开了新娘的红盖头,顿时吓了一跳。因为新娘子根本就不是自己见过的那位女子,新娘子居然被调包了。原来,他被徐家的媒人骗了,眼前这位身材矮胖的新娘子,是徐家一直都嫁不出去的姑娘,名叫徐大毛。


图片

婚后,心情郁闷的张心远给徐大毛改名叫徐文淑,然后他就离开了家乡,一个人到外地谋生去了。

1914年,张心远来到汉口,投靠亲戚,他开始在报馆做记者。

在外漂泊的日子里,孤身一人的张心远时常想起自己不幸的婚姻和这些年经历的种种世态炎凉,于是他借用李煜的那一句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张恨水”,开始用这个名字发表小说,并来往于各地的报馆从事编辑和记者工作。

有人说,他曾追求冰心而不得,冰心本人得知这种说法后,表示没有这回事。

八年之后,也是机缘巧合,27岁的张恨水到一个收留无家可归女性的养育院里去做采访,遇见了17岁的胡招弟。

胡招弟大约在四五岁的时候被拐卖,后来被卖到一个大户人家,由于经常遭到打骂,她便自己逃了出来。

两人相识之后,张恨水为胡招弟交了可以让她离开养育院的费用,从此便把胡招弟带在身边,并教她读书习字。

1923年,张恨水正式迎娶胡招弟,并给胡招弟改名胡秋霞,取自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时,他在老家的原配徐文淑虽然不满,但无可奈何。

婚后,胡秋霞把张恨水的生活照顾得有条有理,张恨水也从胡秋霞的经历中找到了许多素材和灵感,进入了一个创作高峰期。

1924年,已是多家报社驻京记者的张恨水,开始在报纸上连载他的第一篇长篇小说《春明外史》,这篇小说一共连载了五年,经常有读者来到报社门口排队等着读当天的最新章节,张恨水由此一举成名。

在这个时期,张恨水的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姻缘》等等作品风靡大街小巷,他也成为了妇孺皆知的人物,连鲁迅的母亲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鲁迅的母亲不爱看自己儿子的书,却点名要看张恨水的书,所以只要张恨水的新书一出来,鲁迅就要买来送给母亲鲁瑞读。

为此,手持张恨水小说的鲁迅曾经这样对人解释说,这不是我看的,这是买给我母亲看的。

鲁迅文集中就有一封鲁迅写给母亲的信:“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

张恨水的读者中除了鲁迅的母亲鲁瑞,还有更多的知名人物,其中也包括蒋宋夫妇,这对夫妻还曾为此专门去拜访过张恨水。

当年,每天来张家约稿的人也是络绎不绝,张恨水却总能及时地写好不同的稿子交给各家报馆,原稿经常是一气呵成,没有任何删改。因此,张恨水被报界誉为“民国第一写手”。

随着张恨水的名气越来越大,曾经打骂过胡秋霞的那个大户人家也主动找上门来,要跟胡秋霞认干亲,胡秋霞起初不愿意,但是张恨水没有计较什么,后来她也就同意了。

赚了钱的张恨水,在北平买下一处大宅院,把老家的母亲和原配徐文淑都接了过来,全家人一起在北平生活。至于一大家子人如何安排,则全权交给了胡秋霞打理。

令人意外的是,胡秋霞和徐文淑的关系非常好。徐文淑曾两度丧子,便把爱孩子的心放在胡秋霞的孩子身上。胡秋霞生第二个孩子时早产,孩子差点活不下来,是徐文淑用自己的体温把孩子暖和过来,救回一命。

张恨水的女儿曾经说,《金粉世家》中倾倒无数读者的小怜原型,就是胡秋霞。书中小怜和公子柳春江的传奇恋情,最后得到了一个圆满结局。

可在现实生活中,胡秋霞的幸福时光却只有短短的七年。

1931年,张恨水应邀参加了一所女子中学的赈灾演出,他认识了一个名叫周淑云的女学生。张恨水对周淑云的印象是相貌好看、声音好听、身材曼妙、令人着迷。恰好,周淑云是张恨水的真爱粉,两人情投意合、一见钟情。

张家上下得知这个情况后,原配夫人徐文淑的反应一如既往没啥意见,但胡秋霞反应激烈,有时她喝了酒,要死要活的,把家里闹了个天翻地覆。

她想用这种方式阻止这个女学生进门,哪知这个叫周淑云的女学生压根儿就不想进入这个大家庭生活,她情愿当一个外室。

于是,张恨水和这个女学生认识两个月后,便在外面置办房子住在了一起。这时的胡秋霞才知道,自己再怎么闹也留不住他了。

张恨水有个癖好,就是每娶一个老婆,都要为对方改名。很快,他就给周淑云改了个名字,叫做周南,取自《诗经》的开篇《诗经周南》、《诗经召南》中的“周南”与“召南”二字。

图片

张恨水与周南


三位老婆,十三位子女,张恨水就用一支笔养活了这一大家子,而且经济上富富有余,甚至他还能用剩余的稿费开办一所美术学校,请了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来当学校的美术老师。

1937年战争爆发,张恨水带着周南去四川避难,把胡秋霞和家人都留在安徽老家等消息。

后来,还没等胡秋霞动身前往四川,交通就被切断了,胡秋霞只能冒着生命危险,每个月赶200里路去取张恨水寄回来的生活费。大家说她有侠女风范,可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并不想要这种风范,只是一大家子人等着这个钱维系生活。

抗战结束后,张恨水带着周南回了北平。他把胡秋霞也接到北平,可胡秋霞无论如何也不愿和张恨水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对此,张恨水也很烦恼,可无论怎么劝,胡秋霞都没有和他住在一起。

到了1940年代后期,市面上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得越来越厉害,于是张恨水就将所有的积蓄都换成了金条,托付给在银行界的一位朋友。不料,这位朋友却私吞了张恨水的钱财,然后跑掉了。

遭遇到这种突如其来的意外,一下子击垮了张恨水,他从此病倒并一度半身不遂。

张恨水重病期间,胡秋霞和周南轮流照顾,但是胡秋霞却不愿和张恨水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只是照顾,但不原谅。

1958年,张恨水的原配徐文淑在安徽老家去世。徐文淑是外出给张恨水寄信途中在街上中风跌倒的,临终前她将自己的两枚戒指分别留给了胡秋霞和周南。1959年,40出头的周南也因病在北京去世了。

三位太太,最后就剩胡秋霞一人过来照顾张恨水了,但是胡秋霞却还是不愿和他住在一起。

哪怕,她知道,只要她住过去,张恨水就会好受一点,她也始终不去。或许,那些曾令她伤心的往事始终无法释怀,她的照顾是报恩,她的不原谅,是自尊。

1967年,张恨水因脑溢血发作在北京去世。当时张恨水正准备下床,突然就仰面倒下,那个曾经可以同时写七部小说的张恨水就这样猝然离世了。

据张恨水女儿说,自打张恨水娶了周南之后,胡秋霞就开始酗酒,她常常大半夜坐在床边,看着窗外的夜色发呆。后来,张恨水去世,她同样酗酒……

1980年代初,胡秋霞去世。

这个张恨水小说的第一位读者,这个曾经给张恨水提供众多素材和无数灵感的女子,带着对张恨水的爱恨纠结,在郁郁之中黯然离世,了却了这一生的尘缘。

或许,如果张恨水当初不同意那个大户人家来认什么干亲,如果她没有经常被认了干亲的那户人家拉去打麻将、喝酒,如果她一直守在张恨水身边读他的小说给他更多的素材和灵感,或许后来他们就不会疏远,或许他就不会去女子中学,或许就不会认识周南,或许她的幸福就会像丈夫写的小说里一样圆满......

只是,这个世间有着那么多的如果,可惜,却没有一个能倒转。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